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三大银行和四大投行的业务类别是什么?

花旗银行作为唯一一家推行全球经营战略的银行,不仅服务于56个国家的5000万消费者,还服务于近65,438+000个国家的跨国、跨区域和本地企业客户。除了花旗银行,没有哪家金融机构有业务和资源满足这么多地方这么多需求。花旗银行已经成为金融服务的世界品牌。花旗银行的名字意味着服务,不仅要满足客户的需求,还要做得比客户的期望更好。主要业务范围包括:

电子银行业务。通过花旗银行的电脑、ATM或花旗银行电话,您可以获得全年365天、每天24小时的安全便捷服务。

信用卡业务。在世界范围内,花旗银行的信用卡客户可以通过花旗银行发行的信用卡,或花旗银行与其他知名机构联合发行的信用卡来满足其消费需求,并适应其不同的财务状况。花旗银行是世界上最大的信用卡发行商。

私人银行业务。花旗银行在32个国家从事私人银行业务的员工可以通过该行的人才、产品和策略网络获得全球投资组合的第一手信息,花旗银行帮助他们寻求投资机会和识别投资风险。

新兴市场业务。花旗银行服务新兴市场客户近100年,历史悠久,进步巨大。因为花旗银行和当地商业银行一样,持有营业执照,了解当地市场,拥有训练有素的当地员工,以跨区域优势为客户提供世界一流的银行服务,这一点和花旗银行不同。

企业银行业务。目前,花旗银行与超过100个国家的全球、区域和本地企业客户合作。花旗银行在全球市场的深度和广度是企业银行业务的基石。无论在家还是在世界任何地方,您都可以从花旗银行获得卓越的服务和专业的建议。

跨国公司的业务。花旗银行与众多著名跨国公司的成功合作,是基于花旗银行几十年来积累的银行关系和经验。这些公司大多希望向海外扩张,尤其是在消费和大宗商品市场蓬勃发展的新兴市场。

花旗银行在全球的深远发展是最具竞争力的特色。在规模、产品、能力、行业知识和经验方面,花旗银行都领先竞争对手一步。花旗银行的目标是向全世界推广花旗银行的产品和服务。简而言之,花旗银行独特的全球网络可以随时随地为客户提供所需的服务。

名为摩根的金融机器曾经隶属于约翰·摩根控制的摩根集团。后来,由于美国大萧条后颁布的反垄断法,摩根士丹利和摩根大通现在更有名了。摩根大通是摩根大通和大通曼哈顿银行合并的产物。摩根大通是一家全能金融集团,摩根士丹利是一家专业投资银行。从规模上来说,摩根大通和摩根士丹利显然不是一个数量级。

摩根大通银行(JP MORGAN CHASE)又称JP Morgan Chase,由原摩根大通银行和大通曼哈顿银行合并而成。摩根大通银行是其在中国的注册名称。去年年底,它与美国排名第四的第一银行合并。然而,即使在合并之前,就商业银行业务而言,它也是美国第一家商业银行。

摩根士丹利是一家大型资本投资公司。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 & amp;Co)是全球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金融服务集团之一,于2000年由大通银行、摩根大通和弗莱明集团合并而成。摩根大通作为一家英国商业银行,由JohnPierpontMorgan的父亲在伦敦创立。在19年末和20世纪初,公司在一些知名企业的初期建立和融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包括美国钢铁、通用电器和美国电话电报。

商业咨询委员会(美国)

华尔街老牌投行贝尔斯登的倒闭成为今年次贷危机中金融行业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不仅因为贝尔斯登的破产对金融市场的直接影响,更因为对市场预期的颠覆。一年前,谁会想到一个有着85年历史的传统投行,在一瞬间轰然倒塌,烟消云散?而且,贝尔斯登的悲剧引发了市场更多的猜测:会不会有更多的投行加入贝尔斯登的行列?目前美国四大投行高盛、摩根士丹利、美林和雷曼兄弟中,雷曼兄弟的日子是最难过的。此前,该投资银行预计将筹集多达6543.8+00亿美元的资本来支持其资产负债表。截至7月30日,雷曼兄弟股价今年已下跌72%,同样遭遇大规模资产减记的美林证券排名第二,股价今年下跌近一半,摩根士丹利和高盛表现不俗。从估值来看,四大投行2008年的市盈率已经跌在10倍以内;在次贷危机中受损不大的高盛市值按7月30日收盘价计算为737亿美元,几乎等于其他三家投行市值的总和。虽然股价大幅下跌,但基金青睐的四大投行地位并没有太大改变。基金在四大投行的持仓比例从33%到44.5%不等,其中雷曼兄弟的基金持仓比例最高。

表1四家美国投资银行

投资银行的市场价值(10亿美元)2008年的P/E %今年的回报%占基金头寸的比例%

雷曼兄弟公司

美林26.57.34-48.338+0.438+0

高盛73.79.35-12.940.97

摩根士丹利

资料来源:晨星晨星数据截至2008年7月30日。

目前,贝尔斯登已经被摩根大通成功收购。为了进一步了解和看透这些投行重仓基金的表现,晨星为投资者挑选了美国上述四家投行中重仓最重的十只基金。我们的筛选条件排除了行业基金,专注于投资于金融行业的基金,其在四大投行的仓位可以达到总资产的10%以上。

