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川瑶族自治县的交通

春秋战国时期,富川属于楚国。凌口“古道”的形成是楚越民间交往的结果。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陵口“古道”扩建为“新路”,经麦岭、青山口、黄龙与贺江水道相连,直达古城。它是中原进入岭南的捷径,也是富川连接北方湖南道县和南通合江、封开、广州的主要通道。民国时期,富川有一条水路从古城镇向下游流到中山,经过和县、新都,到达广东。民船载重量可达10000公斤。陆路有一条省道叫王宓路,从县城经古城、白沙,进入中山高通王河县八步,长约35公里。白河路从白沙到河口湘江长6公里。此外,还有阜阳至朝东、阜阳至麦岭两条简易公路。除了县城的一辆炭车和分布在各个乡镇的少量马车外,大部分物资都是人抬。

解放初期,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交通运输的发展,大力进行公路建设,一批公路路基相继建成。1955,成立福中县交通局;1961 7月抚中分县后,成立县工业交通署;1962,县交通局、富川公路段正式成立。当年全县通车里程108公里,5个公社所在地都使用了客车和货车。1972,公路段组织施工从麦岭至湖南江永交界处6公里。从1980到1982,阜阳到王杲的沙面公路铺上了沥青,这是该县第一条柏油路。1982年,全县交通里程增至255公里。1985年,国家投资232万元,建设14.4公里朝东-小水、北-葛坡、县城周边道路,改建道路30.5公里,修建机耕道24条,修建桥梁39座,提前一年完成工程,受到自治区表彰奖励。据1989统计,全县已建成公路27条,总长325.6公里,其中国道13.7公里,省道61.8公里,县道146.2公里,乡道49.5公里,专用公路54.4公里。各种型号机动车837辆,其中客车136辆,货车445辆,专用车15辆,摩托车241辆,客运量131080人,货运量11295吨。全县14乡(镇)政府全部通客车、货车,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的交通网络。

富川县已建成公路983.44公里,全县12个乡镇全部通等级公路,全县135个行政村通公路,通达率达98.5%。自2007年以来,通村已完成55条水泥路。全县基本形成了以三纵两横为主线的公路交通网络。现在207国道,20161省道经过富川。离富川不远的桂林、梧州都建有大中型机场,可以到达世界各地。洛阳至湛江铁路东线经过富川,进入施工阶段。2012年募集17万元。年内完成古城至福利、新华至芦溪、葛坡至龙脊、潘坝至夏杰、芦溪至石头坳、朝东至邦北、新华至石哲井等7个建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