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震”的信息

火山

在地壳下100到150公里之间有一个“液体带”,在这个液体带中有一种高温高压下含有气体挥发物的熔融硅酸盐物质,也就是岩浆。一旦它从地壳的薄弱部分冲出地表,就形成了火山。

地球上已知的“死火山”约有2000座;已发现的“活火山”有523座,其中陆地上有455座,水下有68座。火山在地球上分布不均,都出现在地壳中的断裂带上。就世界范围来说,火山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和印度尼西亚,向北经过缅甸、喜马拉雅山、中亚和地中海。如今,地球上80%的活火山都分布在这两条带上。

火山有着悠久的历史。有些火山在人类历史之前已经爆发过,但现在已经不活跃了。这样的火山被称为“死火山”;但有些“死火山”会随着地壳的变化而突然喷发,称为“休眠火山”;人类历史上不时喷发的火山称为“活火山”。

火山活动可以喷出多种物质,喷出的固体物质中,一般有被爆破粉碎的岩石、碎屑和火山灰。喷出的液态物质中,一般有熔岩流、水、各种水溶液以及混有水、碎屑和火山灰的泥流。在喷出的气体物质中,通常有水蒸气和碳、氢、氮、氟和硫的氧化物。此外,在火山活动中,经常喷出可见或不可见的光、电、磁、声和放射性物质,这些物质有时能致人死亡,或使电力和仪器失灵,造成飞机和船只失事。

火山喷发的强度与熔岩的性质有关,喷发时间有长有短,短则几个小时,长则几千年。根据火山活动,火山可分为三类:活火山、死火山和休眠火山。其中休眠火山是指人类历史记载中的喷发,但此后未见其活动。世界上大约有500座活火山。

火山爆发会在短时间内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损失。这是一种灾难性的自然现象。但火山爆发后,可以提供丰富的土地、热能和多种矿产资源,以及旅游资源。

很多书都详细描述了火山爆发的情况。如《黑龙江省传》中,描述了黑龙江省五大连池火山群中两座火山的喷发。“在木尔根(今嫩江)东南,有一天地下起火,石头飞升,声震四野。火熄灭的日子越多,土地变成了池塘。这是康熙五十八年。”

火山类型

(A)根据火山活动的分类

1,活火山

指现代仍在活动或周期性喷发的火山。这种火山正处于活跃的高峰期。比如赵土岛的默拉皮火山,本世纪以来平均间隔两三年就有一段时间在喷发。中国近期的火山活动以台湾省岛内大屯火山群的主峰七星山最为著名。在大陆,仅在1995年就有新疆昆仑山西段玉田卡尔达西火山群火山喷发的记录。火山爆发形成了一个平顶火山锥。锥顶海拔4900米,锥高145米,锥底直径642米,锥顶直径175米,火山口深56米。

2.死火山

指史前时期爆发过,但历史上从未活跃过的火山。这种火山已经失去了活动能力。有些火山还保持着完整的火山形态,有些则已经风化侵蚀,只剩下不完整的火山遗迹。在方圆约5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两个孤立的火山锥,其中狼窝山火山锥高度近120米。

3.休眠火山

指历史上爆发过,但长期相对静止的火山。这种火山保存了完整的火山雄体,仍然具有火山活动能力,或者说不能断定已经丧失了火山活动能力。比如中国白头山天池在1597和1792年两次喷发,在此之前也有多次活动。虽然目前没有喷发活动,但山坡上一些深不可测的喷孔不断喷出高温气体,说明火山目前处于休眠状态。

需要注意的是,这三种类型的火山并没有严格的界限。休眠火山可以复活,死火山也可以“复活”,彼此不是一成不变的。过去,维苏威火山一直被认为是死火山。在火山脚下,在火山的山坡上建造了许多城镇,开辟了葡萄园。然而,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突然爆发,《攻与夺》中的高温火山喷发造就了庞贝和赫拉古诺姆两座毫无防备的古城。城市和居民都被摧毁和杀害。

(二)根据火山喷发类型进行喷发。

火山作用受岩浆性质、地下岩浆库压力、火山通道形状、火山喷发环境(陆地或水下)等因素影响,使得火山喷发有以下几种类型。

1,裂隙喷发

岩浆沿着地壳的一条巨大裂缝溢出地表,这种现象被称为裂隙喷发。这种喷发没有强烈的爆炸现象,喷出物多为基本的熔融浆体,凝结后往往形成覆盖面很广的熔岩台地。如分布于中国西南川滇黔交界地区的二叠纪峨眉山玄武岩和河北张家口以北的第三纪汉诺坝玄武岩,都属于裂隙喷发。现代裂隙喷发主要分布在海洋底部的大洋中脊。大陆上只有冰岛能看到这种火山喷发,所以也叫冰岛火山。

2.中央喷发

地下的岩浆通过管状的火山通道从地表喷出,这被称为中央喷发。这是现代火山活动的主要形式,可细分为三种类型:

安静型:火山爆发时,只有大量滚烫的岩浆从火山口悄悄流出,沿着山坡缓缓流动,就像从饭锅里煮米汤一样。溢流主要是碱性熔融浆料,温度高,粘度低,易流动。气体少,不爆炸,夏威夷火山是其代表,也叫夏威夷型。

