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股的保壳方法有哪些?
ST板块一直被视为a股市场的壳资源“集中营”。随着新股发行注册制改革的稳步推进,在上市门槛将大幅降低的预期下,壳资源贬值似乎已经成为市场常识。
然而,细数和梳理2014 ST板块众多保壳案例可以发现,虽然注册制越来越近,但大多数*ST公司及其大股东在扭亏保壳方面依然动力十足,部分外资甚至借机低价拿壳。
st股票如何保壳?1.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
2.资产重组
3.投标报价
通过以上方法保证第二年的盈利,就可以保壳了。
但希望投资者尽量不要参与,除非有内幕消息。
上面的说法比较笼统,便于理解,下面将详细讲解st股保壳的方法。
“目前股票发行制度正在改革中,具体实施细节和启动时间还不得而知。所以在一些产业资本看来,壳资源目前还是有一定价值的。但在退市政策越来越严格的背景下,也是要学会用什么手段保壳。”一位资深市场人士表示。
回顾过往数据,上市公司被警示退市风险的,大多是业绩因素(连年亏损)。但在主业不佳的前提下,大多靠“老三样”,即资产出售、财政补贴、资产重组。然而,在传统方式的背后,一些“新玩法”却在2014的“护壳大军”中得到实际运用:比如*ST 3D在无资产可卖的背景下,通过出售无形技术授权填补了巨额亏损窟窿;面对紧迫的操作时限,*ST东大大股东不惜在窗口期违规买卖股票“保命”;而天龙光电则设计了有针对性的保壳方案,在扭亏的同时将其壳资源曲线卖给外人,从而绕过了创业板借壳上市的禁区?
卖技术:卖技术许可壳涉及的技术转让费为4.5亿元。随着相关费用的分批到来,*ST三维去年上半年的业绩走势也出现逆转,由之前的预亏转为盈利2082万元。
对于*ST公司来说,通过出售股权和资产实现扭亏的情况相当普遍。如*ST钟毅、*ST天业等多家公司用这种方法扭亏2014。在没有有价值的资产可以出售的背景下,*ST 3D通过出售技术许可来扭亏的方法“令人大开眼界”。
根据*ST三维今年65438+10月末发布的业绩预告(修正),公司预计2014年度净利润在4000万-6000万元区间。结合公司此前的一系列操作可以发现,其从关联方新疆国泰获得的高额技术转让费是此次扭亏为盈的关键。
由于2012和2013连续两年亏损,*ST三维于去年3月26日被给予退市风险警示。截至2014,公司主营业务亏损情况未发生变化。2014一季报中,公司初步预计去年6-6月净利润继续亏损9000万元。显然,如果任由这种情况发展下去,公司将面临2015被暂停上市的风险。
不过,公司和大股东已经准备了有针对性的扭亏措施。去年3月,*ST三维与新疆国泰新华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疆国泰”)签订了《技术许可合同》。据此,*ST 3D授予新疆国泰采用公司CONSER工艺生产20万吨/年1,4丁二醇和6万吨/年PTMEG的技术许可,涉及技术转让费4.5亿元。随着相关费用的分批支付,*ST三维去年上半年的业绩走势也出现逆转,由之前的预亏转为盈利2082万元。
*ST三维保壳的坚定决心不止于此。财报显示,公司2014三季度再次出现亏损,或担心上述技术转移费用不足以弥补主营业务亏损,公司还于去年6月2010调整了坏账比例(可增加净利润850万元)。更值得一提的是,公司随后宣布对上述技术许可合同进行变更,将原合同的尾款由65,438+00%变更为总额的5%,以确保2065,438+04年度能够结算更多的收入,从而提振全年业绩。此外,*ST三维去年2月公告称,将向新疆国泰派遣部分技术工人,为其企业经营者提供业务指导、操作培训及相关业务咨询服务。通过收取服务费,公司2014年收入增加约15万元。
虽然*ST三维坚称其与新疆国泰的技术许可合同是基于国内外相同的设备、技术、规模和服务成本,但这早已被视为阳煤集团(间接控股股东)谋划保壳的无奈之举。
作为交易对手,新疆国泰和*ST三维都是阳煤集团的控股企业,2065438+2003年2月才成立。届时,*ST三维已经基本确定2013亏损线,将“*ST”。
相对于其他依靠出售资产扭亏的公司,*ST三维能想出“出售技术扭亏”的怪招,也与其自身的惨淡处境有关。2014半年报显示,*ST三维的5家子公司及参股公司中,只有1当期实现微利,其余4家公司均为亏损。在此背景下,即使公司有意出售子公司,也无法赚取高额利润来弥补主营业务的巨额亏损。
