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人的鄙视链,为什么投资人看不起老百姓,连基金经理都不信任?

我记得在谍战剧《悬崖》里,一个特工曾经说过“在我们这行,怀疑是最好的品质”。

那么,在投资行业中,什么是最好的品质呢?如果一定要选一个的话,金晓雀认为是理性的。

因为投资是认知的实现,投资是决策,决策的根本区别是认知水平的区别。成功的投资需要完整的系统支持,多维度的认知可以从不同层面优化一个人的投资体系和判断指标。

比如对行业和企业管理的认知:行业空间、竞争格局、价值链分布、核心竞争力、增长驱动因素等。对交易系统的认知:仓位管理,风险管理等。投资思维的认知:安全边际、复利等。

喜欢自己动手自己炒股的人,习惯追涨杀跌,日内交易。那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可以判断趋势,选择合适的时间和波段。然而此时此刻,傲慢、固执、狭隘已经掩盖了他们的理性认知。

而那些买基金的散户认为“投资是专业的,应该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所以他们会相信基金经理炒股比自己强很多。于是他们买了基金,当然也有很多人赚了钱。

165438+10月17中欧财富出版基金投资行业首份白皮书报告——《试点一周年:公募基金投资白皮书》,其中数据显示,在投资基金3-6个月的客户中,盈利占比93.23%;持有6个月以上的,盈利占比98.62%;即使持有3个月以下,也有70.79%的客户盈利。

不仅仅是选择炒股还是买基金的问题。甚至上述的持有时间也是认知维度之一。当然,最后的收入也大相径庭。

还不如买基金,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如今,在经历了“买股票不如买基金”的糟糕闹剧后,越来越多的散户开始投资“基金”。

根据互联网数据挖掘平台MobTech的数据,2020年上半年,基地人数超过8000万,新增基地人数超过2000万。移动互联网用户的数量正在稳步增长。

据基金业协会统计,截至2020年9月末,全国共有7644只公募基金,管理总规模17.8万亿元,较2019年末增长21%。

此外,根据中基协发布的《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及产品备案月报》,截至10年末,私募基金总规模已达15.84万亿元,单月飙升至7200多亿元,为今年以来增长最多的一个月。

种种迹象表明,无论是公募基金还是私募基金,今年的资产管理数量和规模都上了一个大台阶,这说明我国散户的认知在提升,理性认知在提升,“专业人做专业事”在实践中得以实现。

那么,对于广大散户,从投资者到基民,如何做好资金筛选和投资呢?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

一.历史业绩

在投资基金之前,首先要做的是比较基金的历史表现,并重点关注五个细节:

1.关注基金的短、中、长期表现,3个月、6个月、1年、3年、5年,尽量挑出市场排名前1/4的基金;

2.看基金短期内有没有换基金经理。如果有,查看接手该要约的基金经理,查看Ta管理时间最长的产品是否符合上述第一点中的要求;

3.看历史表现,极端市场条件下的基金表现,尤其是基金的退出控制能力,是否优于同类平均水平。比如可以重点关注2008年、2015年、2018年的业绩;

4.选择基金经理一定要看他名下管理的同类基金业绩是否大体一致,比如重仓的股票是否一致,净值波动是否一致。如果两者一致,更能体现基金经理的策略稳定性,更能说明Ta不是在做一个赌注投资。如果一个基金经理把不同的产品押注在不同的板块上,或许有些基金的业绩会很好,但这并不能体现他的能力强,而是他的运气好,这就比较混乱了;

5.关注基金经理管理规模的变化。如果管理规模大幅增加,就要考虑基金经理是否有能力交易更多的资金;如果其管理的规模下降特别快,也要小心,因为基金经理本人或者市场的负面影响比较大。

二。位置

在回顾和比较了基金的历史表现之后,我们还应该回顾头寸,重点关注五个方面:

1.关注基金重仓的板块和股票,看是否符合你的投资偏好。

2.注意换手率,因为换手率可以反映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投资股票的经理,自上而下选股,偏好长期价值投资风格,一般来说换手率比较低。善于择时和趋势跟踪的经理,离职率会更高。

目前市场上80%的(偏股型)基金都是多投股票,所以如果换手率过高,比如高于300%,可能说明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漂移不够稳定,但也有一些基金经理跟风做的很好,但相对较少,看你的投资偏好。

3.看持仓集中度,因为持仓集中度高的基金经理必然对某个行业、板块或公司有明显偏好;但持仓集中度低,基金经理相对分散,均衡做配置。风格不一样,看你的喜好。

4.看有没有海外的职位,因为国内很多优秀的企业都在海外上市,海外整体估值比国内低。如果有海外布局的需求,可以持有一定的海外仓位的基金,比如港股。从去年底开始,不少机构逐渐加仓港股。

5.看看支架的结构。作为散户,在选好基金经理的前提下,尽量选择机构资金相对较少的基金。如果我们买的是机构资金相对较高的产品,一旦大量机构赎回,会极大影响基金的运作。

总之,投资是一件专业而严肃的事情,成功的投资是对自己认知的实现。如果认知水平跟不上,那么靠运气赚来的钱,最后往往会靠实力赔进去,因为你的认知缺陷注定要赔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