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四亚甲基醚二醇市场概况

聚四亚甲基醚二醇是生产氨纶和聚氨酯弹性体的原料。随着世界聚氨酯和聚氨酯弹性体的发展,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市场需求不断增加。2 0 0 2年和2 0 0 3年,美国分别消费了83,000吨P T MG E和88,000吨PT Mg E。2 0 0 5年达到9.8万吨,即从2 0 0 2年到2005年的年增长率为6.6%。2 0 0 3年西欧市场供应量为6.7万吨,总价值约为2.35亿美元。其中6 o%用于氨纶,1.9%用于聚氨酯弹性体。2 0 0 3年,日本P T ME G的市场需求为27000吨,其中三分之二用于生产聚氨酯,1.7%用于聚氨酯弹性体,8%用于聚酯单醚弹性体,其余用于聚氨酯涂料、聚氨酯粘合剂和其他。

美国杜邦公司在美国和荷兰分别拥有73000t/a和45000t/a PTT ME G生产装置,供应给全球1 1国家的杜邦氨纶生产工厂。2 0 0 4年,杜邦集团在新加坡的T U A S建造了一套3万t/a P T ME G生产设备,为当地和亚洲其他地区的氨纶生产提供原料。以L Y C R A品牌为核心,公司计划在2 0 0 6年将PTT M E G在美国的产能提高到85000t/A,将荷兰工厂的产能提高到50000t/A。2 0 0 1年,德国巴斯蒂亚公司在德国、美国和日本分别拥有16000T/a、23000T/a和13000T/a P T M E G生产装置。为了在亚洲寻求发展,公司于1 9 9 8在韩国蔚山建立了3万t/a P T M E G生产工厂,扩建后工厂产量达到3.3万t/a。巴斯夫的销售方向将逐渐转向中国大陆、台湾省和东南亚。据悉,巴斯夫将在中国建设6万t/a P T M E G生产工厂,届时巴斯夫的产能将达到1.82万t/a,超过杜邦,成为全球最大的P T M E G生产商。目前,日本三菱化学公司在四国拥有65,438+00,000 t/a的生产设施。为适应近年来世界市场对氨纶需求大幅增长的形势,新建生产装置投产后,其生产能力将达到3万t/a,公司的P T M E G生产能力将由2 0 0 0年的65438+20万t /a扩大到2 0 0 4年的3.2万t/a。日本旭化成化学工业公司保留了日本氨纶纺丝的M E G生产设备,2 0 0 3年产量已达4 0 0 0吨。公司与台湾省台塑集团合资成立台湾省台塑-旭化成弹力纤维厂,拟在台湾省扩大65,438+00,000 t/a PTMEG产能,但未来几年无意在当地扩大产能,仅寻求与台湾省合作生产PTMEG,此外, 日本趵突谷化学公司已在南阳和横滨建立了一套7 0 0 0 t/a和4 0 0 0 t/a的生产装置。 美国PEE EN化学公司在田纳西州设立了2.5万t/a的生产装置,韩国P T G公司在蔚山设立了6.5438+0.5万t/a的生产装置。

截至2009年底,PTMEG的全球产能约为72.3万t/a,尽管巴斯夫于2006年6月关闭了其在日本新潟的THF工厂和PTMEG工厂,但其仍是全球最大的PTMEG生产商,其在美国、德国、日本、韩国和中国的工厂的总产能为654.38+79万t/a美国Invista公司排名第三,PTMEG生产能力为110000 t/a..

截至2009年,国内共有9家PTMEG生产企业,分别是上海漕泾巴斯夫(6万t/a,固体酸法)、山西三维集团有限公司(654.38+0.5万t/a,固体酸法)、大连化工(江苏)有限公司(4万t/a,浓硫酸法)、中化集团。杂多酸法)、杭州三龙新材料有限公司(2万t/a,杂多酸法)、宁波三菱化学公司(2.5万t/a,固体酸法)、中国石油郭谦石化公司(2万t/a,固体酸法)、晓星集团(嘉兴)有限公司(3万t/a,杂多酸法),总产能23。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这些装置未能满负荷生产。比如上海漕泾巴斯夫的PTMEG装置,2006年4月检修失败,生产负荷基本不到一半。自2007年6月试车成功以来,中石油郭谦石化公司尚未见到产品上市,杭州三龙新材料有限公司、宁波三菱化学公司、晓星集团(嘉兴)有限公司新建的PT,因此,2010年国内PTMEG实际产量仅为12万t左右

据粗略统计,2010年PTMEG国内消费量约为23万t,其中进口100 t,与2009年持平。进口的PTMEG分别来自日本、韩国、美国和中国台湾省。随着国内PTMEG行业新设备的投产,PTMEG产量进一步增加,市场呈现供大于求的局面。而PTMEG的主要消费领域氨纶行业进入平稳发展期,涨幅不大,国外市场已经成熟。所以中国的PTMEG出口压力很大,不得不以低于市场的价格相互竞争。不同于大多数化工产品,PTMEG厂家的产品有自己的特点,下游客户有一定的依赖性,不容易改变原料。在市场饱和的前提下,新的PTMEG项目除非自己消化,否则很难进入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