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只有6家P2P平台,但受害者数量在不断增加。
近日,中国银监会副主席梁涛表示,中国P2P平台整治成效显著,从高峰时的6000家到9月底只有6家,贷款和贷款规模已经连续27个月下降。
虽然目前P2P平台只有6家,但受制于P2P平台的“金融难民”数量并没有减少多少。据不完全统计,因P2P平台的雷电风暴导致本金无法收回的有近千万人,无法收回利息的出借人总规模应该达到数千万甚至更多。
P2P平台全面清退,多个省份禁止所有P2P业务。这些退役的平台很少有能支付所有出借人资金的,连本金支付都很少。
平台被要求清退,大多选择分期偿还贷款人本金,不再计算利息。这些平台分期偿还出借人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公司退社前的剩余资金,这些资金远远不足以偿还出借人的本金。
P2P业务被清退后,平台没有注资,意味着平台不能靠投资赚钱,意味着公司没有赚钱的能力,只能希望平台通过法律等途径尽快收回借出的本金。
P2P平台的贷款利息远高于银行。所以能选择P2P借贷的客户一般都是贷款被银行拒绝的客户。也就是说,一些在征信等方面有问题的客户。如果他们希望这些信贷本身不是好客户来还钱,还是有点太乐观了。
然后就是很多P2P平台跟一些大公司合作,借钱给他们,包括一些房地产公司,贷款上亿。这些公司之所以选择在P2P平台借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项目的评估风险太高,银行不愿意放贷。
这些项目的高风险意味着项目成功的可能性低,也就是说项目失败的可能性很大。一旦项目失败,P2P平台上的这些贷款就浪费了,没有收回的可能。
从这个角度来看,P2P平台能把出借人的资金全部归还的可能性还是很低的。
除了已经退休的P2P平台,还有很多平台被直接立案,甚至有少数实际控制人被判刑,这意味着在这个平台上完全拿回本金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在已经清退的平台中,也有因为无力还款而被立案的例子,但目前还是小数,所以出借人要时刻关注平台的动向,发现问题及时报警,尽力挽回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