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者作品的信息
简介
墨子是历史上唯一的农民出身的哲学家和有影响的人物,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主要内容包括兼爱、互不侵犯、尚贤、尚同、节俭、丧葬、非乐、志、鬼、命,以兼爱为核心,以节俭、尚贤为支点。墨子在先秦时期创立了一个几何、物理、光学成就突出的墨子砚。
一整套科学理论。墨子对物理学的研究涉及力学、光学、声学等多个分支,给出了许多物理概念的定义,做出了许多重要发现,总结了一些重要的物理定理。墨学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墨子死后,墨家分为三派:相日池墨、祥符墨、邓玲墨。墨子精通手工技艺,但与当时能工巧匠的公交班(俗称鲁班)相比,他更擅长守城。据说他使守城的本事比公交班的还要厉害。他自称是“我的男人”,被称为“穿布的男人”。据史书记载,墨子曾在宋代当过医生。墨子大概是有相当文化知识,接近工农小生产者的出租车。他自诩“君之上无难事,农之下无难事”,是一个同情“农工之民”的文人。墨子曾学孔子之术,赞尧、舜大禹,学诗、书、春秋等儒家经典。但后来逐渐厌倦了儒家复杂的礼乐,最终放弃儒家,形成了自己的墨家。墨家是主张仁政的学派。在代表新地主阶级利益的法家兴起之前,墨家是先秦时期与儒家对立的最大学派,并列“显学”。《韩非子显学》记载:“天下之显学也,儒墨也。儒家所到之处,孔丘也;墨迹所到之处,翟墨也。”墨子的一生活动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招募弟子,积极宣传自己的学说,二是不遗余力地反对兼并战争。墨家是一个组织严密,纪律严明的群体。最高领袖被称为“巨人”,所有墨家成员被称为“墨家”。他们必须听从巨人的指引,听从指挥,可以“赴汤蹈火,不离不弃”,也就是说至死不退。为了宣传自己的思想,墨子广泛接受弟子,弟子一般达到数百人,形成了庞大的墨家队伍。墨子游历甚广,东至齐、鲁,北至郑、魏,南至楚、越。墨子一生是鲁国(今山东滕州)人,也有人说他是齐国人、宋国人甚至阿拉伯人。去过宋、魏、楚、齐等国,也打算去越国,但一直没成行。他的主要事迹有:阻止了鲁阳对郑的进攻,劝楚大败而攻宋。楚惠王打算封墨子为书店,越王也打算封墨子为吴国五百里之地,墨子不接受。宋昭公在宋代是一名医生。但后来地位下降,接近工人。《墨子》这本书,多是墨子弟子或再弟子记录的墨子言行录。是研究墨子思想的直接材料,其中《经上》、《经下》、《经上》、《经上》、《大器小器》等六部著作是后世墨家的著作。有人认为经典和经典是墨子的作品。在《墨经·鲁兹文》中,翟墨提出了墨家的十大主张。即“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尊天”、“鬼”、“不快”、“命”、“俭”、“节葬”。他认为,需要根据不同国家的不同情况,在十大主张中选择最合适的方案。如果“国家处于混乱状态”,选择“尚贤”和“尚同”;如果国家积贫积弱,就会选择“俭用”、“俭葬”;等一下。墨家是一个组织纪律性很强的群体。他们的领袖被称为“巨人”。第一个大亨是墨子,后来的“大亨”是孟生、田祥子、小腹。“墨子法则”被“巨人”执行了。墨家的“巨人”生活在秦国,他的儿子本该因杀人而被依法处死。但秦惠王认为他年纪大了,只有一个儿子,就下令不杀他。但肚皮说墨法规定:“杀人者死,伤人者罚。”这是禁止杀人伤人的必要措施,而且符合“天下大义”,还是坚持杀自己的儿子。这个故事生动地反映了墨家的严格纪律。正因为如此,墨家人才非常能打仗,有“赴汤蹈火,持刀起舞,死不回踵”的精神。但墨家是一个宗教团体,往往容易被人利用。据《史记》记载,在楚国旧贵族杨等人杀死搞变法的吴起时,墨家“巨人”孟生是站在杨一边的。后来,杨畏罪潜逃,楚国又想夺回自己的国家。孟生为阳城君保家卫国,对阳城君忠心耿耿,他把“巨人”传给了田祥子。他为阳城君而死,很多弟子都死于他。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墨家是有“侠客”精神的。正如《史记·游侠列传》所说:如果行为不符合正义,但你言而有信,答应了别人想做的事,你就必须去做。