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股价的因素有哪些?

一、影响股价涨跌的因素

判断谁对谁错,决定是否托市,必须找出影响股价的因素。影响股票价格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制度因素。如果一个股票市场有健全的退市机制,经营不善的公司就会随着质量的下降而被迫退市甚至破产。在这种制度下,股价的上涨必然受到公司质量的限制。原因很简单:没有人愿意花高价买即将退市或破产的公司的股票,除非他脑子有问题。

如果没有退市制度或者退市制度不完善,垃圾公司就不会有清算破产的危险,股票也不会或者不会变成废纸。于是,股市变成了赌场,股票异化成了投机的筹码。这是投机赌博市场产生和存在的制度根源,也是政策市场长期发挥作用的制度基础。在这种制度下,股价可以被人为抬高,垃圾公司不会或不会被清理出市场,从而占据极其稀缺的资源,导致市场的低效运行。为什么中国股市变成了投机场所?为什么股价泡沫可以长期维持?就是这个原因。

近年来,为什么中国股市进入了无止境的熊市之路?熊市格局在政府的一再救助下仍难逆转?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退市制度的建立。由于退市制度的建立,垃圾公司可能被淘汰,其股票可能成为一堆废纸,于是投资者开始抛出质量差的公司的股票。此外,公司丑闻不时见诸报端,人们甚至对优秀的公司也产生了怀疑,导致股价重心不断转移。所以,要扭转熊市,必须改善和提升公司的质量,没有捷径可走。刘纪鹏、张卫星等人有信心,如果股改指数按照他们的股改方案进行,就一定能拉起来。笔者认为,如果不解决公司素质这个根本问题,在股市中走牛简直是痴人说梦。

在反驳吴敬琏“一千点不应该托市”的理论时,刘纪鹏指出,政府在必要的时候应该积极托市。什么是“必要时”?他的意思是,一千分就是“必要时”的意思。他的理由是,如果上证综指跌破1000点,股市就失去了融资功能,市场参与者就会亏损,外资就不会进入,股市就失去了活力。在笔者看来,刘纪鹏:(1)想不出什么情况下应该托市,什么情况下不应该托市。如果股价大跌不是因为公司质量问题而是因为外部因素,政府积极托市是非常必要的;如果股价下跌是因为股价与公司质量不相称,回归股票价值,政府不仅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托市。如上所述,在退市制度条件下,股票价格会受到公司质量的压制。中国股市目前的熊市是上市公司质量打压的结果,股价下跌是理性回归,不需要政府托市。这几年政府出台了很多扶持市场的政策,效果大家都知道。②危言耸听,别有用心。当上证指数跌破1000点,股市就失去了融资功能?会失去生命?恕我不能苟同。如果指数跌破1000,股市的投资回报率等于或大于其他投资渠道,在逐利本性的驱使下,大量外围资金涌入股市,股市又怎么可能失去融资功能和活力?实际上,刘纪鹏融资功能的丧失是指高价融资功能的丧失。他鼓励政府托市的目的只是为了不让大股东在股市圈钱。大多数人认为刘纪鹏考虑的是投资者的利益,这是表面现象。从骨子里,他是在保护高价摇钱树的利益。

(2)股票价值。公司发行股票是为了融资发展,而投资者购买股票是为了获得理想的回报。可见,股票市场原本的功能是公司的融资工具,投资者的投资工具。投资一只股票,投资者愿意出什么价格,取决于这只股票能给投资者多少回报。高回报、高出价;低回报低出价。可以得出结论,股票溢价率取决于公司的盈利能力,或者说取决于股票的价值。总之,股价的涨跌取决于股票的实际价值和预期价值。

股价指数是根据股票价格计算出来的数值。所以它的数值也取决于上市公司的利润,它的数值随着上市公利润的变化而变化。如果要判断一个股票市场的指数水平和变化趋势,就要考察上市公司的整体盈利能力。

投资者用来衡量公司盈利能力和股票价值的指标主要有净资产收益率、市盈率、每股收益和每股股利。后四项指标要以股数为准。因此,随着股改的进展和股数的增减,其价值也发生变化,而净资产收益率不受股改影响。因此,在股改时期,投资者应该用净资产收益率来衡量公司的盈利能力和股票价值。刘纪鹏、张卫星等人认为“股改的成败应以股价的上涨或下跌为标准”,这暗示着可以通过提高非流通股比例来提高市盈率、每股收益、每股股利等指标,或者通过提高流通股比例来提高股票的短期投机价值。笔者认为,即使按照这个方案进行股改,股价也不会上涨,缩量和扩容的比例越大,股价跌得越深。因为在实现对价利益的压力下,股价自然会除权。

(3)供求力量。供求规律是支配商品价格涨跌的最基本的经济规律。作为一种经济商品,股价的涨跌也应该遵循这个规律。长期以来,我们的股市为什么能看涨?泡沫市场为什么会产生和维持?是因为人们对股票的需求大于股票的供给。据证监会统计,从65438年6月+0998年10月到2000年2月,投资者开户数增加了24139400,流通股本增加了69215901999。假设投资者平均投资额为5万元,则增资额为1,206,870万元,是流通股本增加额的1 . 7 . 44倍。正是在资本的推动下,股价不断上涨,股市投机氛围越来越浓,股市泡沫越来越大。

从2001年6月开始,中国股市进入漫长的熊市之路,至今仍未反转。这种市场状况的逆转与供求力量的变化密不可分。从供应方面来看:

1,增量扩张步伐加快。到2004年底,我国上市公司超过1300家,特别是随着一些大盘股的发行,股票供给急剧增加。

2.股票扩张已经开始。股权分置严重影响了中国股市的健康发展,股改的序幕终于在今年5月拉开。随着股改的推进和全流通的实施,股票的供给将成倍增加。

从需求方面来看,投资者的数量正在放缓。根据证监会公布的信息,2006年6月1998至2006年6月5438+0,投资者开户数增长率为72.96%,2006年6月5438+0至2004年6月,投资者开户数增长率下降至11.6%,而据部分券商业务人员反映,开户数较多。随着股民数量的锐减,资金会以更快的速度从股市中分散出去,因为股民不仅会带着1.00元入市。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股价与其价值极不相称,投资者难以获得预期收益,甚至损失惨重。笔者对深交所代码00001-001896的484家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了统计。2004年,这484家公司的平均每股现金分红为0.056元,现金分红率仅为1.05%,远低于一年期银行储蓄存款利率。也就是说,用钱买股票不如存银行划算。股市回报率低是场内投资者不断开小差,场外投资者不敢涉足的根本原因。

可以看到,一方面股票的供给在急剧增加,另一方面股票的需求在减少,股价和指数不降反升,令人匪夷所思。刘纪鹏和张卫星作为经济学领域的“经济学家”,他们无法理解经济学最基本的规律,也无法理解上述事实。那他们为什么坚持“以股价涨跌来判断成败”?笔者百思不得其解!

综上所述,股价的涨跌是制度因素、股票价值、市场供求综合作用的结果,指数的涨跌也是市场规律的结果。股权分置改革本质上只是在股票市场制度由股权分置向全流通转变时,对两类股东的股份进行重新确认。它既没有取消退市机制,也没有改变公司的质量,更何况全流通的实施加剧了市场的供需反差。所以股权分置改革无论如何都很难推动股价上涨。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股改成功就意味着股价必须拉起来”的结论,这是一个很大的谬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