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产业链深度分析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国家大力淘汰落后钢铁产能,同时禁止新增产能,导致当前钢铁产能成为稀缺指标,产能获取成本越来越高,行业进入门槛明显提高。
而产能合规、产能规模高的钢铁企业,规模效应会更显著,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具有一定优势。
对钢铁的需求与一个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密切相关。“十五”期间,我国将处于工业化后期向后工业化阶段的过渡时期,我国钢铁消费将进入高峰平台区,全年钢铁消费量将保持较高水平。
钢铁工业的生产过程:
在过去的几年里,无论钢铁行业是牛还是熊,行业的结构性机会一直存在。
一方面,钢铁产业链包括上游铁矿石生产、上游配套(耐火材料、焦化产品、电极等。)、下游延伸加工(钢管、板材、钢丝绳等)。)和金属制品,以及贸易流通。
产业链足够长,行业利润在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流动,容易带来各种投资机会。
另一方面,自上而下,经济增长周期叠加的结构调整,带来的是细分行业蓬勃发展的机会,以及政策驱动下的企业转型的机会。
来源:艾瑞咨询。
钢铁产业链上游:铁矿石开采和选矿
铁矿石是指含有经济上可利用的铁的矿石,是炼钢的重要原料。而开采出来的铁矿石原料不能直接投入高炉炼铁,必须经过一系列的操作过程才能成为熟料。
铁矿石是钢铁企业消耗最大、最复杂的基础原料。高品位的富矿加工成块矿、部分粉矿和少量铁精矿,低品位的贫矿通过贫矿选矿机加工成铁精矿,其中贫矿的处理流程比富矿更长,处理成本更高。
铁矿石企业生产线的主要作业流程包括采矿、选矿和压块。
铁矿石产业链:
从行业集中度来看,铁矿石寡头垄断特征明显,巨头话语权较强。
瓦勒斯的产量。a、力拓、必和必拓(BHPBillitonPlc)和FMG(FortescueMetalsGroupLtd)四大国际矿山,约占全球铁矿石产量的一半,其中CR4达到50%(淡水河谷的份额仅因2019溃坝而下降)。
淡水河谷计划到2022年底实现年产4亿吨铁矿石,未来将投资扩大年产能至4.5亿吨。其他矿山没有明显的产能扩张项目,资本性支出多用于置换项目,维持现有产能。
来源:Mysteel,太平洋证券
国内铁矿石储量高,但品位相对较低;为使国产贫矿满足入炉条件,选矿流程长,选矿成本高,对外来矿石依赖度高。
国内铁矿石行业集中度仍低于海外,主要有七大大型矿区:分布在华北、东北、华中、华东、西南和海南。
从目前我国铁矿石企业的所有制性质来看,大部分是国有铁矿石企业。在钢联统计的26家重点铁矿石企业中,21为国有企业,占比80.77%。
中国主要大型矿区概况:
来源:中国工业洞察网,中国铁矿资源分布及特征。
钢铁产业链上游:燃料设备炼焦煤市场
炼焦煤又称主焦煤,具有中低挥发分和良好的炼焦性能,是炼焦生产的主要用煤。
分省份来看,山西产量最大(占比47%),其次是山东(占比10%)、安徽(占比9%)、内蒙古(占比6%)。
2020年全国炼焦煤产量的增加主要来自山西等省部分煤矿新增产能的释放。2020年是山西省新矿试运营投产的大年。对比2019、2020年全年和2021年初,国家发改委和能源局未再审批山西省新增煤矿项目,此前已审批的煤矿项目预计投产时间一般在2021之后。
山西省非资源整合煤矿名单(截至2020年底,焦煤资源为红色):
来源:山西能源局。
国内存量以稳为主,增量有限。由于开发历史较长,大部分资源已被生产和在建矿井使用,未使用的资源很少,因此炼焦煤未来增产潜力不大,面临后备资源不足的困境。
目前,国内下游用户正在加大对国内煤炭资源的采购,并在海外市场寻求货源。考虑到国内主要产区煤矿产能利用率常年在100%以上,部分矿井开采多年,资源趋于枯竭。预计国内煤炭增量空间有限,需要关注中国从加拿大和美国的进口。
焦炭市场
焦炭多用于炼钢,是目前钢铁等行业的主要原料,被誉为钢铁行业的“基础食品”。
从常规焦炉炼焦能力来看,我国焦炭产能和产量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区,约占总炼焦能力的43%,华东地区次之,占22%,西北地区以16%位居第三,其他地区焦炭产能约占19%。
分省份来看,山西、河北、山东牢牢占据前三的位置。后来随着新增焦化产能的不断产出,山西焦化产能的霸主地位依然难以撼动。
钢铁产业链中游:冶炼加工
