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为什么要流放一些犯人到宁古塔?

在清宫剧里,经常看到罪犯被流放到宁古塔。九五皇帝生气的时候经常说这样一句经典台词:“派人去宁古塔,永不入关”!

那么,宁古塔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清朝的罪犯都流亡到那里去了?

先说流放。流放地是古人惩罚罪犯的地方。大部分人在罪稍微轻一点,或者皇帝赦免死刑之后,选择流放。流放起源于五代天府时期和晋代后期,每个朝代都有继承和延续。宋明时期,流放犯人更加频繁。除了清朝,当时大部分都被流放到南方等地。

在清朝,罪犯为什么要流放到宁古塔?

在古代,囚犯犯了错误,会被流放。皇帝一定选择了艰苦寒冷的地方。宋明时期,大多被发配到广州、广西等地流放。当时的广州还没有现在这么繁华,而是一片贫瘠的土地,瘴气严重,对人类生存极为不利。

那么宁古塔绝对不是什么好地方。宁古塔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长汀镇古城村。清朝时期,这里属于偏远边疆,环境恶劣,气候异常,草瘠粮短。

宁古塔,对于那些养尊处优的大臣和纨绔子弟来说,是极难适应的。所以当时还有人知道自己被流放到宁古塔,永远不能入关。很多人宁愿自杀也不去那个可怕的地方。

宁古塔从名字上看像一座宝塔寺。其实不是的。只是一个城市名。之所以叫“宁古塔”,是因为相传清朝皇室有六个远祖,都曾在此居住。而且满语称远祖为“顾宁”,其数为塔,所以有“顾宁宝塔”之说。

清帝将罪犯流放到宁古塔而不是选择其他地方,实际上有三层意思:

第一,宁古塔是边境苦难之地,犯人更容易思考,更容易后悔自己,有利于改造;

其次,宁古塔可以说是皇族的故乡,服刑人员也会为家乡“添砖加瓦”。普通人不想去的地方,让犯人流放到这里,可谓一举两得;

第三,即使有些犯人有不正当的行为,也会被家乡人发现,通报给法院,起到监督作用。但是,这种情况极少数。凡是能赶到这里的,大部分官员都被切断了联系。

清军俘虏为何流放宁古塔?

宁古塔设立于清朝顺治十年(1653),恰逢明清易代。大批被朝廷惩处的官员、将领被发配到宁古塔,尤其是顺治至乾隆期间,有数千人被流放到东北。

据《中国通史》、《大清稿》等史书记载,送往宁古塔的罪犯不仅有平民和旗人,还有朝廷大臣。顺治十二年(1655),吏部副吏彭长庚、一等子爵徐二安称赞太子多尔衮宽宏大量,要求为多尔衮平反,恢复骑士身份。皇帝把这件事交给大臣们秘密讨论,结果他们被判了死刑。但皇帝想起这两人曾为朝廷立功,于是召见免死,流放宁古塔。

古代的宫廷官员大多是有才能、有知识的人。很多人被流放到这里后其实都不愿意孤独。在习惯了顾宁塔的环境后,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改造这里的环境,为顾宁塔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其实这是帝王们想看到的。所以,对于皇帝来说,是一个高明的举措。

一、发展农业

清军俘虏被流放到宁古塔后,首先抛弃了东北原始的耕作方式,把内地先进的耕作技术带到这里,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粮食品种从原来的四五种增加到十多种。

同时,在土地开发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据不完全统计,到雍正初年,宁古塔将军管辖的耕地已达原来的十倍。明朝末年,兵部尚书张晋言甚至被当地百姓尊为“国外敬粮之神”

第二,开展贸易

起初,宁古塔的店铺很少,基本没有贸易。后被流放的岳洋看到了这里丰富的自然资源,开设了皮毛和人参交易场所。仅一年时间,宁古塔就开设了30多个贸易仓库,人参、蘑菇、皮草等互通有无,很快吸引了吉林盛京、乌拉等地的客商。

在史料《顾宁宝塔略》中,对当时的贸易有这样的描述,“货商络绎不绝,竟有中国风光”。可以说,宁古塔的商业贸易是从流动人口开始的。

第三,提升医疗水平

雍正年间,吕留良因为文字狱被屠杀,12户111人被送到宁古塔,吕留良的孙子吕一也被送去。他擅长医术。当时宁古塔的满族土著信奉萨满教,生病时采用一些土著的方法。艺鹭去后,她开始在当地行医,并以高超的医术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

第四,文化振兴

据记载,吴兆骞被派到宁古塔后,用牛车带着几万本书离开了北京。和他一起流亡的岳洋也是一个文化人。过了两天,他开了一个“读书草堂”,教育当地人。

因江南科举案被流放三年的宁古塔方公干,写了近千首诗,几乎每天写一首。不仅是他一路上的所见所闻,还有他流放中的许多小事,都被收录在他的诗中,编成《何陋居集》,是宁古塔最早的诗歌总集。这也是后人研究顾宁塔的有力证据。

流亡者吴兆骞在宁古塔生活了20多年,不仅留下了大量诗歌,讴歌了戍边战士的告别曲,还写出了具有山川美景的诗歌《长白山颂》,以及书信集《归草堂》,对后世文学影响很大。

明朝末年,宰相张晋言将宁古塔新老地区周边的山川、村落、河流重新命名,甚至将没有名字的河山命名,纳入他的《宁古塔》景观之中。

如今,宁古塔景观已成为了解宁古塔景观的必读作品之一。是宁古塔乃至黑龙江最早的山水游记散文集,内涵博大,文字优美,笔法简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