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拱门一夜成名。麦当劳还有什么「中国豪华餐」?

最近,一则麦当劳中国更名的新闻刷爆网络。

根据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麦当劳(中国)有限公司”已正式更名为“金拱门(中国)有限公司”。新的企业名称“金拱门”被很多网友认为“滑稽”,不愿意接受。更多的人好奇——为什么?

65438 10月26日,麦当劳中国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麦当劳与中信、凯雷成为战略合作伙伴后,截至2017 10 12,麦当劳中国公司的企业名称变更为“金拱门(中国)有限公司”。

要知道,“金拱门”这个词好不容易才出来,所以麦当劳中国公司至少拖了两三个月才公布。更难的是,独立运营的麦当劳能否很好地应对中国餐饮市场的不断变化。

麦当劳中国“改姓”

麦当劳中国更名是因为麦当劳出售了在中国的业务。由于新公司将不再是麦当劳的控股子公司,而只是麦当劳在中国内地和香港门店的特许经营者,因此不再需要继续命名为“麦当劳”,更名也就顺理成章了。

至于有人担心中国大陆的麦当劳餐厅也会更名,麦当劳中国回应称,更名主要是在许可层面,日常业务不会受到任何影响:麦当劳餐厅名称、食品安全标准和操作流程将保持不变。

去年3月31日,麦当劳宣布将在其亚洲主要市场引入战略投资者,以充分释放市场发展潜力,进一步推动公司未来发展。麦当劳当时表示,将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实现更加本土化的发展战略,增强竞争优势,增加资源。未来资本投入的增加也会促进餐厅的扩张和升级。

经过近一年的寻找和谈判,麦当劳终于与中国中信股份有限公司(00267。HK)、中信资本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资本”)和凯雷投资集团,并成立新公司。新公司将收购麦当劳在中国大陆和香港的业务,总对价高达20.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543.8+038亿元)。中信证券和中信资本将持有新公司52%的控股股份,凯雷和麦当劳将分别持有28%和20%的股份。

今年8月8日,麦当劳(MCD。NYSE)宣布上述交易已经完成,新的麦当劳中国公司同日成立。麦当劳中国公司也因此成为麦当劳在美国以外最大的特许经营商,在中国经营管理约2500家麦当劳餐厅,在中国内地和香港经营管理约240家麦当劳餐厅。

同时,麦当劳中国公司已经完全成为中国企业控股的公司,当然授权还是来自麦当劳。

按照正常的商业逻辑,新公司的名称应该在新麦当劳中国公司成立的同时公布。

不过,在当时的新公司发布会上,麦当劳中国首席执行官张家茵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新公司的名字还有待确定,所以目前还没有公布。

其实仔细分析一下麦当劳中国公司的新名字是用心良苦的。由于麦当劳中国不再是麦当劳的控股子公司,但同时又与麦当劳有关联,“金拱门”这个名字确实有这个作用。一位熟悉麦当劳历史的学者告诉记者:“麦当劳创始人的Logo设计初衷是‘金拱门’看起来很有未来感,有归属感,非常显眼,让人一眼就能看出来。”

麦当劳“求变”的背后

麦当劳不是唯一一家寻求引入战略投资者的公司。麦当劳的“老对手”肯德基也在中国引入战略投资者,独立上市,但肯德基中国仍由肯德基控股,无需更名。

值得注意的是,两大洋快餐巨头都在同一时间启动了引入战略投资者的计划,这是受中国餐饮市场快速变化的驱动,迫使洋快餐不得不及时应对。

近年来,随着90后年轻人的崛起,洋快餐主要消费群体的消费习惯发生了很大变化。麦当劳和肯德基都面临着本土餐饮企业更大的竞争压力,改革势在必行。

食品行业研究专家李志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麦当劳、肯德基等洋快餐巨头在中国多年来赚得盆满钵满,同时也到了转型的关键时期。过去单纯将海外车型搬到中国已经不能满足中国年轻一代消费者的需求。在他们心目中,麦当劳、肯德基的品牌形象没有老一辈的高。他们对餐饮的要求更高,甚至有很大一部分对肯德基、麦当劳等洋快餐敬而远之,认为这些都是‘垃圾食品’。”

