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未来版图的思考

品完一本名著,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可以分享的。这时候你就需要认真思考一下,怎么把自己的读后感写出来。如何写检讨避免写“流水账”?以下是我对未来地图的想法,是我精心整理的。欢迎阅读收藏。

看完《未来地图》1如果书友的分享是一种被动的行为,那么一定要有一些针对性的成就作为压迫,这样才不会失去这种仪式感;只是读书是一种主动的行为,因为读书有了收获,有了体验或者迷茫,然后分享,交流,释疑,这就是读书会本身的功能。

这次阅读的主题是“未来与趋势”,这是一个非常宏观的话题,抓住重点并不容易。想从科技方面多了解一些东西,所以选择了这本书《未来地图:全球智能公司的技术创新趋势和商业化路径》,作者是一个叫“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的组织,英文叫“MIT Technology Review”。中文版由深科技Deep Tech和华创研究院联合出品,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一些类似于互联网公司的出版物也和这本书描述的内容非常吻合。

这本书一共十章,光序言就有四篇。之所以有这么多序言,也是由其内容决定的。从20xx年开始,《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根据公司的科技领先能力和商业敏感度这两个必要条件,在全球范围内评选出50家智慧公司作为科技创新的代表。最初,20xx年前,它被称为“全球创新公司50强”;20xx年被称为“全球颠覆性公司50强”;自20xx年以来,被称为“全球最聪明的50家公司”。本书以20xx年至20xx年的清单为基础,选取了生物医药、能源材料、计算机与通信、互联网与数字媒体、交通运输等领域的案例,以时间和行业为基本思路撰写。所以这本书可以说是一部行业发展简报编年史,记录了各个行业的发展过程。每章开头的第一句话,可以说是对一个行业的高度概括。从时间上看,从20xx年到现在近十年的科技发展,基本上可以代表最先进最创新的成果,从这些内容来分析科技的未来和趋势也是合理的。

如果是通俗读物,这本书有优点也有缺点。我不太推荐,因为书中的具体内容包含了很多专业知识。书中几乎详细描述了行业内的每一项前沿技术,甚至提到了每一个小进步的发展过程。所以外行人看的时候很难深入了解,只能了解到粗糙的表面,感觉很无知。值得推荐是因为这本书涉及面很广,十个章节涵盖了当前和未来科技创新的方方面面,比如人工智能的Siri、芯片技术、基因编辑技术、互联网、新能源、内容呈现等。然而,每当提到这些技术中的一项,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都会接触到它。看完之后,我们觉得这么多高科技技术就在身边,未来的概念生活也只是建立在这些基础上。而作为某个行业的人,你可以以这本书为工具,从跨学科和技术创新的角度,引发灵感,找出你所在行业的问题和不足。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的写法很符合理工科的思路,就是总分是一个简单的套路。每章开头都是介绍和简单总结,中间是几个具体案例,最后是展望。虽然每一章的标题都是以散文的形式写的,但是每一章的开头都会尽量用一些比较文艺的句子开头。比如第八章开头关于机器人、云和互联网,阿西莫夫的“这句话就用上了。”但是,我总觉得跟后面的内容有点脱节。我读的时候,感觉就像在读科研报告。感觉很直很直爽还略带男人味。

就看完这本书的收获来说,我有一点体会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和自己行业相关的新能源部分,一个是人工智能。在看这本书之前,我一直专注于水利水电本身的研究,对新能源乃至整个能源市场的认识还不够清晰。看完《新能源》这一部分,我觉得豁然开朗,突然发现自己应该提高自己的高度,开阔自己的视野,着眼于未来更多的可能性。书中强调了太阳能、风能、天然气的发展,以及如何降低成本来促进发展。而在我们自己的水电行业,却只字未提,不禁让人思考是转型还是转行。还有一点就是书里没有过多提到环保行业。由此可见,要么是环保产业的发展还没有进入世界智能公司的行列,要么是环保产业在未来的科技中仍然需要各种基础模块的支撑,就像互联网技术、新能源领域、生物技术等。书中提到的,都是对环保产业的支持。

第二点是人工智能。通过数据积累和机器学习,记住了人类更多的偏好和习惯,机器学习让人类生活更加便利。人类过去大部分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提炼,是指导人类发展的基础。但在未来,人工智能将越来越多地取代人类从事基础工作,这种实践经验将转化为机器学习的过程,人类将更多地参与机器学习结果的决策,这进一步提高了对人类的要求。人工智能更多的是基于数据,数据就是金钱。掌握更多的数据,分析数据,是未来获取更多利益的主要手段。随着未来人工智能的大发展,如何找到自己的定位,发挥更大的价值,是每个人都应该思考的事情。

