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一些公司烧钱的时候,投资人还要把钱投进去?

很多互联网公司明明是不盈利的,甚至是烧钱的,比如早期的脸书、Twitter,但是为什么比尔盖茨、李嘉诚这样的聪明人愿意往里面投很多钱呢?虽然都有几十亿的估值,但是在没有产生真正的利润之前,谈估值还是太空洞了不是吗?

你这样认为,但投资者已经认识到这些无利可图的“脸书”。由于他们基于平台的商业模式,这项投资非常有前景。

平台商业模式

所谓平台型,是指用户和商家之间、用户之间的一种互联形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强化。这样的商业模式一旦开始,就会一骑绝尘,以后竞争对手很难打破。

一般来说,平台型商业模式分为双边平台和可变平台。双边平台不仅指央企(对接商户和用户,相当于中介链接两者),还包括参与双方的利益相关方,比如连接消费者和商户的信用卡公司。多边平台的参与者更多,比如移动平台,涵盖了用户、商家、内容提供商、服务提供商等利益相关方。

然而,多利益相关者的存在并不是一种基于平台的商业模式。比如有的百货公司会从供应商那里进货,卖给社区居民。表面上看他们也是和供应商、居民有联系的,但实际上他们的交易是隔离的,也就是居民和供应商没有直接联系。与信用卡公司相比,消费者可以通过信用卡的平台与商家进行直接交易。所以这只能算是单边市。

平台商业模式的灵魂

如果平台型利益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强化的特征变得更强,就会表现出一种正反馈,这也是平台型商业模式的灵魂。正反馈有两种。

一是不同类型的利益相关者的积极反馈。以获得租金收入的家电连锁卖场苏宁为例。家电供应商越多,家电的种类和品牌就越多。比如店内有冰箱、空调、电磁炉等品牌,有格力、海尔、美的等品牌,会吸引更多的消费者。相反,消费者越多,通过门店可以接触到的终端消费能力就越强,自然会吸引更多的家电供应商。在此基础上,如果门店、供应商、消费者都能相互满意,门店和供应商都能盈利,消费者能得到物美价廉的商品,那自然是皆大欢喜。

但也有很多人因为利益相关者之间缺乏平衡而导致平台化的商业模式崩溃,比如曾经风靡互联网的263邮箱。2002年之前,236邮箱是领先的邮箱,现在163邮箱,名气很大,在当时也只能算是第二梯队,更不用说还未出生的QQ邮箱和Gmail邮箱了。

免费是263门户当时最大的卖点,在当时贡献了大量的流量和广告收入。然而,门户263在2002年做了一个颠覆性的决定:邮箱收费。这样用户就会退出,隔壁的竞争对手163就会以免费邮箱为基点,增加邮箱容量来抢占市场份额。短时间内,263个用户几乎集体叛逃,拥抱163。至此,163邮箱成功,成为国内邮箱龙头。

但253因为用户规模的萎缩,对广告主的吸引力不够,不同利益主体的正反馈被破坏,从此一蹶不振。

第二是相似利益相关者内部的积极反馈。以QQ为例。QQ用户越多,用户之间的交流就越多,对新用户的吸引力就会越大。毕竟人有凑热闹的天性,是社会性的。这也是为什么这种社交软件出现后鲜有后来者的原因,因为已经使用QQ的用户的朋友大多是QQ用户。换一个新的社交软件,需要一群好友整体搬家,转换成本太高。用的时间越长,用户就越多,用户粘性就越大,那么流量变现的概率就越大,那么这个平台就有潜在的商业价值。

摘要

投资人愿意把钱给烧钱的公司,是因为他们有平台化的商业模式,而且这种商业模式的利益相关者很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拥有相当数量的用户和业务,成长迅速,具备商业变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