爆炸性;火山爆发时发生剧烈爆炸,同时喷出大量气体和火山碎屑物质,喷出的熔融浆主要是中酸性熔融浆。1902,12,16二月,西印度群岛的贝利山爆发,也叫贝利型。

中间型:属于平静喷发和爆发喷发之间的过渡型。该类型以中基性熔岩喷发为主。如果发生爆炸,爆炸力并不大。可平稳喷发数月甚至数年,以间歇性喷发为特征。以意大利西海岸附近的利帕里群岛上的斯特龙博尔德火山为代表,该火山大约每2-3分钟喷发一次,夜间50公里外仍可看到其火焰。所以也叫斯特隆博利式。

3.渗透喷发

岩浆穿透地壳,大面积溢出地表,称为穿透喷发。这是一种古老的火山活动方式,现代已不复存在。有学者认为,太古宙地壳较薄,地下岩浆温度较高,常造成贯穿性岩浆喷出。

地震

地震是地球表面的快速震动,古代也叫地动。就像风、雨、闪电、山体滑坡、火山爆发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自然现象。

它起源于地下的某个点,这个点叫做震源。振动来自源头,在地球中传播。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点称为震中,是最早接收到振动的地方。地面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常见的表现。海底或沿海地区的强烈地震会引起巨浪,这被称为海啸。地震极其频繁,全球每年约有500万次地震。

球的结构就像一个鸡蛋,可以分为三层。中间层是“蛋黄”——核心;中间是“蛋清”——外套膜;外层是“蛋壳”——外壳。地震通常发生在地壳中。地球在不停地旋转,地壳内部也在不停地变化。由此产生的力导致地壳地层的变形、断裂和错位,因此发生了地震。地震发生在地下的地方称为震源。从震源垂直向上到地表的地方称为震中。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称为震源深度。震源集中小于70公里的地震为浅源地震,70公里至300公里的地震为中源地震,300公里以上的地震为深源地震。震源深度最深的地震是1963年印度尼西亚伊里安查亚省北部发生的5.8级地震,震源深度786公里。同样大小的地震,因为震源深度不同,对地面的破坏也不同。震源越浅,伤害越大,但波及越小,反之亦然。

一个地方到震中的距离叫做震中距。震中距小于100 km的地震称为近震,震中距在100-1000 km之间的地震称为近震,震中距大于1000 km的地震称为远震。其中,震中距越远,影响和破坏越小。

地震引起的地面振动是一种复杂的运动,是纵波和横波共同作用的结果。在震中,纵波使地面上下跳动。剪切波使地面水平摇晃。因为纵波的传播速度更快,衰减更快,而横波的传播速度更慢,衰减也更慢,所以离震中很远,你往往感觉不到上下的跳跃,但能感觉到水平的晃动。

地震本身的震级是用震级来表示的,震级是根据地震时释放的弹性波的能量来确定的。中国一般采用里氏震级。震级小于2.5的地震通常称为小震,震级为2.5-4.7的地震称为有感地震,震级大于4.7的地震称为破坏性地震。每1的震级差,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差约30倍。比如7级地震,相当于30次6级地震或者900次震级差为0.1的地震,释放的能量平均相差1.4倍。

某地发生大地震,往往在一段时间内发生一系列地震,其中最大的称为主震,主震前的地震称为前震,主震后的地震称为余震。

地震有一定的时空分布规律。从时间上看,地震有活跃期和平静期交替的周期性现象。从空间上看,地震的分布是有一定的带,称为地震带,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太平洋地震带几乎集中了全球80%以上的浅源地震(0 km ~ 70 km),所有的中源地震(70 km ~ 300 km)和深源地震,释放的地震能量约占总能量的80%。

地震时某一点的地面振动程度称为地震烈度。中国将地震烈度划分为12度。

震级和烈度虽然都可以反映地震的强弱,但意义是一样的。同一个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各地烈度不一样,各地烈度值也不一样。如1990年2月10日,常熟-太仓发生5.1级地震。有人说苏州是4级,无锡是3级,这是不对的。不管是在哪里,只能说常熟-太仓发生了5.1级的地震,但这一次,沙溪镇、太仓、苏州、无锡的地震烈度分别是6度、4度、3度。

地震烈度是一个经常使用的术语。划分强度有定性和定量的标准。在中国地震烈度表上(见下表),描述了人们的感受、普通房屋的震害程度等现象,可以作为确定烈度的基本依据。

地震原因

地球表面的振动有很多原因。根据地震发生的原因,地震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壳构地震

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引起的地震称为构造地震(图1—1)。这种地震发生频率最高,破坏力最大,占全球地震的90%以上。

2.火山地震

由火山作用引起的地震,如岩浆作用和气体爆炸,称为火山地震。火山地震只能发生在火山活动区,而火山活动区的地震只占全球地震的7%左右。

3.陷落地震

由地下洞穴或矿井顶部坍塌引起的地震称为塌陷地震。这样的地震规模相对较小,频率也很少。即使存在,也往往发生在溶洞密集的石灰岩地区或大型地下矿区。

4.诱发地震

水库蓄水、油田注水等活动引起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这种地震只发生在一些特定的库区或油田。

5.人工地震

地下核爆炸和炸药爆破引起的地面震动称为人工地震。人工地震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地震。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引起的震动;深井高压注水和大型水库蓄水增加了对地壳的压力,有时会诱发地震。

地震波产生的地方称为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称为震中。从震中到震源的深度称为震源深度。通常,震源深度小于70km的称为浅源地震,深度为70-300km的称为中原地震,深度大于300km的称为深源地震。破坏性地震通常发生在浅源地震中。比如1976年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是12k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