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祖六的人生经历

从65438年到0996年,33岁的胡祖六是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的首席经济学家,但他发现风景如画的瑞士很孤独。

10年后,这个不甘人后的人频繁出现在中国的各种论坛和重要经济会议上,人们关注他只有一个原因:他所倡导的经济改革方向与变化中的中国不谋而合。

早在2003年,胡就对外界表示,浮动汇率制度和资本项目下的人民币开放不能混为一谈。如果人民币汇率放开,仍然可以对资本账户实施必要的管制。2004年底,他积极宣称汇率制度改革的条件已经成熟。这些声音随着2005年7月21中国的人民币汇率改革被证明是具有前瞻性的。

与此同时,胡祖六还在各种场合积极呼吁国内有关机构消除对外资进入金融业的“非理性恐惧”。他的一个论点是,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一个国家银行的不良资产率与该国的金融开放度呈负相关。

因为他的判断,胡被评价为“说话温和,讲得认真”,所以你很难意识到他是高盛资本的代言人,更像是中国经济全球化的推动者。

作为高盛亚洲的董事总经理,胡也亲自实践了他的理论。与2004年同期相比,高盛在亚洲的业务收入增长了近1/2,其中50%来自中国,超过了日本。据说胡在其中经常扮演重要的角色。

国际金融投机者高盛

离开高盛

2010 3月10日晚间,有媒体报道称,高盛亚太区董事总经理胡祖六今日辞职。高盛高华传媒负责人随后向新浪财经证实了此事。据悉,从4月份开始,胡祖六将从高盛辞职,但仍将是高盛的顾问董事。据报道,胡祖六将在未来加入私募股权行业。胡的手机已经关机。

2010年3月,一条突如其来的消息炮轰了国内各大财经媒体:高盛中国董事长兼董事总经理胡祖六即将宣布退休,辞去合伙人职务。年仅47岁的胡祖六称“退休”为时过早,他的下一站自然成为猜测的焦点。介于“海归”之间的金融人才进入国有银行、监管机构甚至决策部门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这让人不禁怀疑胡祖六是否也会成为其中一员。而且凭他的履历,可以捧一些高职位的头衔。

胡祖六于1997加入高盛,已经工作了13年。

社会评估

胡祖六打着客观分析的旗号为国际金融机构服务。

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丁学良说:“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不超过5个,中国一些著名的经济学家没有资格在排名前50的国际经济系当研究生。”丁学良在解释自己的“五大理论”时说:“我的说法不包括老一辈的经济学家,因为他们的学习环境、研究环境、工作环境与中青年人不同,他们中的很多人是我的老师和导师。另外,这个说法不包括目前在海外最好或更好的大学经济系任教,目前回国兼职的教授。”(香港教授丁学良:中国有资格的五位经济学家是谁?《中国青年报》2005年165438+10月9日)在西方,也有经济学家是大官,但他们只是在经济学领域做了非常独立和优秀的研究后,才短期进入政府或大银行,然后很快就会回到经济科学的研究,而不是研究。(中国最多有五个合格的经济学家,《中华工商时报》2005年65438+10月26日)这些话的意思让人觉得,那些从国外名牌大学毕业,临时回国兼职的,基本都是“真正的经济学家”。

由此可见,丁学良其实是把大陆高校的经济学专业全部贬值了,所以不知名的教授就更没资格了。因此,他补充说,“香港科技大学经济系选择副教授的标准可以作为合格经济学家的标准”。这说明香港科技大学经济系的副教授比内地大学经济系的教授强。严肃批判内地忽悠的“著名经济学家”是完全应该的,但那些学者毕竟是少数。借此机会贬低内地的教授,会不分青红皂白,大面积打击。

这和经济有关吗?显然不是!这是在贬低内地的大学教育。我们不否认,内地确实有一些“著名经济学家”为利益集团发声,尤其是在朗古、顾之争中,暴露了一些经济学家的双重人格——既为利益集团发声,又打着公共知识分子的旗号,引起公众反感。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香港的情况!香港外资金融机构聘请了一批哈佛等名校毕业的博士。他们表现如何?他们中的一些人还具有双重性格——既替利益集团说话,又客观地分析经济。我们举个例子:

胡祖六现任高盛(亚洲)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兼首席经济学家..他曾是日内瓦-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的首席经济学家和研究部主任。他获得清华大学硕士学位和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91至1996,曾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华盛顿特区)官员,先后在亚太局、金融事务局、研究局工作,从事经济研究,参与多国宏观经济政策咨询和技术援助。他的研究兴趣包括宏观经济学、公共财政、国际贸易和金融。其研究成果之一《全球竞争力报告》在国际上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看完这些,我们首先可以反驳丁学良“国内一些著名经济学家没有资格进前50名国际经济系读研究生”的说法,因为胡祖六是清华硕士毕业,如果“国内一些著名经济学家没有资格进前50名国际经济系读研究生”,师资水平低。那么是谁培养他考上哈佛的呢?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例如,丁学良本人在20世纪70年代末前往复旦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硕士期间发表了几篇引发思考的论文,引起了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于光远和一些老先生的注意。1982,丁学良毕业后调到北京。65438-0983,丁学良硕士论文《马克思全面发展观概述》获得首届“中青年社会科学奖”评选一等奖。这个奖项也有助于丁学良推荐到美国学习。1984年8月,他第一次登上飞机时,口袋里揣着从政府临时借来的600美元,离开了这个国家。(丁学良:哈佛博士的酸甜往事,《市场新闻》第7版,2005年6月165438+10月1)

我们知道,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帮助了丁学良,但很遗憾,由于“老一辈经济学家与中青年人的学习环境、研究环境、工作环境不同”,丁学良所谓的“国际标准”并不适用,于光远先生未被列入丁学良的“真正的经济学家”之列。大转弯之后,还是要有留学经历,才能成为“真正的经济学家”。这里有一个矛盾,但丁学良忘记了一件事。如果没有中国学者的奖励,他怎么可能被推荐去美国留学?换句话说,美国哈佛大学还是认可中国学者的评价的。

这里我们不去考察丁学良先生和胡祖六先生的简历,而是根据报刊上发表的信息来分析,由此引出一个问题:如果中国大陆高校的教授水平低,为什么他们推荐的学生能得到国外名校的认可?因为众所周知,推荐这一步是符合国际标准的,也是留学的必要条件。

中国大学的教授们辛辛苦苦教了很多学生,然后推荐他们出国留学。最后变成了“国内一些著名经济学家没有资格在国际经济系前50名当研究生”,连普通教授都没有资格。这是一个悖论:这些教授是怎么培养出能出国的留学生的?为什么国外大学要认可中国教授的推荐?这是不是前后矛盾?

让我们看看高盛亚洲董事总经理胡祖六的做法。

2003年初,高盛亚洲董事总经理胡祖六在《全球投资市场的趋势和机遇》报告中表示,QFII投资沪深股市要建立在乐观的市场基本面上,不能仅仅为了人民币升值,汇率投机风险很大。高盛通过“汇率均衡模型”的计算认为,人民币确实被低估,但这种低估并不是严重低估,而是10%至15%的中度低估。中国一直保持贸易顺差,外汇供给超过外汇需求,外汇储备超过3500亿美元。如果汇率放开,人民币肯定会升值。如果QFII只是炒汇率,完全寄希望于外汇的上涨,不看好股市的基本面和前景,那就大错特错了。高盛不是搞股票投机的,不会太在意股票的短期涨跌,但可以肯定的是,高盛还是很看好沪深股市和国内很多行业的。

人们不禁要问:从2001开始,香港的一些外资机构就对深沪股市吹毛求疵。为什么他们一反常态?高盛亚洲董事总经理胡祖六在中国QFII政策刚刚发布时就宣称:“大多数海外机构不会马上通过QFII进入股市,海外基金经理也会因为QFII规则的严格投资限制而对中国证券市场望而却步。”然而实际情况却让他大吃一惊。高盛成为QFII的积极申请者,并在获批后不久开始投资a股。对于胡祖六自相矛盾的言论,我们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

所谓高盛,通过“汇率均衡模型”的计算,认为人民币确实被低估了10%到15%。这个计算准确吗?如果QFII看好深沪股市,为什么大量买入债券和基金?你指望外汇升值吗?有报道称:

