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10年经济总量翻了三番的情况下,成都高新区的综合实力却位居全国第一?
国家高新区作为科技创新的先行者和主阵地,正在助力中国全速迈向世界科技强国。
科技部数据显示,十年来,国家高新区GDP从2012年的5.4万亿元增长到20210年的15.3万亿元,占全国GDP的比重从10.1%增长到13.4%。研发投入占全国企业研发投入的近一半。
同期,国家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从不足2万家增加到11.5万家,培育和聚集了全国35.9%的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和36.2%的高新技术企业。
经过十年的努力,国家高新区已经成为中国创新驱动发展的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市场主体随之产生的发展活力是其产业经济增长和资本活跃的直观体现。
202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00.6亿元,增长11.1%,综合保税区进出口总额连续四年保持全国第一,在全国综合高新区中排名第六;世界500强企业超130家,培育上市企业59家,位居中西部第一。这是成都高新区交出的答卷。
在这次全国科技创新体系“国家队”大赛中,为什么成都高新区的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第一?
亮眼的数字背后,是其作为全国首批国家高新区和西部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需求,助力成都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冲刺”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的信心和决心。
也不难看出,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版图中,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高科技范式”日益显现。
综合实力跃升,经济总量逼近3000亿。
1988期间,伴随着国家高新区建设的火炬计划正式实施,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成都高新区应运而生。
从最初城南仅2.5公里的农田起步区,到现代城市新中心,成都高新区经历了从“立区”到“开发区”,再到“强区”的创业历程。
科技部副部长托米此前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我国科技进步最大、科技实力提升最快的十年,也是支撑和引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源源不断的科技创新。
其中,作为国家创新高地的“高科技部队”不可小觑。
回顾成都高新区十年来的跨越历程:2012年,工业总产值2230亿元,成为四川省首家2000亿级工业园区;到2021,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800亿元,电子信息规上企业产值达到4702亿元,综合实力居国家高新区首位。
更难的是,即使在近年来疫情等复杂因素的影响下,成都高新区依然表现出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和逆势增长势头——
2020年,成都高新区将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00亿元,同比增长8.3%;签约招商项目156个,创造了招商项目的最好成绩;
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2800亿元,同比增长11.1%。综合保税区连续四年进出口总额保持全国第一,外贸进出口总额占全省61%。国家高新区新上市企业数量排名第四?
目前,国家中心城市成都的经济总量即将敲响2万亿大关,而作为其产业主阵地的成都高新区也在加速迈向3000亿元的新台阶。
经过30多年的开拓,着眼国家战略需求,依托成渝“第四极”,成都高新区不仅肩负着“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初始使命,还承担着助力西部崛起、支撑成渝“第四极”的区域责任。
正如西南财经大学教授、蔡溪智库首席经济学家唐继强所言,成都高新区的发展总体上是一条内陆地区平衡之路,以点带面。具体可以概括为内陆高新区创新之路和“发展高新技术,实现产业化”之路。
集聚力量,建圈强链,加快三大主导产业崛起
综合实力跃升的背后,是行业“主引擎”的不断发展。
指出在技术创新走向产业的过程中,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头部企业都是先进技术落地和转化的重要载体。上市公司近年来的井喷式增长,是成都高新区主导产业加速崛起的有力证明。
数据显示,2020年和2021年,成都高新区分别新增上市公司8家和16家,连续两年创下历史新高。今年6-8月,“平均每月1家上市公司”的增长态势,跑出了企业上市的“加速度”。
目前,科技创新板已有16家上市军团,位居中西部第一。其中成都高新区10。
这份上市培育的成绩单不仅在中西部名列前茅,在全国也名列前茅。
总体来看,成都高新区上市企业主要来自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以数字经济为主的新经济方向产业,这是其重点打造的三大主导产业。
2065438+2002年6月,李进博士辞去阿斯利康全球化合物科学总监的职务和工作,回国创办成都先导药物开发有限公司,经过几个月的考察和分析,李进决定在成都创业。
当他拿着精心准备的材料与成都高新区管委会进行正式接触时,短短1小时,双方达成协议——企业入驻高新区,享受租金减免、实验室建设补贴和启动资金。
2020年,成都先行者科技创新板上市,成为西南科技创新板第一股。与此同时,成都的先锋生长地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也迅速成长为全国首个重大新药创制国家重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试点示范基地,初步建立了具有国际竞争力、区域带动的生物医药产业生态体系。
2021年,成都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连续五年保持20%的增速。该领域已有9家公司成功上市。
“我们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证明成都高新区的创新创业环境相当好。”李进直言。
像成都先锋及其上下游合作伙伴一样,在“建圈强链”思想的指导下,各行业“链主企业”和“链属企业”强强联手,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的高效合作,* * *见证了这个国家高新区主导产业的快速崛起。
根据“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成都高新区将实现电子信息产业企业200家以上,年均增长10%以上,达到6200亿元;生物医药产业总规模达到2500亿元,居国家医药产业园首位;规模以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新经济属性服务业收入达到21000亿元。
“全生命周期”服务链让企业焕发生机。
除了头部企业,更大的市场主体也进一步奠定了这座工业城市的坚实基础。
数据显示,成都高新区人才超70万人,其中高层次“四校人才”1.867人,各类人才创办科技企业超1万家。研究表明,中小企业与地区经济增长的相关系数超过0.8,中小企业活跃的地区恰恰是经济发展和求职的热点地区。国家认定的专业化、新颖性的“小巨人”企业,是全国4000多万家中小企业中的佼佼者。
在工信部公布的四批企业名单中,成都高新区获批国家级专业化创新型“小巨人”企业70家,占成都的三分之一以上。
科技巨头抢滩,市场资源加速聚集,“小巨人”企业密集涌现,绝非偶然。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中资金链和人才链的深度融合。
近年来,成都高新区积极构建“种子期雏鹰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潜力)企业-平台生态龙头企业”四级梯度培育机制,在每个发展阶段分配不同扶持政策,每年安排约654.38+0.5亿元作为梯度企业培育专项资金,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与此同时,成都高新区已邀请产业发展“伙伴”,携手打造国家投资机构热土——5年时间,政府投入资金撬动社会资本,推出总额3000亿元的产业基金。
其中,2022年设立产业基金的方案明确,设立不低于600亿元的产业投资基金,支持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在若干细分领域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产业高峰。
在企业“生命周期”服务链和“真金白银”的精准支持下,市场活力才能充分展现。
2021年,成都高新区新培育独角兽企业2家,潜在独角兽企业6家,瞪羚企业271家,种子期雏鹰企业362家,梯度企业数量再创新高,总数达到1,478家。全年参会的境内外上市公司11家,企业5家,为成都高新区历史之最,在全国高新区中排名第四,仅次于北京中关村(000931)、上海张江、深圳高新区。
目前,成都高新区正在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近日,《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关于加快创建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的若干政策》正式发布,其中明确了下一阶段的目标:加快培育市级科技龙头企业,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创新人才高地核心区、原创技术策源地、科技成果中试首选地、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为成都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提供有力支撑。
踏上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的新征程,成都高科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