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做法和经验

西藏华泰隆矿业开发有限公司自成立以来,以“建矿让环境绿起来”;帮扶一方经济,造福一方百姓;以“建和谐丰碑”为企业宗旨,以“建和谐造福之地”为指导思想,搞好矿区和谐共建,自觉履行社会责任,解决马葭乡村民身边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及时妥善解决各种矛盾,从而在当地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实现企业与土地的和谐关系,实现与矿区周边环境的和谐发展。

一是建立了群众工作组织。公司专门成立了群众工作部,配备了专职协管员,制定了严谨的工作流程和严格的规章制度,包括日常走访、死牛羊赔偿、土地管理、群众纠纷协调等各个方面。采取切实措施解决群众关心的问题。通过藏族文化和民俗教育活动,公司员工全面深入地了解了藏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宗教等方面的风俗习惯,掌握了与群众交往时的注意事项,与藏族人民相处融洽。通过加强日常和节假日走访,在田间留下“脚印,在院落留下身影,在心中留下话语,在乡村留下口碑”,实现了与西藏人民心连心。

二是关注当地农牧民的利益。整合之初,原矿山企业欠当地群众土地补偿款3087万元,草原补偿款654.38+0.93万元,污染死亡牛羊补偿款350万元,共计3630万元。对此,公司履行了企业社会责任,及时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并补偿了小企业在整合前所欠的全部费用。2009年6月5438+10月,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增加矿区周边农牧民收入,公司投资16万元整合马葭矿区原混乱运输车队车辆,成立马葭工贸公司,吸收全加玛乡655户3800余人作为股东,招聘当地藏族群众为公司员工,促进当地群众创收致富,从而促进了当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马葭工贸公司投产不到两年,马葭乡655户农牧民分两次领取分红,2010年2月提前分红33万元,2011藏历新年分红1万元。马葭工贸公司得到了自治区、拉萨市、墨竹工卡县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肯定,也受到了媒体的广泛关注。成为自治区和谐共建、群众增收的典范。

三是为当地农牧民找工作。公司选拔培养当地青年农牧民,视情况解决当地青年农牧民就业。公司大力推进“就业本地化”,研究制定了有针对性的就业安置方案。分别与墨竹工卡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合作,选派50名藏族青年到内地为农牧民进行实用技能培训;介绍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中专生到公司实习三个多月后,39名中专生被招聘到公司就业;9名年轻的藏族学生被送到东北大学深造。现在,这些人有的成为公司的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有的成为重要的技术岗位,都充实在不同的重要岗位上。据统计,公司现有藏族员工228人,包括藏族大学生、保安、司机、操作工等,占公司员工总数的38.87%,人均年收入达到4.5万元。

四是服务矿区基础设施建设。为打造环境和谐的现代化矿山,公司在多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多次组织村民代表到内地和发达地区参观环保企业,以开阔视野,转变观念。投资446万元支持墨竹工卡县政府在日喀则新区修路,命名为华泰龙路;投资654.38+0.65万元建设马葭安全饮水工程,投资330多万元建设便捷水利灌溉工程,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让群众喝上安全水,旱季农田得到有效灌溉;投资50多万元硬化了马葭乡政府和龙达村附近的路面,美化了农村环境;为帮助贫困学生,提高基础教育水平,已向贫困人口捐款74万余元,向学生捐款55万元。我们经常使用挖掘机、叉车和其他机械设备来帮助农村政府修建道路和桥梁,改造耕地。为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积极向墨竹工卡县纳税4856万元,2011年纳税2653.7万元。下一步,公司将进一步研究探索,力争建成中国金色华泰龙示范村,让自来水入户,进一步解决部分村民吃水问题,进一步亮化美化村庄。

华泰隆把企业的目标和当地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让夹马沟人从矿区的建设和企业的发展中受益,让企业的发展和自治区的发展相互促进,真正实现各方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