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T酸的国内发展及市场现状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还没有CLT酸生产企业。当时,中国使用的所有CLT酸都依赖进口。随着金光红C和橡胶大红LC国内合成技术的成熟,我国CLT酸的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最高年进口量达到220吨。中国掀起了CLT酸的生产和研究热潮。沈阳化工研究院、天津大学等科研机构先后研究出CLT酸的合成工艺,并于19965438在黑龙江肇东化工厂实现工业化。这是国内第一套采用甲苯磺化路线的CLT酸工业装置,总收率约为35%。因为产品成本高,该厂在1965438+进行了产业化。在1990左右,国内建成了几个100t/a、300t/a的生产装置,如唐山前进化工厂、吉化辽源第一化工厂、河南开封染料化工厂、秦岩化工有限公司等,但由于技术落后,经济效益一直不是很好。

1992年,国内青岛胶南化工厂(现青岛天元化工有限公司)、吉林龙井化工厂二厂、常熟颜料化工厂相继建成生产装置。到1995,国内已有8家企业相继生产CLT酸,表观产能达到2600吨/年,1995年实际产量为195。

中国CLT酸不仅能满足1994左右的国内需求,还有少量出口;由于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的差异,有几家企业在1995左右因为生产成本、环保等原因停止了CLT酸的生产。由于世界发达国家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许多发达国家关停并转CLT酸生产装置,再加上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由CLT酸合成的颜料广金红C和橡胶大红LC的使用逐渐增多,出口量与日俱增,促进了中国CLT的发展。1997期间,中国CLT酸的产量和出口量发展迅速。国内CLT酸及其下游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一直供不应求。半年时间,价格从18500元/吨上涨到23500元/吨,部分厂家最高销售价达到25500元/吨。在国内多年科研的基础上,河北秦岩化工有限公司、青岛天元化工有限公司、吉化辽源化工一厂先后投资扩建CLT酸产能,成为国内三大生产企业。经过市场经济的优胜劣汰,到1997年底,中国CLT酸总产能达到5200吨,成为全球最大的CLT酸生产国和出口国。

随着国内CLT酸产能的提高,国内外市场需求的饱和,以及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CLT酸生产企业在1999受到很大冲击,价格迅速暴跌,最低达到16000元。

21世纪,CLT酸的生产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随着常州北美、杭州百合、蓬莱广信等国内颜料生产基地产能的扩大,以及世界染料(颜料)生产中心的东移,克莱恩、巴斯夫等多家国际大公司相继在中国设立CLT酸下游产品生产装置,为中国CLT酸生产行业带来了又一次新的机遇。河北秦岩化工有限公司、青岛天元化工有限公司、吉化辽源第一化工厂均迅速将产能提升至2000吨/年以上。考虑到污染、市场等因素,河北秦岩化工有限公司关闭了位于河北秦皇岛抚宁的生产企业,并于2002年在浙江上虞新建了一座产能为5000吨/年的工厂。2003年,潍坊大成化工有限公司建成300吨/年生产线,并迅速将产能提升至600吨/年。截至2003年底,中国CLT酸产能已突破1万吨,达到1.06万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