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总结一下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1,近代工业的出现:1840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入侵中国,在中国设厂,这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开始。这一时期的外资企业主要服务于对华贸易。从1843到1894,外国在中国设立了65438 * *。其中116属于造船和丝茶加工行业。外商在华工业投资按1894估算近2000万元,造船和出口加工投资将达到15万元。占总投资的75%。其他75家工厂属于印刷、食品加工、水、电、煤气、火柴、肥皂服务、制药、造纸、木材、玻璃、水泥等行业。* * *资金500万左右,大部分都是小本。外国在中国兴办工业20多年后,清政府开始创建机器生产的工业。从65438+清政府经营21家军工厂(包括一家造船厂),成本估计在5000万左右。其中规模大、设备齐全的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湖北枪厂,是中国近代工业建立时期的大型工厂。军事工业是非商品生产企业,与社会和经济发展没有密切关系。但促进了70年代民用工业从65438到0894的崛起。到1894甲午战争前夕,约有27家轮船机器修理厂,约有113家机器缫丝厂,8家机器棉纺织厂和47家其他轻工业工厂,* * *。许多甚至在筹备期间或生产后不久就倒闭了。设备比较齐全的企业多为官办或政府监管的商业企业,如上海机织布局局、武昌织造局、兰州织造局(见彩图)。陈启元经营的吉昌隆缫丝等商业工厂,对华南缫丝业的发展起到了指导作用。商业造船厂大多是在原有手工作坊的基础上增加一两台车床发展起来的,到80年代逐渐发展到修理制造缫丝车和轧花机。上述近代工业的建立,也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中国的逐步确立。

2.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甲午战争后,民族矛盾日益激烈,抵制洋货、办厂自救的呼声遍布全国。2003年,中国现代民族工业进入初步发展时期。并且在1896 ~ 1898和1905 ~ 1908出现了两次工业投资热潮。19年间,全国新设资本1000元以上的工厂有468家,平均每年。年均新增投资516.9万元。值得指出的是,新增投资80%以上属于商业企业,改变了甲午战争前清政府投资的特点,民族资本成为国内产业资本的主体。同时,在工业企业的区域配置上,开始从沿海、沿江港口向外扩展,逐渐向内陆城市延伸。只是在最初的发展时期,工业主要是轻工业和重工业出现了。比如成立于1889的汉阳铁厂,几经重组。1904年与大冶铁矿、萍乡煤矿合并组建汉冶坪煤铁厂矿有限责任公司,但1913年仅生产生铁9.7万吨,钢材4.2万吨。在民族工业稍有发展的时候,在华外资工业靠的是特权。在华外资工厂104家(含外资合资企业18家),资本4952万元,是甲午战争前50年投资总额的5倍多。因此,相对于这一时期外商对华工业投资的激增,国内工业仍然是。

3.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战争的主要参与者英、德、法等帝国主义国家转入战时经济,放松了对远东市场的追求。中国的民族工业得到了一个发展机遇,从1914 ~ 1965438。新办工业企业(含矿山)1万元以上的有379家,资金8580万元,平均每年新开业63家,新增投资1.43万元。根据1920的统计,新设工厂的单位资本从10到65438+不等。1914年仅占11%,可见发展的速度和规模超过了战前19年达到的水平。如果不是日本和美国利用欧洲列强不能向东看的优势,加紧侵略,中国的民族工业会发展得更大。这一时期,日本加强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在上海、天津、汉口、青岛等地设立了纺织厂。战前1913年,日本在华纱锭为1110000,到1919年增至322000。涨幅近2倍。面粉行业的情况类似。1916至1920新增日资面粉厂4家,中日合资5家。他们工厂的地点从东北扩展到天津、青岛、济南等地。外来侵略的加剧激起了1919。