今年夏天丹伯特·斯特恩斯(Dambert Stearns)的两只对冲基金倒闭后,华尔街摇头——这种情况看起来是如此的不可避免:两只基金的杠杆高达1: 10。这种高风险的杠杆在市场繁荣时当然可以创造奇迹,但在经济衰退时会导致灾难。这就是华尔街对贝尔斯登现状感到担忧的原因——公司的整体杠杆率已经是令人震惊的1:29.9,每1美元的资本对应29.9美元的杠杆率。

华尔街大银行的交易员再次笼罩在愁云惨雾中,唯恐陷入同行在流动性危机中崩盘的噩梦:在迈克·米尔肯内幕交易丑闻爆发后破产的德崇证券(Drexel Burnham Lambert),被巴菲特拯救的所罗门兄弟(Salomon Brothers),以及最终被瑞士瑞信银行收购的第一波士顿(First Boston)。

投资者和分析师或许可以自我安慰:贝尔斯登刚刚遭受重创,但还没有走出困境。投行从来都是以剧烈振荡和暴富为特征的。

事实可能并非如此。华尔街的五大投资银行——高盛、摩根士丹利、美林、雷曼兄弟和贝尔斯登——定义了今天的华尔街,但目前,他们的处境就像那些陷入次级抵押贷款困境的借款人,买了超出他们经济能力的房子。他们的麻烦源于努力将自己与花旗集团和摩根大通等全能银行区分开来。为此,在过去的10年里,他们偏离了投资银行的主业,进入了风险更大的细分市场,用自己的资金下了重注。曾几何时,这种转变回报很高,但现在,基础正在逐渐崩塌。

10年末,美林宣布第三季度抵押贷款支持债券的重估和其他减记导致其亏损84亿美元,这使得该公司第三季度亏损总额达到22.4亿美元。强大的美林首席执行官斯坦·奥尼尔被迫下台,成为他所谓的自今年夏天以来“前所未有的流动性危机”的受害者。此前,他被广泛认为是近年来将美林拉出低谷的功臣。

奥尼尔可能会这样安慰自己。这一次,他被凯恩斯所谓的“惯例”打败了——仅仅一周时间,全能银行的霸主花旗集团也“史无前例”地遭到了羞辱:在第三季度冲销了约22亿美元的抵押贷款相关资产损失后,它于10月初宣布需要再做80亿至165438。自2003年从花旗集团传奇掌门人手中接过接力棒以来,一直饱受争议的首席执行官查尔斯普林斯(Charles Prince)下台了。没过多久,摩根士丹利也宣布将在第四季度冲销37亿美元的美国次贷相关资产。

在悲歌声中,只有高盛依然保持着耀眼的利润,这证明了它依然是华尔街最聪明的交易员,不仅主宰着华尔街,甚至主宰着世界。不过,在一些分析师看来,如果评级公司随后大规模下调抵押债券评级,可能也无法幸免。随着各大银行第四季度报告的发布,分析师预测华尔街银行将不得不冲销超过600亿美元的资产——自1987的股灾以来,华尔街银行的日子从未如此难过。

在分析人士看来,是否会有一两家被迫合并是个悬念。更大的问题是他们的商业模式是否存在固有缺陷。

交易员时代

在人们通常的想象中,华尔街投行都是由一群傲慢、无拘无束的家伙组成的。是的,他们确实有很强的冒险精神,但他们的核心业务——承销和并购,一项非常赚钱的投资银行业务——相当安全。

然而,从1990年代末开始,情况开始发生变化。股票承销业务开始商业化,使得公司支付的佣金似乎缩水了。同时,像花旗集团这样既有投资银行业务又有商业银行业务的全能银行,资金雄厚,可以通过提供贷款诱导企业向其寻求投资银行服务,挑战了专业投资银行的主导地位。

然后令人惊讶的事情发生了。真正衰落的是全能银行的“金融超市”模式:花旗和摩根大通的投行业务萎缩,美国银行的投行业务放弃,德意志银行和瑞士瑞信银行的表现只能说勉强。相反,自从市场从互联网泡沫破裂中复苏以来,大多数专业投行都蓬勃发展,它们的利润和股东回报迅速上升,就像它们的股价一样。从2002年底到今年年中,高盛的股价上涨了240%,而雷曼兄弟的股价上涨了200%。危机爆发前,贝尔斯登股价涨幅高达175%,均跑赢大盘。

投资者已经注意到专业投资银行令人印象深刻的记录和无与伦比的能力。成立于1923的贝尔斯登宣称,从未遇到过一年没有盈利的情况。雷曼成为固定收益和抵押贷款市场的赢家。另一方面,高盛成了王中之王。