从钢铁行业的需求分布来看,浦钢的下游需求主要集中在建筑行业,也是全行业占比最高的部分,占到50%。特殊钢、钢管和型钢广泛应用于铁路设备、石油化工、工程机械、汽车等行业。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0年,全国排名前十的省市分别是河北、江苏、山东、辽宁、山西、安徽、湖北、河南、广东、内蒙古。其中河北省粗钢产量居首位,累计产量24976.95万吨。
目前,中国粗钢产能世界第一,是世界上最大的钢铁生产国;除少数省份外,钢铁工业分布在全国各地,其中河北省是全国粗钢产量第一大省,占全国粗钢总产量的25.56%。
目前世界三大特殊钢产地分别是日本、欧洲和中国。我国是特钢生产大国,但特钢比重低,特钢产品以低端产品为主。
2020年,特种钢板的盈利能力将继续强于普通钢板;
来源:平安证券
特殊钢模具钢生产高度集中,国内厂家主要有三类:老牌钢厂、科研院所、代工厂等。钢企以量产为主,研究所以研发为主,代工厂以加工为主;寡头垄断,后来者更难进入。
天工国际、东北特钢、攀钢长钢、光大特材、宝钢、齐鲁特钢六家公司产量占国内市场总量的80%以上,并逐渐集中。
高速钢市场甚至小于工模具钢市场,属于高端特殊钢中的高合金钢。目前国内供给仍处于上升区间,行业内集中度不明显,行业集中度仅为35.8%。
目前行业内两大供应商是天工国际和河北冶金。国外供应方面,高速钢高端产品大部分被国外公司垄断,国内公司在高速钢领域的主要竞争对手是法国公司Erasteel。
钢铁产业链下游:行业集中度高。
与钢铁行业相比,主要下游钢铁行业集中度高,钢铁行业话语权相对缺乏。
钢材的下游需求主要来自建筑行业,其直接需求约占钢材消费量的55%。同时会刺激工程机械和重卡、家电等间接用钢,直接和间接建筑行业用钢约占75%。所以钢材消费的核心变化是建筑行业,建筑行业主要是基建和房地产。
钢铁行业的下游需求有两个特点:一是容易受到房地产等建筑行业需求波动的影响,二是下游需求分布广泛,这也意味着下游行业容易出现东不亮西不亮的局面。
这也决定了钢铁在经济增长下行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往往有细分子行业的机会,包括经济下行时逆周期、稳增长行业相关的机会,经济结构调整时高端装备行业相关的机会,以及成本下降下延伸加工利润弹性回升等机会,这些机会往往出现在钢管、特钢、金属制品的龙头公司。
钢铁工业的市场结构
从钢铁行业竞争格局来看,龙头企业兼并重组加速是2020年行业竞争格局的一大亮点。
2020年以来,行业龙头企业兼并重组加速,宝钢收购太钢控股权,重组重庆钢铁,管理中钢;方大集团重组四川大港;叶静集团重组云南永昌、广东太都钢厂;剑龙管理陕西海威钢铁公司;河北济钢以裕华为首,通过资产运作重组武安兴化、文峰、唐山港、土地。8月1日新疆钢厂重组等。,已取得积极进展和阶段性效果,行业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产业组织结构调整明确了目标:到2025年,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明显成效,我国钢铁行业60%-70%的产量将集中在10左右的大集团,其中8000万吨的钢铁集团3-4家,4000万吨的钢铁集团6-8家,以及部分专业化钢铁集团。
行业地位往往是由资产规模、生产能力规模、市场份额、盈利能力、竞争状况和企业历史形成的。
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和碳中和将对中国乃至全球钢铁行业产生深远影响,或将不止是一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未来3-7年,钢铁行业将形成行业领先的特大型企业、行业领先的专业化企业、区域龙头企业、区域特色企业的格局,市场竞争将逐步走向有序,行业集中度将显著提高。
虽然2020年置换项目已经进入生产高峰期,但是由于部分项目的延迟,以及产量爬坡期的考虑,2021的体量还是比较大的。之后,此轮产能扩张将告一段落,预计2022年产能增量较少。
短期来看,通过“去产能”实现钢铁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将重塑钢铁上下游产业链的利润分配,对大宗商品价格走势产生重要影响;从中长期来看,通过产能转移和长短流程切换实现钢铁行业碳中和,将极大改变全球钢铁行业的供需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