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麟掌控亚太
就这样,徐大麟抓住了机会,没有失去它。依托美国洪堡风险投资有限公司这棵参天大树,他在1987大胆创办了美国汉鼎亚太风险投资有限公司,坚定不移地开始了风险投资的大搏击。之所以将公司命名为“汉鼎”,有两层意思:第一,“汉鼎”是美国洪堡风险投资有限公司的首字,“鼎”是台省创投业创始人名字的第二个字;其次,“汉”是中国,“丁”是“丁祖”,意思是“中国人要天下第一”。公司的投资资金主要来自美国退休基金,这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长期发展基金;公司的投资目标是“各种规模”。种子期和成熟期的高科技企业投资,唯一的准则就是赚钱;公司的运作模式分为四种,包括投资未上市的高科技公司、投资早期高科技公司、杠杆收购、企业并购...从汉鼎亚太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成立的第一天起,徐大麟就精心勾画了公司未来的发展道路——“公司不是一个理想,不是一个慈善机构,而是一个需要盈利的单位。公司要想赚钱,必须要有好的经营项目,自身的财务和业务要稳健。公司财力要成功,当然要融入国际规则。”
从这条未来的发展道路出发,徐大麟退出美国,杀了一个回马枪,大胆挺进台湾省的“高科技沙漠”,力争成为台湾省高科技产业的“孵化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台湾岛内将风险投资业视为“只有傻瓜才会投资的行业”,但徐大麟对冷嘲热讽充耳不闻,视其为风险投资业的“大傻逼”。为了最大程度地消除投资者的阴影,徐大麟在没有任何刺激的情况下,将风险投资一词翻译为“风险投资”,并很快融资2000万美元,全力支持宏碁、台湾省新竹科技园、Macronix等高科技企业。这样,我的出发点是帮助台湾省发展科技,但由于台湾省的情况,最迫切的不是开发更好的科技产品,而是需要能投资科技产品制造商的公司,即从科技导向转向投资导向。于是,在“风险投资”的远大志向指引下,徐大麟努力“扛起道德的重担”,不仅将“风险投资”的理念和方法引入台湾省,还将“资金管理”的理念引入包道,并付诸行动,投资了150多家高科技公司,自然将台湾省这个“高科技沙漠”变成了举世闻名的“高科技沙漠”。
在长期的高风险投资过程中,徐大麟对“风险投资”的认识从稀里糊涂变得清晰——“风险投资是所谓上市资本的一部分。所有投资未上市公司的资本,相对于科技,都用创投这个词,但也包括并购。这个东西只要不在股市快速买卖,我们都叫它未上市。这中间,风险投资的历史最悠久,也是一种初创技术。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它是一个长期基金,尤其是对初创企业而言。如果借不到钱,就是唯一的资金,所以很看重。另一个最重要的一点是,风险投资支持自主创新。为什么提到风险?也就是很多创新可能无法商业化,所以风险投资只能在高风险下进行创新。风险投资是长期投资,所以相对稳定。不像股票,可以像蝗虫。看好了就进去,不好了就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