还有当机立断,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去救别人的危难等等。不仅如此。墨子还是科学家,墨家也是一群科学家。他们在数学、物理、医学、逻辑学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在中国古代科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墨子死后,墨家分为三派:向日池派、祥符派和邓玲派。《庄子天下》中提到的项的弟子和邓的弟子是苦和苦,也就是三家中的两家。都是学墨子的,只是不一样。互相攻击才是“莫”。现存的《墨子》中,每篇都有上、中、下三章,是关于墨家分三派的证据。根据郭沫若的研究,墨家集团到时,倾向于集中在秦国。所以从第四代豪门开始,墨家的中心就转移到了秦国。此后,据记载,东方墨家谢子远涉千里入秦拜见秦惠王。这个时候墨家还在兴盛。但到了汉代,墨家已经消亡。墨家为什么死的这么快?这个问题有不同的答案,需要进一步研究。从墨学内部分析原因,在方法论上是可取的。墨家与儒法道的区别在于,它是由墨家组成的宗教团体,纪律严明,可以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这些,作为普通人,很难做到。鸟丽丽生于春秋。传说他是墨子的首席弟子,字慎子。鸟丽丽曾经是儒家的弟子。她夏季求学,转墨后致力于墨学。
墨子的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爱而不攻
所谓兼爱,包含了平等博爱的意思,与儒家的博爱(“亲亲有术,尊贤等”)相悖).墨子要求君主、父子、兄弟在平等的基础上友好相处。“爱人若爱己”,墨子认为,社会上以强压弱、以富压贫、贵贱自傲的现象,是因为天下人都不相爱而造成的。同时,墨子也看到,春秋战国时期,最大的弊端就是战争。因此,从博爱的观念中,非攻击性被衍生出来。爱而不攻是墨子最著名的思想。田志明的《鬼》宣扬天道鬼神,这是墨子思想的一大特色。墨子认为天有志向——爱天下所有的人。因为“人不分年龄贵贱,皆是天庭之臣”,“天庭之爱厚”,如果君主违背天意,就会受到天庭的惩罚,否则,就会受到天庭的奖励。墨子不仅相信鬼神存在,而且特别认为他们会对地球上的君主或贵族进行赏善惩恶。墨子宗教哲学中的天赋人权和制约君主思想是墨子哲学中的亮点之一。
尚同商县
尚同要求人民和天子步调一致,团结一致,实行正义的政治。圣贤包括选圣贤为官的和选圣贤为帝的。墨子认为,君主必须选举国家的贤人,人民在公共行政上应该服从君主。墨子请上面了解情况,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奖善惩恶。墨子要求君主启用尚贤,即任用贤者,革除腐败者。墨子非常重视尚贤,认为尚贤是政治的根本。他特别反对君主利用骨肉至亲,而对于圣人则不计较出身,提出了“官无常贵,民无终基”的观点。
省钱埋单。
节俭是墨家非常强调的一个观点。他们抨击君主贵族的铺张浪费,特别是反对儒家所看重的长葬重葬的习俗,认为长葬重葬不利于社会。人们认为君主和贵族应该像古代三代圣君一样过着清廉节俭的生活。墨子要求墨家在这方面进行实践。
乐飞
墨子极度反对音乐,甚至有一次旅行的时候,听到车往唱歌的方向开,立马调头。他认为音乐虽美,但会影响农民种田、妇女纺织、大臣处理政务,不符合圣王原则和人民利益,所以反对音乐。
非自然/暴力死亡
墨子反对儒家“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说法,认为这种说法“饰以命以呼淳朴之民”。墨子看到这种思想在扼杀和损害人的创造力,于是提出了一种宿命。
主导思想