肯德基不认同“垃圾食品”这个词。百胜集团总裁兼首席运营官乔伊·瓦特说。肯德基在中国的母公司中国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我们认为,只要是正常市场上销售的食品,都不是健康或不健康的,只有健康和不健康的饮食习惯。”

尽管如此,消费者饮食习惯的变化是客观存在的,洋快餐巨头也开始适当改变菜品,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比如肯德基推出了全新的子品牌店KPRO,以沙拉和三明治为主菜。为了满足年轻消费者对快生活、新时尚的需求,还推出了刷脸支付功能。

麦当劳也不甘示弱。考虑到年轻一代消费者更注重个性化和信息化,麦当劳还将在其门店突出个性化和数字化餐厅“未来2.0”。香港和上海将成为新麦当劳的创新中心,通过提升顾客体验、创新菜单、推进数字化餐饮服务等探索未来餐饮的发展趋势。

所有这些变化都要求麦当劳或肯德基更多地了解中国,并在快速变化的餐饮市场上做出更快的决策。在中国独立运营业务,引入本土战略投资者,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事实上,对于麦当劳来说,门店数量的短缺更多取决于中国的战略投资者。

中信挂帅,力推三四线城市门店扩张。

相比已经过5000家店的肯德基,麦当劳这几年一直徘徊在2000家店之上。虽然麦当劳已经在一二线城市广泛布局,但是对于广大的三四线城市来说,最初的麦当劳中国似乎有些力不从心。

但中信入主后,情况就不一样了。“中信集团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商业公司,网点遍布全国,尤其是中信银行,有65,438+0,400个网点。随着整体金融业务的下沉趋势,中信银行对三四线城市所在地的当地市场有着深入的了解,这些信息和资源可以与新麦当劳中国共享。”新公司成立时,中信资本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新麦当劳中国董事局主席张逸晨此前曾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包括万科、恒大、R&F在内的房地产公司都是中信集团的重要合作伙伴。目前,中信已经开始向麦当劳介绍这些公司,其中有几家已经与麦当劳有了实质性的战略合作。”

张逸晨话音刚落,近两个月来,麦当劳中国先后与恒大、碧桂园、中海地产等国内多家地产巨头合作。例如,中海地产表示,将与麦当劳在60多个核心主流城市的商业综合体、社区商业、写字楼等领域展开合作。

没有中信这样的大股东,很难在短时间内拿到本土地产巨头抛出的这么多绣球。在中信集团的帮助下,金拱门对商店的扩张有了更大的信心。

新麦当劳中国发布的“愿景2022”在华加速发展规划提出,未来5年销售额年均增速保持两位数,新开餐厅速度从2017年的250家左右逐步提升至2022年的500家左右。届时,约45%的麦当劳餐厅将位于三四线城市。

然而,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和不断涌现的中式快餐,新麦当劳中国的扩张压力依然不小。

在这方面,张逸晨认为西式快餐仍有优势。“第一,中式快餐的准入门槛比较低,而西式快餐有庞大的产业化基础和多年积累的技术经验,不是一般企业可以接触到的;第二,中式快餐很难做成规模,因为中餐整体标准化较差,也很难做。相反,西式快餐建立了完善的标准化基础,更容易大规模扩张。”

张逸晨强调:“虽然中式餐饮占了餐饮市场的90%,但留给西式餐饮的10%份额也不小,在这个巨大的市场上多占几个百分点也不错。”

然而,中国食品行业分析师朱向记者表达了担忧:“麦当劳在一二线城市的密度已经很高了。下一步继续在三四线城市开店当然是一个很好的决定,但也要认识到,中西部三四线城市很多有消费能力的年轻人都搬到了东部沿海发达城市,这必然会导致三四线城市出现门店单价低、单店投入产出低的问题。所以能给麦当劳中国区带来的业绩提升可能没有预期的高。”

麦当劳也考虑过这样的问题。张伟表示:“聚焦三四线城市,并不是简单地把一线城市的门店复制到三四线城市。门店定位还是有一些差异的。比如一二线城市的麦当劳店,主打上班族的早餐和午餐;在三四线城市,更多的是周末和节假日休闲人群的下午茶和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