“在同一集团控制下,新疆国泰向业绩持续亏损的*ST三维购买了技术授权。它不仅为此支付了高额费用,还允许随意调整支付比例。如果不是为了兄弟公司的顺利保护,你觉得合理吗?”一位长期关注*ST 3D的市场人士问记者。
当然,阳煤集团似乎也意识到,这种极端的保壳方式代价不菲。根据*ST三维最新停牌公告,公司控股股东现已筹划股权转让事宜。
出售控股权:“腾笼换鸟”式的天龙光电实际控制人与案外人灵光能源签订增资扩股协议,即灵光能源向天龙光电大股东诺亚科技增资65,438+0.1亿元,增资完成后成为诺亚科技的控股股东,从而间接控制天龙光电。
当上市公司因连续业绩亏损面临暂停上市的危机时,往往是公司大股东出手相救。而当大股东自身无力扭转局面时,外资就会伺机“抄底”。
与*ST 3D类似,创业板公司天龙光电近年来的业绩也不乐观。2012、2013、2014前三季度,公司净利润分别亏损510万、13万、6247万元。如果不能在去年第四季度扭亏,天龙光电很可能成为第一家被暂停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在此背景下,公司此前已决定将“转让中盛半导体46.37%股权”作为2014年度扭亏为盈的唯一预案。
眼看壳资源不保,公司大股东诺亚科技自然不能袖手旁观。最终,诺亚科技出价654.38+0.94亿元收购这部分股权。天龙光电表示,预计本次股权转让实施后,将产生收益16729万元,也是决定公司业绩能否扭亏的关键一步。
如果只看上面的操作,这还是传统保壳的“老桥段”。殊不知,股权转让背后其实另有“故事”。
原来,诺亚科技虽然有意帮天龙光电保壳,但也是“囊中羞涩”,运作的时间所剩无几。因此,在天龙光电发布转让子公司股权公告前夕,公司实际控制人与灵光能源签订了增资扩股协议。即灵光能源向诺亚科技增资65,438+0.1亿元,增资后成为诺亚科技的控股股东,从而间接控制天龙光电。增资到位后,立即转入上市公司支付股权转让款。天龙光电称,为确认转让收入,公司于65438+2月底收到上述款项,并迅速完成转让登记。
另一方面,灵光能源也有自己的“小算盘”。根据天龙光电当时的表述,灵光能源是在公司股东大会通过处置江苏中盛股权的议案后才向常州诺亚增资65,438+0.1亿元,即股权转让是公司控制权变更的前提条件。显然,灵光能源针对的是天龙光电的壳资源。
一位券商分析师告诉记者,此前监管层多次强调不允许创业板借壳,灵光能源在实施交易前也应该知道这一点。通过这次增资,曲线绕过了创业板借壳上市的禁区。“从神雾环保的操作先例来看,实际控制人变更后,相关方也可以实施资本运作,只是为了规避收购资产总额超过总资产100%的指标。”
相比其他买壳案例,灵光能源在天龙光电“生死存亡”之际,以帮忙保壳为条件,趁机低价买壳,付出的成本确实不高。
卖股:股东唐世贤减持帮助保壳,先将减持所得资金全部借给*ST杜东渡过难关。随后又联合威海市国有资本运营有限公司收购*ST舒冬子公司股权。
a股市场的投资者一直将大股东减持视为“洪水猛兽”。然而,*ST东方数码的“掌舵人”唐世贤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实施减持操作,却并未引起中小股东的反感。反而导致了*ST东方数码的股价上涨。原因是唐世贤将现金资金全部用于*ST东方数字保壳计划。在这个过程中,唐世贤甚至在窗口期减持套现。
与天龙光电类似,*ST东方数码保壳的希望也寄托在资产处置和利润提升上。在2012、2013连续亏损后,*ST东方数码去年前三季度再次亏损732715000元,保案形势已经岌岌可危。
事实上,*ST东方数码也早早做好了保壳计划,即通过转让子公司华控电工和华东重装获得收益。接手上述股权的主要交易对方为公司实际控制人唐世贤。不过,和诺亚科技的情况类似,唐世贤此时也面临着“没钱买”的情况。为了挽回局面,唐最终选择了二级市场减持,回笼资金。
事后,唐世贤首先将减持所得资金全部借给*ST杜东渡过难关。有资金实力的唐世贤随后加入威海市国有资本运营有限公司,收购*ST东方数码上述子公司股权。其中,唐世贤将借给上市公司的654.38+0.5亿元直接转为华东重机股权的第一次转让,从而保证*ST东方数码在年底前完成相关股权交易,确立收益。
值得一提的是,唐世贤及其一致行动人在减持过程中,还意外违反了“高管不得在窗口期买卖股票”的规定。为此,唐世贤等人不得不在事后将654.38+0.4万元套现资金交给*ST东方数码,以弥补自己的过失。
可以看出,在*ST东方数码暂停上市和自己的交易违规问题上,唐世贤最终选择了“两害相权取其轻”:虽然付出了交易违规的代价,但及时为*ST东方数码补足了足够的“保命钱”。