2003年7月23日,国电电力可转债认购结果公布。其中,当时获准入市的两家QFII——花旗环球金融有限公司和瑞士银行有限公司同时出现在分配名单上。两家公司使用的认购资金分别超过6543.8亿元和5亿元。最终前者获配654.38+0044手,获配金额654.38+0044万元。后者获配4835手,获配金额483.5万元。

8月20日,又有两条关于QFII的消息公布。首先,某QFII在发行期认购了指数基金裕富,将QFII的第一单投在了开放式基金上。另一方面,花旗环球金融有限公司购买了265,438+0.7%的山鹰可转换债券。这表明他们希望人民币升值,因此他们购买更多的债券,减少股票。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吴娜娜报道:QFII对债券的投资将远超a股。投资股票似乎只是QFII的烟雾弹。虽然QFII向媒体公布了自己的“第一单”,但其“意图”在债券型开放式基金。这一举动至少说明QFII现阶段对a股市场不是很看好。QFII在投资上更多选择债券,也显示了其对人民币升值的充分信心。随着“人民币升值”的呼声越来越高,QFII的大单也会结算债券。

这些显而易见的事实表明,胡祖六所谓的“不仅仅是为了人民币升值”和“非常看好沪深股市”也是烟幕弹。

更令人不解的是,胡祖六在2003年9月就主张内地外汇进入港股市场。他说:“QDII用的是外汇资金,对沪深股市几乎不会有什么影响。中国外汇储备已经超过3500亿美元,10%会有350亿美元,足以支撑QDII的实施。”(沪深股市长期发展潜力巨大,高盛看好后市。《国际金融报》,2003年9月16日)

大家都知道QDII对内地不仅仅是金融上的影响,还有比价效应带来的心理影响。香港h股远低于内地a股。一旦QDII开放,这种心理影响会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香港股市上涨,很多股票翻倍。这个时候国家提供350亿美元支持QDII给国际炒家上轿子不是很有必要吗?从2001年底到2003年春节,胡祖六为什么不拿出350亿美元支持QDII?如果说当时的介入是抄底的话,胡祖六从2003年9月开始“非常热情地”推广QDII,而且调子越来越高。2003年4月境外机构投资者完成开放和推广后,胡祖六提出国家提供350亿美元支持QDII。它的意图是什么?请不要忘记,胡祖六是高盛亚洲区的董事总经理。他拿了高薪,先为高盛服务。他只是打着客观分析的旗号为外国金融机构服务。

有专家指出,香港股市已经有30%的内地资金,h股大涨。其实很多人都是指望着人民币和QDII升值的。其实这种期待利好,逢高卖出的心态,在国际市场上也是一样的。在这种情况下,胡祖六要求国家提供350亿美元支持QDII的意图是什么?宝贵的外汇是国家资源,是人民的财产。如果出现b股这样的情况,谁来承担外汇损失的风险?

一直活跃在内地和香港之间的金融专家郎咸平教授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香港资本市场对QDII的预期有些“被误导”,他强调,香港需要的是结构调整,而不仅仅是这些优惠措施。

这一分析符合事实,特别提醒我们要“谨防国际金融的变化及其对货币金融稳定可能产生的影响。”应该说,郎咸平对国家的外汇资源负有责任,尤其是提示了风险。我们不禁要问胡祖六先生:在h股翻了一倍,创了几年新高之后,还要求国家拿出350亿美元进入港股市场,这意味着什么?国际投资者逢高出货怎么办?一位一直关注胡祖六在香港报纸和电视台言论的朋友告诉我,胡祖六有点像内地股评人。我不敢妄下结论,但从他对QFII前后矛盾的言论和对QDII的过度热情来看,我真的很怀疑。

最后,我们想问问丁学良教授,他是否是“真正的经济学家”,因为他像胡祖六一样毕业于哈佛大学,而且《全球竞争力报告》在世界上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如果是这样,他对证券市场不一致的分析符合谁的利益?似乎不仅是内地,就连香港也有一些打着客观分析旗号为特殊利益集团服务的经济学家。

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内地一些著名经济学家打着推动改革的旗号为特殊利益集团发声,而香港一些经济学家打着客观分析的旗号为国际金融机构服务,表现出双重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