墨子哲学思想的主要贡献在认识论方面。他把“耳目之真”的直接感觉体验作为理解的唯一来源。他认为判断事物的存在与否应该基于每个人的所见所闻,而不是个人的想象。墨子从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经验主义出发,提出了检验知识真假的标准,即三表:“知识的起源在于古圣君之事”,“人民耳目之真在下处察”,“弃(兴)刑政,察民利在国”。墨子将“事”、“实”、“利”融为一体,以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和社会效果为准绳,力图消除个人主观偏见。在名实关系上,他提出了“不以名取之,以名取之”的命题,主张以实取名。墨子强调感官经验真实性的认识论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他曾以有人“尝鬼神之物,闻其声”为由,断定有鬼神。但墨子并没有忽视理性知识的作用,墨家创造了中国第一个逻辑思想体系。一种观点认为,墨子的世界观存在深刻的内在矛盾。他一方面强调“非命”和“尊力”,认为决定人的不同经历的不是“命”,而是“力”。另一方面,墨子肯定了“天之”和“鬼”的作用。他把“天”描述成一个有意志的人格神,宣扬“顺从神的意志者”,“必有赏赐”。“违背上帝意志的人”将受到惩罚。他认为“相亲相爱,互惠互利”就是“顺从天意”,“反恶相偷”就是“违背天意”。但另一种观点认为,“非天命”、“志”体现了墨子“天人之辩”的强烈思维张力。在墨子的宗教哲学中,志向爱一切但不控制命运,天道酬勤,天道喜欢自强不息的人。在政治上,墨子提出了“兼爱”、“互不侵犯”、“尚贤”、“尚同”、“俭用”、“俭葬”、“非乐”等思想。他的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与众不同”,“不攻自破”是他的具体行动纲领。他认为,只要大家“相亲相爱,互惠互利”,社会上就不会有国与国之间的欺凌、傲慢、无知和相互攻击。他尖锐地揭露和批判了统治者发动的战争所带来的灾难和普通风俗习惯中的奢侈享乐。在用人原则上,墨子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主张“官无常贵,民不贱。”他还主张,从天子、诸侯到各级酋长,都要“择天下英才而用之”来充当;人民和皇帝应该服从天意,发扬博爱,实行正义的政治。否则就是违法的。这就是墨子众所周知的“非攻,兼爱”的命题。
逻辑思维
墨子也是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重要开创者之一。他有意识地广泛使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来建立或论证自己的政治和伦理思想。他还在中国逻辑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论证、范畴、理由等逻辑概念。并且要求把辩论作为一种专门知识来学习。墨子的“辩”虽然指的是辩论技术,但它是建立在知类(事之类)知理(根据和理由)的基础上的,所以属于逻辑类比或论证的范畴。墨子所说的“三形态”不仅仅是言论的思想标准,还包含着说理、论证的因素。墨子还善于用类比来揭露敌人的矛盾。由于墨子的倡导和启蒙,墨家发展了重视逻辑的传统,后期墨家建立了中国古代逻辑的第一个体系。
主要作品
关于墨子的著作有《墨子》。这本书是墨子弟子及其再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记录。墨子
《墨子》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记录墨子的言行,阐述墨子的思想,主要反映早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尚敬、夏静、经说上、经说下、大曲、小曲,一般称为《墨辩》或《莫箐》,集中体现了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也包含了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反映了后期的墨家思想。逻辑史上称为晚期墨家逻辑或墨家逻辑(古代世界三大逻辑体系之一,另外两个是古希腊的逻辑体系和佛教的理论);它还包含许多自然科学,尤其是天文学、几何光学和静力学。墨子墨家著作汇编,西汉时由刘向编成七十一篇,六朝以后逐渐失传。现在的《道藏》五十三本,原本是翟墨写的,但也有墨子弟子和后来墨家的著作,是现在研究墨家的主要史料。《墨子》一书按内容可分为五组:墨子早期七部著作,从亲儒到三辩,前三部夹杂儒家学说,应该是墨子早期“师从儒家,受孔子教”的痕迹;后四章主要是关于尚贤、尚同、天志、节俭、非乐等理论。