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山股份有限公司发展历程

1956年,渠县公私合营新奇特铁厂成立,是开山集团的前身。从公私合营到1994的股份制改革,再到1998的彻底私有化改革,开山走过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可以说,开山的成长和发展是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上世纪90年代,由于传统国企的弊端,开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陷入困境。1994,开山是衢州第一家改制为国有控股的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当董事长曹克俭买下开山40%的国有股份时,开山公司彻底私有化。此时的开山公司举步维艰,年销售收入不到7000万元,年纳税不到1万元,每月实际亏损40多万元。

“要想赢得市场,就要铁腕打头阵”——私有化后,公司开始完善治理结构,建立运营规则,重塑企业文化。采取铁腕手段让开山的管理重回正常轨道。一直持续到2001,开山才逐渐走出困境。2002年,刚刚恢复元气的凯山开始重新定位,思考未来的发展。当时单一低端的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让公司董事长曹克俭感到了危机。他有先见之明地指出:“这种‘低成本、拼价格’的发展模式注定是不可持续的;为了在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我们必须借鉴国外先进企业的经验,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增加附加值,拉长产业链,进入新领域,开拓新市场,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经过一年多的研究,2003年底,开山提出了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4211”战略,从产品和市场两方面指明了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发展道路上,开山有意识地走上了一条追求“完整制造体系、一流装备、核心制造能力”的道路。自2001以来,开山通过并购、自建等方式成立了十几家公司,涵盖了从铸造、压力容器、压缩机到工程机械等多个领域。

2004年,开山领导层意识到螺杆式空压机取代活塞式空压机是大势所趋。但是为了在国内普及螺丝机,进口螺丝机自然要国产化,进口螺丝机占了螺丝机成本的很大一部分。曹克俭先找到一家美国公司,想引进他们的技术。但因为涉及核心技术,外企拒绝了开山的合作请求,这强烈刺激了董事长曹克建,他决心自己掌握螺杆主机的核心制造技术。这时,曹克俭得知Xi交大也在搞螺旋主机,申报了国家863计划项目。2005年9月,开山与Xi交通大学签署了技术开发协议。2006年初,开山提出了“让螺丝机价格大众化”的口号。5438年6月+10月,开山制造的第一台螺杆式主机下线。2007年,上海临港开山工业园开园。截止到今天,开山已经完成了从5.5kw到355kw的全频谱螺杆主机开发,* * * 18基本款,形成了每月2500台螺杆主机的生产规模,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在中国市场,螺杆式空气压缩机的价格从每立方米65,438+0,000元降至每立方米5,000元。首创的“气动中国芯”为国家节省了大量采购资金。

两年来,通过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开山实现了从“规模领先”到“技术领先”的华丽转身。科学发展观在这十年的发展中得到了充分体现。2009年5月,国际顶级螺杆压缩机专家唐嫣博士加入开山。同时,开山北美R&D中心在美国西雅图成立。“北美R&D中国制造”标志着开山集团站在了世界压缩机行业的最前沿。

经过十年的私有化,这座山经历了艰难的转型,终于迎来了凤凰涅槃般的重生。目前,开山集团是国家级大型企业,列入浙江省人民政府“958”科技赶超计划,装备制造业重点培育企业。目前是全球最大的凿岩机制造商、国内最大的空压机制造商、国内企业中最大的螺杆压缩机制造商,产品出口美国、德国、日本、韩国。在俄罗斯、非洲、拉美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企业拥有国内一流的精密加工机床近千台,形成了技术先进、设备一流、结构完整的机械制造体系。集团目前拥有18家成员公司,员工超过4100人,总资产近18亿元。集团拥有完善的营销网络和优质的销售服务体系,主要生产凿岩机、螺杆式空气压缩机、潜孔钻机等9大系列18大类800多个产品。开山集团是全国行业第一个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称号的企业,是压缩机行业第一批获得国家免检产品称号的企业。

10年,开山集团从一个普通的农机修理厂发展成为产业链完整、技术先进、装备一流、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制造的大型先进装备制造骨干企业。今天的开山领导已经规划了新的蓝图:五年成为世界一流的压缩机制造企业,十年成为世界一流的压缩机制造企业,最终把开山建设成为世界压缩机制造基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