4.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一战后,西方列强卷土重来,中国民族工业普遍遭遇外国势力争夺市场的压力。此时,战时迅速发展起来的棉纺织业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一方面,在相当多的中小型棉纺织厂搁浅的同时,几个大型民族资本纺织集团开始形成;另一方面,这些民族资本纺织集团受到了外国垄断资本不同程度的渗透和侵蚀,在半殖民地中国的工业活动中呈现出资本集中的复杂局面。值得指出的是,由民族危机引发的1925的五卅运动和1928的五卅运动,也给了这一时期纺织、面粉、卷烟等民族工业的发展以强大的推动力。预计1920至1928年新增投入产业资本约3亿元。20世纪30年代,中国工业的发展受到了市场危机的威胁。国民党发动的反人民内战,削弱了人民的消费能力。东北广大的市场和资源被日本侵略者占领;西方列强为了转嫁经济危机,低价倾销进口商品;再加上日本在华北走私严重,国内市场购买力锐减,出现了价格下跌、销售低迷的景象,迫使工厂停工减产。1938+0933年棉纱价格下跌幅度之大,为10年来所未见,全国棉纺厂亏损大于盈利。同年,上海面粉价格暴跌,一些工厂停工。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35.1936。由于国民党政府法币政策和货币贬值的刺激,物价上涨,市场购销好转,工业生产开始回升。然而,1937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工业设施遭到严重破坏。仅上海一地,据当时上海社保局调查,受损工厂就有2000多家,损失总额约8亿元。由于战争的破坏,中国的民族工业衰落了。这期间除了东北,完全沦为殖民地经济。外国资本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势力也在迅速扩大。1936的统计数据显示,外资已普遍控制了我国95%的生铁产量、83%的钢铁产量、66%的机械采煤和55%的发电,占纺织行业纱锭的46%和织机的55%。显然,正是在这一时期,外国产业资本进入中国。

5.抗日战争后工业萎缩:1937抗日战争全面展开后,战区工厂内迁,加上大后方的新工厂,相对偏远的西南地区逐渐成为民族资本工业的阵地,重庆成为大后方的工业中心。其他还有四川的成都、万县、泸州、宜宾,云南的昆明,贵州的贵阳,广西的桂林、柳州,湖南的衡阳、祁阳、柳州。甘肃兰州等城市逐渐发展成为后方的新工业区。从资本情况来看,当时四川、云南的私营工厂规模较大,而湖南、广西的私营工厂规模较小,实力较战前较弱。然而,由于国民党政府的错误政策,一度崛起的后方工业在1943年陷入停工、关厂的艰难境地,随后几年的困顿和枯竭局面更加严重。中国经济中的一个突出现象是官僚资本的形成和膨胀。国民党统治集团利用国家政权,出其不意地夺取政权,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利用战时经济管制,以“公有制”的名义控制工业企业。1942年* * *后方有3758家工厂,虽然官办工厂数量只占17.4。动力设备占总功率的42.2%,官办工厂平均功率为100马力,而私营工厂仅为26.7马力。在随后的几年里,政府和私人工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没收日伪财产和德意法西斯投资。其中24165438工厂接收日伪军。只有65,438+00%的产品以中标价售出,其余大部分成为国民党政府的官办产业。1948年,官僚资本占全国产业资本的80%,控制着全国钢铁产量的90%,煤炭产量的33%,电力的67%,石油和有色金属的100%,水泥的45%。50%的毛织品,65%的糖和30%的纸。在这种情况下,私营工业处于被压制和排斥的地位。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官僚资本主义是一种腐朽的生产关系,它依靠帝国主义,严重压制国内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的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下,处境十分困难。原因:1。

6.新中国对民族工业的改造:新中国成立后,通过人民政府对官僚资本的没收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从19年底开始,赣闽粤边区各县诞生的近代工业大部分都改造成了国有企业。比如1949,瑞金县人民政府接管了民国职工印刷所的设备,开办了瑞金新华印刷所,1956。“昌明”和“复兴”民营印刷厂合并,新华印刷厂更名为江西瑞金印刷厂1950。长汀县人民政府接管了旧政府地税所的碾米设备,建立了县现代机器所的第一个国营工厂——第一碾米厂。1951年,兴宁县第一染织厂是县内西庄、牧仁、临兴、大通、福利、农业、秦心、何忠、吉太等九家大型私营布厂合资。1955批准为公私合营,命名为“地方国营兴宁第一染织厂”。后改名为庙裴路人民钢铁厂,后发展为平原县国营钢铁厂。1955通过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海源、复兴卷烟厂、光明电器公司等13梅县私营工厂先后参与公私合营。1956,增加到18;从1958到“文革”开始,上述工厂全部改造为国营工厂;其中,由海原烟厂和复兴烟厂合并的公私合营企业梅县卷烟厂于1960改制为地方国有企业。因此,在新中国成立后赣闽粤边区各县建立的地方国有工业企业中,清末民国以来诞生于边区的近代工业迅速实现了所有制转换,成为人民政府所有的经济实体和新中国公有制经济的主体。这些公有制纯度很高的工业经济,在后来的城乡分割和计划经济体制下,削弱了其对农村经济发展应有的影响。80年代中期以后,成为三边地区经济改革的主要对象,在实现转型和变革的过程中,逐渐融入了上世纪末三边地区工业化和市场化的历史进程。对于这部分工业企业,本书后面不会给予更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