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沧古茶有限公司董事长小传。
她叫杜,普洱茶街几乎人人都认识她。虽然她是澜沧古茶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但没有人称呼她这个头衔。晚辈称她为“杜阿姨”,同行尊称她为“杜姐姐”。她带领的团队已经成为普洱茶生产的旗舰,生产的普洱茶是高品质的典范。
1983是外经贸部推荐的出口产品。
这在老牌普洱茶生产企业中并不多见。
“珍惜幸福”的人都知道,这种“幸福”来之不易。凡事善待他人,搞好关系,经历了很多磨难,才想起曾经帮助过的人和事,永远有一颗感恩的心。让我们来读读杜姐姐的这段简短的传记:
我自己也是一个很有福气的人。
我的祝福来自茶,与茶结缘是我最大的祝福。人生如茶,先苦后甜;苦中有甜,苦中有甜。我在古茶林中学学做人,一辈子闻茶香,一辈子泡茶,尽心尽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老老实实,踏实地泡茶,来报答茶在我这一生中给予我的一切。1966年,16岁的我被洞朗公社选派到芒井、景迈(万亩古茶山)两县举办茶叶培训班,学习茶叶扦插育苗和种植技术。当时的老县长李光华很有眼光,认为要发展澜沧县的经济,必须发展茶叶。所以村里村外抽调了八九十个有文化的青年,芒井、景迈古茶山没有现成的房子,男孩子的伙伴很多。第一批只有我一个女生,不敢一个人住。老师安排我留在老家,住在火塘边。虽然满是灰尘,但是很暖和,正好弥补了被子薄的困难。我每天早出晚归,在离住处六公里的山里盖了房子。由于一些条件艰苦,三个月能坚持毕业的只有30多人,离不开父亲的鼓励和开导。父亲写信开导我,“做一个男子汉。”当时的李光华老县长有一个长远的规划,就是在芒井、井麦村这些没有古茶的地区种植新的产业,让我县很多老区的贫困农民尽快脱贫致富,但是很难做好。培训班结束后,文革风暴袭击了澜沧的芒井、景迈,长期的计划变成了等待和磨难。
从1968到1969,“一打三反”之风袭茶培训班。一个不满20岁的女孩被诬告为小偷,受到批评。惩罚过后,她上吊自杀了。※我自己因为在火柴盒上的毛主席“老三章”上画了“※※※※※”而被判污损毛主席著作罪。与此同时,我父亲被指控在解放初期参加了李小春游击队。十八岁,不敢大声说话,抬头走路,穿新衣服,交朋友。即使我生病了,我也会受到牵连。别人“抓革命”,我却是被专政的对象。记得有一天下了一整天的雨,山上雾蒙蒙的。我上山找猪草,豺狼在我面前咬小牛,还冒着热气。当时我的心情无法用文字和语言表达,只能算作生活的艰辛。我能够走出这些状况,我付出的真的比同龄人多。我的身心受到了很大程度的摧残,大脑没有以前聪明了,记忆力也大大降低了。因为经常低着头走路,脖子变成了“三线”。我觉得那段时间可以算是地狱,但是已经过去了,人也长大了。
到1970,在南翁班培训班的基础上成立了景迈茶厂。虽然当时没有高速公路,但二十多岁的青年男女只是简单地将柴油机、百叶烘干机、揉捻机等初级制茶机械搬上了万亩古茶山。“生产了澜沧第一批机械加工的茶叶,万亩古茶园的普洱第一块青砖都是他们自己加工打蜡的。把“毛主席语录:抓革命,促生产”印在澜沧砖茶上,用马帮运到惠民供销社,到处卖。
1975年,澜沧县茶叶发展迅速。景迈茶厂迁至澜沧县西郊,定名为澜沧县茶厂。我被推选为主管生产的副厂长,用土墙自己盖了草房,旧厂房不到100平米。从勐海买了一些旧机器,自己改造,把县里产的晒干毛茶提炼成三春茶。销往全国各地,1977开始加工生产普洱散茶。1983年,八级普洱散茶被外经贸部授予荣誉证书,多次获得省市级奖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茶厂为澜沧财政做出了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