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音与麦道合并过程的专业案例分析

波音公司和美国麦道公司于6月5438+0996+2月15合并为新的波音公司,标志着世界上最大的航空垄断巨头的诞生。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个案例可以得出以下三个结论:

1.优势互补,军民同盟。

二战结束后,波音公司在B-52轰炸机的车间基础上开始生产707大型民用飞机,奠定了波音在民用航空制造业的决定性地位。但麦道公司在军机制造方面实力雄厚,先后研制出F-15、F-18等主战飞机(F-16是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产品)。通过合并,新的波音公司在军用和民用的所有领域都走在世界前列。

2.强强联合,提高竞争力,降低成本。

合并前,欧洲的波音和空客在民用领域竞争激烈。整体来看,波音没有绝对优势,但由于美国的保护政策,波音在利润上领先于竞争对手。但麦道的F-15和F-18订单充足,产品还在升级。同时公司负债只有2%,是一家很优秀的公司,前景可观。这两家公司条件极其优越。通过合并,美国航空制造业在资源和技术方面得到了更加合理的配置,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强了国际竞争力。

3.顺应政府的意愿和政治趋势。

虽然美国早在1914就颁布了《克莱顿法案》进行反垄断,但是反垄断法在经济利益和国家利益面前就相当于废纸。合并后,波音公司已经无可争议地成为全球最大的飞机制造公司,以绝对优势压倒空客,并将这一优势保持至今,为美国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美国新型战斗机的研发通常由政府机构或军方赞助。波音公司和麦道公司合并后,R&D资金得到更合理的分配和利用,在技术共享的前提下,美国军用飞机的高科技发展更加迅速。

波音和麦道的合并最终会使世界航空市场形成波音和空客两大寡头,这符合美国的利益。

记得我在学习微观经济学的时候,老师是这样分析的,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