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壳公司的资源特征
从壳资源的出现可以看出,它是以上市公司中的壳公司为基础的,是对经营业绩不佳的上市公司的形象比喻。壳意味着没有肉,上市公司被誉为壳,意味着经营业绩差,经营困难,甚至有破产的危险。在国际证券市场上,“壳”公司是指拥有并保持上市资格,但业务规模相对较小或停止,业绩一般或没有,总股本和流通股较少或暂停交易,股价较低或接近于零的上市公司。他们被称为“壳公司”,通常分为三种类型:“真壳”公司,“空壳”公司和“干净壳”公司。
1.“实壳”公司是指业务规模较小、业绩一般或较差、总股本和流通股较少、股价较低的上市公司。“真壳”公司出现的原因比较普遍。任何证券市场,总会有业务规模小、业绩平淡或不佳、股票发行量小、股价低的上市公司。在长期低迷的股市中更容易看到这样的公司。
2.“壳”公司是指经营出现明显困难或遭受重大损失,业务严重萎缩或倒闭,业务无发展前景,重组无望,股票仍在流通,但交易量和股价持续下降到很低水平,或股票被停牌、终止交易的上市公司。“壳”公司出现的原因很复杂,大多是在一定条件下由“真壳”公司转型而来。比如公司产品周期处于衰退后期,无法替代;公司所属行业属于夕阳产业,无法转产;新产品开发和市场定位出现严重失误,经营失败;公司生产成本过高,竞争力弱;资源开采公司因资源枯竭或矿石质量下降、开采成本增加、开采价值损失而停止业务,从而转变为“壳”公司。
3.“干净的壳”公司是指没有负债、没有法律纠纷、没有违反上市交易规则、没有遗留资产的“壳”公司。“空壳”公司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空壳”公司的大股东在公司重组无望的情况下,辞退员工、出售资产、清理债务、解决法律纠纷等一系列清理工作,最终只为自身发展或兼并新业务而维持“空壳”公司的上市资格;或者待价而沽,卖给想“买壳”的买家,卖给投行或相关专业投资咨询机构。二是一些专门做“壳上市”的投行或专业投资咨询机构搜索“壳公司”。他们通过细致的调查,避开债务、法律纠纷等不利因素的“壳公司”,与分散在全国各地符合条件的“壳公司”大股东洽谈并购事宜,完成买壳业务后清洗“壳公司”的外壳。在我国企业进入证券市场的准入制条件下,上市公司的上市资格已经成为政府授予的垄断权利,凭借这一资格可以获得垄断收入。而且能在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一般都是各地优秀企业的代表,上市公司是企业改革的先行者,在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换经营机制、进行制度创新等方面获得的经验和教训都是非常宝贵的。
上市公司由于各种原因而拒绝成为“壳”公司。被重用后可以给用户带来巨大的收益,具体如下:1。他们可以继续利用证券市场筹集资金。这是非上市公司梦寐以求的;2.广告效应。公司上市可以大大提高公司产品的知名度;3.流动性强。上市公司股票以其规范性、可分离性和流动性为资产变现提供了便利条件;4.资本放大效应。上市公司可以用更少的资本支配和控制更多的社会资本。在我国特定的制度背景下,由于股票市场处于发展期,国家对上市公司采取了鼓励政策,各地方政府都对本地上市公司给予政策支持,并为其提供税收等优惠政策。因为上市公司有垄断收入,上市公司会尽力保住上市资格,只有在经营困难难以为继的情况下,才会考虑转让上市资格。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历史短,上市公司少,“壳”公司更少。中国上市公司总数占全国企业总数不到1%,中国证券市场规模不到美国证券市场的十分之一。从65438到0995,发达国家证券化率为70.44,中国为23.4。在中国,公司上市实行严格的审核制度,“总量控制,公司数量有限”。在这种制度安排下,公司发行股票并上市的难度相当大,通过“壳”上市是大多数想要进入证券市场的企业的最后选择。国家在政策上鼓励企业资产重组,特别是“壳”公司的重组。可见,“壳”公司的市场需求是巨大的,“壳资源”是稀缺的。“壳”资源的虚拟性是指“壳”公司因上市资格而产生的价值,与实际生产中的生产要素并不对应,而是与特定的制度相关。如果市场没有进入和退出的壁垒,“壳”公司就不会成为资源。“壳”资源的虚拟性是相对于物理资源而言的。一般资源都有真实的物质载体,但“壳”资源并不是人们生活生产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它们是虚拟资产,只有在中国证券市场严格的准入限制下,才具有稀缺性和盈利性。“壳”资源的再生在于,一般资源的使用通常是消耗的,价值是转移的,而“壳”资源的使用会产生巨大的价值增值,把一个没有“肉”的“壳”公司变成一个有“肉”的优质公司。这就好比劳动的使用价值,可以在使用过程中产生价值增值。如果“壳”资源使用不当,它可能继续是一个“壳”或再次成为一个“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