在公司,数据分析师如何帮助公司创收?

近两年,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的概念非常流行。各个教育机构的老师都喜欢用美国XX信用卡公司或者啤酒和纸尿裤的老老梗来论证数据分析的价值。我在圈子里工作久了,知道数据分析帮助公司直接创收的方法只有一个:帮助乙方创收!因为只有乙方会把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数据产品、数据咨询当商品卖。这样,通过做数据分析来帮助公司创收的方式有三种:做产品。比如BI公司,大数据公司,舆情公司,征信公司,卖的是一整套数据产品。数据分析师实际上在这些公司中扮演产品生产者的角色,因此他们直接帮助公司创收和提供服务。比如一些咨询公司,新媒体公司,大数据提供数据挖掘服务,数据收集,写报告服务。这些服务是针对甲方品牌、推广、营销等部门的需求,所以可以销售。在这里,数据分析师实际上是一个产品生产者,但产出的不是具体的产品,而是由报表、excel、ppt、代码、会议等组成的服务。做预售。相当多的软件公司和咨询公司会聘请一个数据分析师做售前,因为在忽悠客户的时候谈我的方案有多好是没有竞争力的。我们需要一个懂数据,会分析问题的人来做一个可量化的方案,让客户信服。在这里,数据分析师其实扮演的是销售的角色,但这个销售卖的是知识,打动客户靠的是专业而不是给回扣。所以你会发现数据分析的高薪基本都是乙方,或者甲方企业里的乙方部门(比如阿里数据银行和智能客服,虽然是阿里的项目,但还是作为乙方给其他公司提供服务)因为数据分析是这里的直接生产力。在甲方?在创收问题上,数据分析一直排在最后。比如,甲方的父亲想生产一种新产品来增加收入,他需要做什么?设计产品、生产产品、销售渠道、品牌推广产品、推广物流以及后续数据分析,看看效果如何……是的,你会发现,其他六个步骤不用数据分析照样可以做;只有数据分析没有前六步,数据分析就是一张废纸,这就是数据分析在甲方的尴尬..有的同学会说:那数据分析可以帮助企业设计出合适的产品!但实际上,产品设计师不看数据照样能设计出产品。他们这样做了100多年,由此诞生了乔的经典一句话:我从来不看任何市场调研!这种尴尬是数据分析工作方式的固有局限性。数据分析需要数据来分析,这是一个比较后处理的过程。而类似的产品设计,核心是创意;产品销售的核心是业务团队的能力和动力。这些人的主动性是企业业绩做出来的事前动作,而不是计算出来的,所以创收方面的数据分析其实很弱。

只有一种场景数据分析可能对收入有用,那就是一个业务单元+B42真的做得太差了,出毛病了。这个时候,如果有些收益可以通过分析来提高,那他们就做不到开心。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成熟的数据挖掘项目都是针对客服外呼,短信发送,EDM的原因。因为在这些地方,自然转化率低得可怕,业务部门的文案、产品、广告起不了多大作用。同时这些渠道都是点对点推送,数据积累和建模环境相对封闭。数据模型能把自然转化率从1%提高到2%,业务部门已经谢天谢地了。

其实数据分析对企业是有帮助的,更多体现在岗位上,比如绩效评估、结果考核、结果优化。有趣的是,很多从业者自己也不想明白这一点。比如凡软也有这个问题的答案。你可以看看。里面举的例子都是关于如何削减成本而不是增加收入。

不过范阮的回答本身就很专业。因为削减成本比增加收入更容易体现数据分析的功劳。我们来回顾一下上述新产品增加收入的过程。如果数据分析说这个业绩是我做的,至少有六个部门会和你一起邀功。但如果数据分析说这里有一个产品是垃圾,可以砍掉,那么最多得罪一个部门(设计这个产品的部门),剩下的五个部门还是会支持你的(因为不需要浪费时间)。所以,智能数据分析总是从内部控制的角度来证明价值,而不是从外部增收的角度。

但是,这就引出了第二个尴尬的地方,那就是我要不要为了羊毛最后一个数据产品而这么做?就算是羊毛,我也要雇一个数据分析师来做这个?因为进销存的数据也在ERP里,理论上我想知道哪个产品效益差只要一个懂SQL的程序员从ERP跑号!因此,如果数据分析的价值只与内部控制挂钩,那么数据分析的重要性和专业性就会很低。各部门的老板会自己分析。你了解sql吗?不懂业务你管什么?

这时候就需要进一步的包装来体现数据分析的价值。核心是最后的产品!就像后宫的嫔妃,年轻漂亮的时候会讨好皇帝一阵子,但从长远来看,还是要生个孩子的。有个孩子会确保你的地位。比如销售可以用纸质账单,为什么要用pos系统?也就是pos系统上线,业务流程运行,他没有理由停下来。孩子已经生了,还得养。

熟悉数据分析的孩子有几种:面向管理的仪表盘,适合科学管理理论的面向boss的数据产品。它可能是一个推荐系统,一个精准的营销模型,一个商业助手或者一个数据集市。总之是业务部门日常工作中必须用到的一个环节。打包,用数据打包,打包成面向产品的营销提醒工具和运营数据指南。让销售人员每天看一看,不看会不舒服。让运营们在写文案前都得看热度排名,不看心底。我就不细说了。如何引起老板的注意,如何拉拢业务部门,如何让一线使用,写本书就够了。做了这么多年的咨询,接触了大量的甲方乙方,所有的智慧数据人最终都走上了做内控→引起管理层重视→投放产品→与业务部门合作→扩大组织架构的道路。而那些声称最后大数据系统能盈利XXX的人,基本都是下场不好。

近两年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概念火了,数据分析这个职位像年轻漂亮的小妾一样被各大企业的老板们青睐,无数学子涌入这个领域。所以我真诚的提醒你,我们自己可以有很多方法,很多复杂的概念,但是企业最终是否靠我们赚钱,才是我们长久安身立命的资本。如果只是起到辅助作用,尽快围绕特定的业务场景输出一个产品,并与业务紧密结合,这样自己的地位才会稳固。最后,比如要注意算法的区分,因为算法既可以应用于生产系统(比如照片识别、物料分配、路线规划和流程控制),也可以应用于分析系统(比如推荐、预测和BI)。如果应用到生产系统中,它们的地位相对稳定,因为生产线不会被完全取代,只会不断优化。但如果应用到分析系统中,水分就太多了,大家要仔细看看这个算法是干什么用的再做决定。早在2013“大数据时代”大行其道的时候,就出现了一波“大数据分析”的热潮。结果我当时就跟老板喊:“我们可以用大数据XXXX来分析,提升我们的业绩。”现在估计坟草都和我家宝宝一样高了...作为一个学长,我有义务告诉你这个行业的真相,数据的价值可以多种多样,不一定直接增加收入。数据确实有用,但不代表大佬们认可这个用处,也不代表我们能从这里升职加薪。除了技术,如何创造价值,可能还需要代码和算法之外的东西辅助。* * *和大家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