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很大程度上是拿自己更多的钱去冒险。当然,他们仍然提供一流的投资银行和经纪业务,但他们利润增长的主要来源是自有资金的投资回报。他们在公司内部成立了民间资本运营公司,在做市和自营交易业务上投入巨资。在雷曼,自有资金的投资收益占总收益的55%,从1999到2004年,这个数字平均保持在44%。

将高盛比作对冲基金并不新鲜。当然,这并不是说这个比喻有什么不对。在高盛2006年的收入中,其交易部门的收入贡献占到了68%。从1999到2003年,这个数字从未超过50%。

是高盛在最近10年确立了华尔街交易员的主导地位。这从最近几任高盛掌舵人的变化就可以看出来。

1999高盛上市前夕,在一场“宫廷政变”中,交易员背景的联席CEO约翰·科尔津(John Corzine)被迫离职,投资银行家背景的亨利·保尔森成为唯一的CEO。为什么?当时,高盛近30%的收益是自营交易。1998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倒闭也重创了活跃在交易领域的高盛,迫使其推迟上市计划。高盛需要向投资者表明,其商业模式是基于稳健的投资银行业务,而非交易业务。

保尔森当时辩称:“对高盛而言,投资银行业务与交易业务一样重要。”但正是在他的领导下,高盛变成了更纯粹的交易机器。高盛三大部门中,交易部门的收入从1999到2006年翻了两番,去年达到250亿美元;资产管理占总收入17%;传统投行业务占比最小,为15%。去年,高盛为其26,500名员工支付的平均薪酬为62万美元,使其成为华尔街最赚钱的机器。

快乐的背后,交易员开始成为真正的主角,投资银行家的影响力大不如前。当保尔森去年前往白宫担任美国财政部长时,接替他的是高盛的支柱部门劳埃德布兰克费恩(lloyd blankfein),他让固定收益大宗商品部门(从事抵押贷款债务、原油和货币等大量大宗商品的交易)嘲笑同行。2002年以来,随着黄金交易员出身的布兰克费恩的迅速崛起,保尔森执掌高盛的第一批得力助手约翰·桑顿和约翰·塞恩相继去世。布兰克费恩出任首席执行官后,包括副董事长苏珊娜诺拉约翰逊(Suzanne Nora Johnson)在内的几位投行高管也相继离职。

高盛将被削弱的投行业务视为公司的“前端”。作为公司客户最先接触高盛的部门,投资银行建立的关系将使这些公司成为高盛交易部门的客户,这将为这些客户以及高盛自己的账户创造利润。资产管理部门把投资者的钱作为顾问投入到高盛投资银行家的交易和股票中,同时吸引高盛承销的或作为M&A顾问的富有企业客户成为资产管理部门的新客户。高盛自己的明星球员也会把个人财富押上赌注。

这就是高盛内部的杠杆机制。在杠杆收购领域,高盛通常既是投资者,也是顾问。根据Dealogic的估计,高盛的私人资本运营业务与其他业务结合得如此天衣无缝,以至于高盛的投资银行家去年从其私人资本收购交易中赚取了6543.8+005亿美元的佣金。

这种模式本身也有问题:与自己客户的利益冲突。例如,一家私人资本运营公司可能是高盛投资银行部门的客户,也可能是高盛自己的私人资本运营部门的竞争对手。一些银行家认为,高盛越来越将自己作为投资者的利益置于客户利益之上。

当然,最大的问题是交易业务本身的高风险特性,这使得一些投资者对高盛非常谨慎。尽管高盛作为风险管理人有着出色的记录,但一旦市场由热转冷,或者爆发大规模的金融危机,它就会发现自己处于极大的风险之中——毕竟固定收益商品部门的亏损几乎让它在1994和1998接近悬崖边缘。

在其他华尔街银行,我看到的只是跟风的动力。2005年重返摩根士丹利担任首席执行官后,约翰·麦晋桁(John Mack)一直宣扬利用公司资产进行一些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因此,华尔街五大银行去年45%的收益来自于它们自己的投资。科技股热潮在1999达到顶峰时,其交易部门的收入贡献比例仅为30%。自那以来,大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不断膨胀,它们幸运地迎来了7年的绝佳市场机遇。投资者愿意投入资金并承担风险,这使得大银行拥有充裕的资本,资产价格开始攀升。每个人都在世界各地寻找投资机会,并更多地使用杠杆。

然而,这种模式的核心是“买高”——显然不是一种伟大的商业模式。当然,大银行也对冲了自己的风险。即使考虑到这一因素,他们仍然将自己置于高风险之中。今年第二季度末,高盛的杠杆率为24.5,而2003年底为18.7,雷曼第三季度的杠杆率为30,而一年前为25.8。相比较而言,1998崩盘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杠杆率是25。直到上个季度,投资者才意识到这种收入模式有多脆弱。贝尔斯登、雷曼和摩根士丹利的交易部门都受到了重创。

此外,在次级抵押贷款中,QDI投入越大,贷款越多,损失也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