总的来说,这本书还是值得一读的,每个月结合自己的行业应该都能从中找到一些启发和突破。

看了《未来地图2》之后,很早就听说过《未来地图:全球智能公司的技术创新趋势与商业化路径》这本书,但是一直比较懒,从来没有抽出时间认真看过。在《书香能量》读书学习活动中看到钟老师推荐这本书时,我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终于找不到任何借口去“疏远”它。

工作之余,我仔细阅读,感触良多。本书主要梳理了《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近年来评选的“全球最聪明的50家公司”的技术创新和商业沉浮,让读者明白从一项突破性的技术到真正实现对技术的享受、吸收、应用和再创新,是一个艰难而微妙的过程。至于“聪明”的定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的编辑们更是标新立异。他们不统计公司拥有的专利或公司雇佣的医生,也不考察公司的规模和声誉。相反,他们会问公司在过去一年里是否有任何重大创新,将重新定义其领域。一般来说,计算技术、能源材料、生物医药的需求一直存在,只是具体的技术景气度会有波动。生物能源和许多电池技术因为无法很好地营销而遭受挫折,而人工智能因为找到了很好的应用场景而迅速爆发。

结合我四个月的工作经历和参考书中的具体事例,从个人、公司、国家三个方面来阐述我的感受:

第一,坚持梦想,与AI同行。

众所周知,通用电气是世界著名的制造企业。面对人工智能的浪潮,GE拥抱变化。该公司希望将人工智能注入其机器和工业流程。公司战略的变化给员工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有机化学博士詹·杰森·尼科尔斯(Zhan Jason Nichols)在GE做了四年的制造和材料研发工作后,被调到公司的机器学习实验室,但由于知识储备不足,部分员工无法胜任。

联想到自己的过去(九年国内外石油开发经验,两年石油钻井现场经验),现在转行做人工智能,感觉再也用不到以前的专业知识了,所以入职以来再也没有继续学习石油知识,但是通用电气的例子给自己敲响了警钟。在拥抱变化的同时,也要坚持自己的梦想,维护好自己现有的知识体系,思考如何用复合型的专业知识为公司创造更多的价值。

第二,科学至上,行业领先。

英特尔长期以来一直是计算机芯片市场的领导者,通过领先于客户的需求来引领行业变革,但最近它却错过了一个又一个机会。在移动芯片领域,由于决策失误,英特尔已经被高通远远甩在后面。与此同时,在开发用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芯片领域,英特尔的步伐也非常缓慢。前期并不看好这个领域的发展。最近后知后觉,它通过收购和加大投资找到了一些缺口,但也已经被英伟达甩在了后面。一次又一次的决策失误,让曾经的巨头接连错过了两个细分市场。

我很自豪中化在对技术和创新的尊重上一直走在央企前列。最近,一些企业开始关注新技术。如中海油董事长华阳在内部信中提出“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可能成为油气开采领域的一盏明灯”,道达尔集团R&D战略与数据副总裁宋博德博士也指出了人工智能在油气行业的重要性。宁先生在一篇以“科学第一”为主题的长文中已经指出,“我们周围的世界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中化集团是时候深刻反思自己的战略和发展理念了。未来将把中化集团打造成为科技驱动的创新平台公司。”这一战略思想必然会引导公司完成转型,实现引领行业、被尊为世界级企业的目标。

第三,政策导向,惠民利民。

在这份榜单中,中国企业出现的次数越来越多,涉及的行业非常广泛。但在某些行业,比如生物、医药行业,榜单一直被发达国家占据,而在航空航天、AI、无人机、无人驾驶等看似科技含量更高的领域,我们可以做到。作为一个普通公民,如果在能治愈更多疾病的药物、更好的驾驶体验、无人机技术等等之间选择,我们无疑会选择药物。就像不久前的电影《垂死挣扎》中描述的那样,进口药的高昂费用让很多买不起的人活活饿死。

科技的进步和创新离不开政府的鼓励和支持,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无人机、AI、新零售行业的快速发展,是政策导向和金融资本追逐的结果。一是国家对这类领域的重视,二是可以相对较快地收回成本,获得大量收入。但是由于一些原因,生物制药不仅投资大,回收期长,而且很容易前功尽弃,血本无归,所以很少有公司愿意在这些领域深度投资。希望国家出台政策,让高科技更多惠及百姓。未来,中国企业不仅会更多地出现,而且会覆盖更广泛的行业。

虽然了解过去的历史对技术创新的趋势会有很大的帮助,但未必是预测未来的好方法。很多在书中获得巨额融资的公司已经不是过去了(尤其是在新能源领域)。正如美国第16任总统亚伯拉罕·林肯所说,“预测未来的最好方法就是创造未来。”最近中美贸易战激烈,国内舆论一片哗然。如何赢得这场胜利,我认为本质上是科技实力的较量。

在全球科技创新的潮流中,中国已经成为强有力的参与者和竞争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将引领科技文明,重回世界巅峰。我衷心希望能源科技公司能创造石化行业的未来,中化集团能创造中国企业的未来,中国能创造世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