出售企业:巧用新规及时保壳根据去年6月5438+10月修订实施的《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监管部门已取消不构成借壳上市的上市公司重大资产出售审批。没有审批门槛,*ST新材重大资产出售在去年65438+2月末迅速完成,同时带来超过11亿元的资产处置收入。
对于*ST公司来说,并购重组也是其保壳的方法之一。但由于重组过程中涉及审批等诸多问题,能否及何时完成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导致相关利益未能及时确认,从而影响保壳工作的顺利进行。
另一方面,2014,*ST新材巧妙地运用了拆分重组的方法,将原本可以捆绑在一个方案中的交易拆分为两个,然后应用重组新规快速确认资产出售收益,避免了漫长的等待审批时间。
去年9月30日,*ST新材推出“双料”重组方案。该方案包括两大内容:一是公司向大股东蓝星集团及其关联方中蓝石化出售北化机械65,438+000%股权和哈尔滨石化65,438+000%股权以及工程承包和设计相关业务的资产和负债;二、公司实施重大资产置换,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资产,收购蓝星集团(后修改)持有的安迪苏集团100%股权。
需要指出的是,*ST新材实施的上述两项操作均为独立自主的重大资产重组。公司的这一操作也是符合重组新规的有针对性的措施。根据去年5438+10月修订实施的《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监管部门已经取消了上市公司重大资产出售不构成借壳上市的审批。在没有审批门槛的情况下,*ST新材重大资产出售在去年65438+2月末迅速完成,同时带来超过11亿元的资产处置收入,如期扭亏为盈。
随着暂停上市“警报”的解除,*ST新材也冷静地对前期原有的资产收购方案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可以想象,如果公司最初将重大资产的出售与资产的收购捆绑在一起,仓促上阵,那么公司现在面临的是另一番景象。
背后的逻辑:留着壳卖。只要ST公司保持上市地位,就会有外资寻求买壳。按照“惯例”,大股东可以从中获得上亿元的“壳费”。相反,一旦ST公司暂停上市或退市,其吸引力也会大打折扣。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保壳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为了留在a股,相关上市公司及其大股东付出了很多努力。尤其是在*ST三维和*ST东方数码的情况下,其大股东可谓“舍得花钱”维持上市公司壳资源地位,如此执着的“输血”是否值得?
“竭尽全力帮助ST公司保护它的外壳。表面上是大股东吃亏,其实他们也有自己的大算盘。”一位长期研究st板块的分析师告诉记者。在其看来,随着越来越严厉的退市政策,T族公司一旦停牌甚至终止上市,相对于保壳成本而言,更难重返市场。没有了a股市场,大股东持有的股权价值也将面临大幅缩水。
另一方面,只要ST公司保持上市地位,就会有外资寻求买壳。按照“惯例”,大股东可以从中获得上亿元的“壳费”。相反,一旦ST公司暂停上市或退市,其吸引力也会大打折扣。这一点在退市公司的创智科技部门尤为明显。
2007年底,迪达集团通过股权拍卖的方式入主创智科技,并一度表示“正在积极寻找合适的、有实力的重组方置入优质资产”,但出乎意料的是,创智科技随后的重组方案是收购迪达集团的国家土地产权资产,认为自己被骗的中小股东两次否决了这一重组方案。重组失败的创智科技无奈于2013年初退市。
创智科技董事长赵岩此前曾透露,公司退市后很难找到能“接盘”的重组人,因为重新上市的门槛对资产和盈利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
基于以上考虑,可以发现,ST公司的部分大股东在帮助上市公司完成保壳计划后,也打算将自己的壳卖掉离场,转向更有实力的资本接盘。除了天龙光电对灵光能源的所有权,*ST中富的大股东也在今年5438年6月+10月变更为深圳捷安德;由于大股东筹划股权转让,*ST 3D也已停牌“待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