从《尚贤一世》到《费儒侠》二十四篇为一组,系统地反映了墨子的十大命题: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俭、丧节、非乐、志、鬼、非命。《庚戌至公伯五篇》是墨子言行录,体例与《论语》相似,由墨子弟子编撰,是研究墨子事迹的第一手资料。从下面到最后二十篇(包括九篇佚文)《备城门》是专门讲守城技能和城防制度的,其制度和秦差不多,是战国时期秦国墨家写的。这是研究墨家军事艺术的重要材料,墨子内容广泛,包括政治、军事、哲学、伦理、逻辑、科技等。是研究墨子及其后期研究的重要史料。西晋时,陆胜和乐毅都对《墨子》进行了评论,可惜已失传。如今,孙诒让的《墨子闲散》和《儒林外史集成》收录的版本颇受欢迎。自秦以来,墨子及其弟子的言论散见于各种古籍中,如《新序》、《尸解》、《晏子春秋》、《韩非子》、《吕氏春秋》、《淮南子》、《列子》、《战国策》、《宫中旧事》、《神仙传》等。西汉刘向的《汉书艺文志》将《墨子》记载为七十一篇。到宋代时只有60篇,目前只有53篇,已佚18篇。其中解雍第二部、解藏第一、二部、明桂第一、二部、岳飞第二、三部、费儒第一部均有遗失。除了这八个部分,其他十条全部丢失。这十篇中,唯有诗正义一篇。《墨子》这本书既不是一个人写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一般认为《墨子》是墨子本人和他的弟子写的,用来描述墨子的言论。按照梁启超的分类,墨子的内容可以分为五类。
第一种
有七篇:亲士、修身、正染、易发、七疾、辞国、三辩。这种杂有名家之言,夹杂杂家之言。比如《家》篇里的《》?犯错者必先败,犯错者必先败。“甘井先竭,木先伐”和“太盛不可守”都出自道教的语言。“修身”二字是儒家的说法。《染由》中“染淡了就是淡了,染黄了就是黄了”的嫌疑,是因为名家的本性。“易发”一词被怀疑是法家之言,纯属子虚乌有。后四篇是墨家论纲,可能是墨家论纲。
第二种
尚贤,尚同,皆爱,不攻,节而用,节而葬,天庭录,明贵,乐飞而未明。这一范畴代表了墨家的主要政治思想。除了第一部《非攻》和第二部《非儒》外,所有的文章都有“墨子子曰”二字,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写的墨子的话。
第三类
经典上下篇,经典上下篇,大曲,小曲,* * *六篇。这种被墨家对待的人,叫做墨家辩,也叫墨经。这六篇很难翻译,古语多,论点深刻,还夹杂着简单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理论,光力学和数学等自然科学理论,社会科学,伦理学,逻辑学等等,真的很难懂。这个范畴是墨子的精髓。梁启超认为这六篇文章是翟墨写的。而孙诒让认为是后墨家学者写的。孙诒让所依据的一个原因是,公孙龙与墨子所处的时代不同,公孙龙在墨子身后,不可能有强白石论。
第四类
共有五篇:庚戌、归义、孟珙、陆闻、公伯。这五篇是墨子弟子所记。也是墨子生平的记录,体裁接近《论语》。
第五类
守卫这座城市。分别是十一条:准备城门,准备高面,准备云梯,准备水,准备突然,准备山洞,准备蛾伏,迎敌殿,旗,令,杂卫。这种可以说是墨家的兵法。墨子主张不攻,重在守,十一条都是重在守的方法。墨家兵法是墨家弟子发展出来的。这十一条中有很多古字,古代兵法中也有很多字,很少翻译。这本书的风格朴实无华,但它的一些内容却被打了折扣,以至于两千年来很少有人关心它。直到近代,有学者细读这部古书,才发现墨家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讨论了光学(光沿直线传播,讨论了平面镜、凹面镜、球面镜的一些成像情况,特别是光通过针孔可以形成倒像的理论)、数学(圆的定义已经得到科学讨论)、力学(力与重量的关系已经提出)等自然科学。可惜这门科学,然而这个发现震惊了当下的学术界,让现代人对墨家乃至百家争鸣刮目相看。在一个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墨子能够脱颖而出,就是他实力的最好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