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司,数据分析师如何帮助公司创收?
只有一种场景数据分析可能对收入有用,那就是一个业务单元+B42真的做得太差了,出毛病了。这个时候,如果有些收益可以通过分析来提高,那他们就做不到开心。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成熟的数据挖掘项目都是针对客服外呼,短信发送,EDM的原因。因为在这些地方,自然转化率低得可怕,业务部门的文案、产品、广告起不了多大作用。同时这些渠道都是点对点推送,数据积累和建模环境相对封闭。数据模型能把自然转化率从1%提高到2%,业务部门已经谢天谢地了。
其实数据分析对企业是有帮助的,更多体现在岗位上,比如绩效评估、结果考核、结果优化。有趣的是,很多从业者自己也不想明白这一点。比如凡软也有这个问题的答案。你可以看看。里面举的例子都是关于如何削减成本而不是增加收入。
不过范阮的回答本身就很专业。因为削减成本比增加收入更容易体现数据分析的功劳。我们来回顾一下上述新产品增加收入的过程。如果数据分析说这个业绩是我做的,至少有六个部门会和你一起邀功。但如果数据分析说这里有一个产品是垃圾,可以砍掉,那么最多得罪一个部门(设计这个产品的部门),剩下的五个部门还是会支持你的(因为不需要浪费时间)。所以,智能数据分析总是从内部控制的角度来证明价值,而不是从外部增收的角度。
但是,这就引出了第二个尴尬的地方,那就是我要不要为了羊毛最后一个数据产品而这么做?就算是羊毛,我也要雇一个数据分析师来做这个?因为进销存的数据也在ERP里,理论上我想知道哪个产品效益差只要一个懂SQL的程序员从ERP跑号!因此,如果数据分析的价值只与内部控制挂钩,那么数据分析的重要性和专业性就会很低。各部门的老板会自己分析。你了解sql吗?不懂业务你管什么?
这时候就需要进一步的包装来体现数据分析的价值。核心是最后的产品!就像后宫的嫔妃,年轻漂亮的时候会讨好皇帝一阵子,但从长远来看,还是要生个孩子的。有个孩子会确保你的地位。比如销售可以用纸质账单,为什么要用pos系统?也就是pos系统上线,业务流程运行,他没有理由停下来。孩子已经生了,还得养。
熟悉数据分析的孩子有几种:面向管理的仪表盘,适合科学管理理论的面向boss的数据产品。它可能是一个推荐系统,一个精准的营销模型,一个商业助手或者一个数据集市。总之是业务部门日常工作中必须用到的一个环节。打包,用数据打包,打包成面向产品的营销提醒工具和运营数据指南。让销售人员每天看一看,不看会不舒服。让运营们在写文案前都得看热度排名,不看心底。我就不细说了。如何引起老板的注意,如何拉拢业务部门,如何让一线使用,写本书就够了。做了这么多年的咨询,接触了大量的甲方乙方,所有的智慧数据人最终都走上了做内控→引起管理层重视→投放产品→与业务部门合作→扩大组织架构的道路。而那些声称最后大数据系统能盈利XXX的人,基本都是下场不好。
近两年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概念火了,数据分析这个职位像年轻漂亮的小妾一样被各大企业的老板们青睐,无数学子涌入这个领域。所以我真诚的提醒你,我们自己可以有很多方法,很多复杂的概念,但是企业最终是否靠我们赚钱,才是我们长久安身立命的资本。如果只是起到辅助作用,尽快围绕特定的业务场景输出一个产品,并与业务紧密结合,这样自己的地位才会稳固。最后,比如要注意算法的区分,因为算法既可以应用于生产系统(比如照片识别、物料分配、路线规划和流程控制),也可以应用于分析系统(比如推荐、预测和BI)。如果应用到生产系统中,它们的地位相对稳定,因为生产线不会被完全取代,只会不断优化。但如果应用到分析系统中,水分就太多了,大家要仔细看看这个算法是干什么用的再做决定。早在2013“大数据时代”大行其道的时候,就出现了一波“大数据分析”的热潮。结果我当时就跟老板喊:“我们可以用大数据XXXX来分析,提升我们的业绩。”现在估计坟草都和我家宝宝一样高了...作为一个学长,我有义务告诉你这个行业的真相,数据的价值可以多种多样,不一定直接增加收入。数据确实有用,但不代表大佬们认可这个用处,也不代表我们能从这里升职加薪。除了技术,如何创造价值,可能还需要代码和算法之外的东西辅助。* * *和大家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