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衡量标准内部控制的概念,即内部控制,起源于美国。它最初被定义为保护资产,检查会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运营效率,鼓励员工遵守既定管理政策的组织计划,以及企业内部采用的所有协调的判断书法和衡量工具。包括三部分:1)控制环境;2)会计制度;3)控制程序。后延定义为一个过程,包括以下目标:1)管理效益和效果;2)财务报告的可靠性;3)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在我国,内部控制自查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形式,包括内部控制会计自查和审计部门自查,以及各级管理部门为降低自身风险而进行的自查。毫无疑问,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有利于揭露企业经营管理的弊端,纠正自身的错误,因此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起着非常重要的监督作用。但由于企业规模扩张过快,决策者风险控制意识差,对内部控制重视不够,有法不依、规章制度不规范、执法不严的现象依然存在。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有待加强,本文对此进行了研究。

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财政部发布的两个内部控制试行规定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的《独立审计准则第1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仅提供了内部控制建立、完善和评价的原则,但其方向性、可操作性、普及性和可评价性不足。导致内部控制和审计的有效性存在以下问题:1)部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短板和薄弱环节。近年来,我们的审计人员在对东北、西北地区十余家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的有效性进行测试时,发现有超过35%的企业在设计内部控制制度时没有掌握一些关键控制点,导致整个链条的中断或短板漏洞的出现,从而导致内部控制在实际运行中出现问题。2)内控制度设计完善,但执行不力,主要是领导对内控的认识不足,对员工的重视不够。内部控制制度和流程的设计固然重要,但有效执行更为重要。执行不力,再完善的设计体系也只能是一纸空文。在对部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性进行测试的过程中,发现有25%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完善,但没有得到认真执行或执行不力,导致内部控制在实际运行中出现问题。3)审计监督的有效性不够。有些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健全,但控制制度的实际执行缺乏审计监督或监督不力。一些企业不重视审计机构的设置,审计的职能和作用有限。他们长期不委托审计人员进行合规性测试,使得系统实施的有效性缺乏验证。4)缺乏跟踪审计,审计意见不能落实到位。内控审计在发现制度缺陷,提出改进建议,出具审计报告后,将其束之高阁。明年再检查同一个单位,发现原来的问题依然存在。原因是审计结果没有合并。

正视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如上所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应该引起企业管理层和审计人员的注意。内控越严越好。只有有效的内部控制才是最好的。对于企业来说,内部控制应该是有效的。这里的有效性要求企业内部控制能够有效地防止错误和舞弊的发生,产生效率和效益。一个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必须保证以下三个目标和实现:一是运营的效果和效率(运营目标);第二,财务和管理的可靠性、完整性和及时性(面向信息的目标);第三,遵守现有法律法规(合规目标)。这三个目标满足不同的需求,它们相互交叉,相互制约。因此,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应该是相互协调的,决不能自相矛盾。既要有制约作用,又要有协调机制,促进整体功能。

提高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措施

改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

内部控制环境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建设和实施,也影响着企业的经营和整体战略措施。加强和改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最重要的是建立良好的管理制度。

企业管理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企业与股东之间的利益分配,股东有权将企业的经营权委托给企业的高层管理者,高层管理者应从股东的利益出发,使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达到最佳;另一类是企业的股东和高级管理人员,他们应该履行对股东的承诺,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良好的企业内部控制机制是实现企业管理目标的重要保证。

建立重大风险预警机制

加强业务活动层面的风险评估。全面实施企业主要业务风险评估,建立统一完整的企业经营活动重要风险数据库。

执行风险管理报告制度

建立自上而下的重大风险评估和报告机制,积极推动风险管理文化的培育,确定控制重点,实现重大风险的动态管理。

风险报告最重要的任务有两个:一是加强投资审计。审计是投资决策前的最后一道程序,因为投资决策的结束意味着投资项目的结束和建设项目的启动。因此,加强对项目决策的审计约束,保证投资决策的正确性是非常重要的。二是注重决策风险规避。企业投资项目与其他长期投资建设项目的最大区别在于其高风险性。这种风险来源于投资项目各种内外部因素的不确定性。建立风险评估管理机制将成为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建立统一的管理体系

企业的发展需要完善的管理制度,好的管理制度有助于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完善,有助于内控标准的制定和修订。通过这样的管理系统,企业内部员工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明确自己的职责,加强自我管理,及时了解自己在工作中需要的信息,这样他们的工作状态就不会放松,从而使员工更好地参与到工作中,进而更好地规划管理体系。

有效监督企业内部控制机制。

很多大企业有丰富的规章制度,但有些早已落后于时代,很多好的制度没有被容纳进去。对于上述情况,如果没有有效的监督检查机制,企业内部控制机制根本无法得到很好的执行。今天的监督检查机制要以身作则,注重自我监督检查。各级管理者也要在日常管理过程中重视对内部控制制度的监督,有效运用内部控制制度,不断提高内部控制机制的管理水平,减少各类风险的发生。

(刘芳:黄石杰德万达金卡有限公司;彭益谦:恒力企业管理(杭州)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