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三国局势站在了平衡形态?东汉以来矛盾的集中爆发

在讲三国是如何形成的之前,我们先讨论一下古代王朝是如何衰落的。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中国形成了以郡县制为基础的统一帝国,这是文明中很特殊的一件事,因为太先进了。这种统一帝国的好处是可以在广大地区统一文字、思想、统一度量,集中强大的人力物力完成修长城、引黄河等巨型工程,组织军事力量抵御外敌入侵。

另一方面,这种先进的制度也让政权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为了管理如此大的领土,帝国形成了庞大的官僚机构和等级管理体系。再加上没有足够的配套交通和通讯条件,所以中央政府对基层民众的控制力有限。重叠的行政成本不仅影响政府本身的运行效率,还会将其造成的各种损失转化为巨大的成本,最终落到底层民众身上。

政权初期,因为战争的影响,土地辽阔,人烟稀少。这个时候农民有足够的土地来承担这样的成本。但随着经济复苏、人口增长、人均耕地减少,政治权力的运行成本也在不断增加,使得底层民众逐渐无法承受。这种矛盾达到一定程度后,帝国就会出现统治危机,然后经过新一轮的战争洗牌,政权就会在新的起点和周期重新开始。

东汉政权建立在西汉的废墟之上,强大势力的壮大使得帝国无法维持全民皆兵的制度。在光武帝刘秀的领导下,地方政府废除了物质官骑士,进行了军事收缩。

所谓豪强,是指聚集了大量土地和财富的家族。在他们通过祖先积累了财富之后,他们继续购买土地和雇佣佃农来进一步扩大他们的财富。当他们的财富和人口达到一定水平时,就发展了庄园经济。大庄园不仅有完整的农业体系,而且有畜牧业和手工业,饲养马、猪、鸡、羊、鱼等牲畜。酿酒、制酱、制糖、制作果脯、织布、制作器械、制作器皿都可以在庄园里进行,有的庄园甚至可以冶铁、制盐。在完整的经济基础上,庄园还发展了自己的内部秩序,组织了教育和武装,成为独立的王国。

相对于臃肿的帝制,庄园在规模和管理模式上无疑要轻便很多,也不用承担巨大的军事和建设成本。庄园里的佃农生活条件比普通农民好很多。但问题是,强大的庄园会与政府争夺人口,使国家无法收税,影响朝廷的运作功能,所以是被打击的对象。这种豪强与朝廷的竞争,其实是两种不同经济制度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说,皇帝是最伟大的强人。

汉武帝时期,有力打击了权贵势力,但无法阻止权贵集团的出现和扩张。就连光武帝刘秀也出生在一个权贵家庭。东汉初年几十年,国家还有余力对外经营,但随着时间进入二世纪,朝廷越来越力不从心。

一方面,强大的势力越来越强大,占据了大量的土地和人口,逐渐控制了舆论和人事。另一方面,气候变化导致灾害频发,粮食减产,影响民族运动。这时已经有一定实力的外星人大规模入侵骚扰边境地区。为了解决百年羌乱,东汉朝廷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这场战争在桓朝几乎将帝都夷为平地。在自然灾害和军事的双重压力下,自耕农面临破产,只能选择造反或投靠权贵,进一步加剧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危机。

到了灵帝朝,整个东汉都陷入了财政困境。灵帝想了各种办法增加开支,包括临时征税、后宫开市、卖官、勒索新官修宫等。,甚至导致死亡。

但这些措施并没有缓解朝廷的危机,反而进一步损害了朝廷的威信,变相胁迫官员参与腐败。但各地起义活动仍如火如荼,朝廷已无力支撑起义军开支,只好将征兵权下放到各郡,由地方自行负担军费,也允许官员带兵平息乱局。

这种势头在黄巾起义后愈演愈烈。为了安抚社会矛盾,灵帝在位22年间下令大赦多达20次,还解除了对党员的监禁。然而,所有这些行动都无济于事,起义活动仍然频繁。汉灵帝只好一边卖官,一边继续下放军权和财权。最终发展为管内侯之名的大量生产和金钱买卖,建立了控制一国军政大权的州牧制度。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朝廷不能养兵,地方官怎么养兵?答案是与强人形成合作关系。即豪强出钱雇人,官员在政府中给予豪强特权和地位,以不同于帝国中央集权制的方式发展武装力量。

执掌益州的柳岩和执掌荆州的刘表上台后,都是先把不肯合作的地方豪强干掉,然后扶植愿意合作的豪强,通过让渡一部分权力来获得他们的支持,从而达到地区称霸的目的。出现了微妙的变化,那就是权贵的地位。

在最初的中央集权帝国中,豪强之间是一种竞争关系,会和政府争夺人口,这是被打击的对象。新体制下,强人是需要拉拢的对象,是合作关系。但是双方的合作程度要考虑。如果强大的势力过大,政府的中央集权无疑会被削弱,但当时的局势难以支撑中央集权的维持,双方只能在竞争与合作的双重关系中继续拉锯战。

于是,地方官员在这种拉锯战的过程中完成了对该地区的军事和政治统治,也就是军阀化的过程。当他们完全可以承担军费,在不给朝廷添麻烦的情况下打击叛乱,实际上就脱离了对朝廷的依赖。此时,他们离独立只有一根导火索。而这个导火索很快就会到来,那就是董卓去了北京。

灵帝英年早逝,平民的外戚何氏兄妹,在权力斗争中其实是有机会与宦官和解的,但在袁绍为首的士人鼓动下,双方最终殊死一战,同归于尽。进入权力真空期的都城洛阳,被马庄精兵董卓控制。借助救援,他凌驾于所有官员之上。

董卓的运气可以说很好,也可以说很差。虽然利用了千载难逢的机会,没费多大力气就进了洛阳,但留给他的却是一个烂摊子要收拾。地方官员对朝廷的离心力越来越强。朝廷没能走出财政危机,却还在一次次的消耗内讧。当务之急是要重建朝廷的权威,才不至于落得一个异化的境地。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董卓也做了很多努力,比如和董太后攀亲戚,试图为自己争取外戚的地位,在国内提拔名士,以扶植亲信。但可惜的是,董卓作为边塞大侠,处于大汉鄙视链的低端,并没有为中国做出太大的贡献。出身相近的张桓和段祺瑞,都在朝廷动乱中扮演打手的角色,不指挥大局。所以官僚集团对董卓不服气,不愿意接受他的贿赂。相反,他们总是想摆脱他。手握吴金的河内太守胡慕班在给叔父王匡的投降书中说,反对董卓的关东诸侯,其实都是嫉妒董卓的,大概是这个道理。

然而董卓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处境岌岌可危。而是通过废帝彻底激怒了文人集团。嗅觉敏锐的出租车人预感到危机即将来临,纷纷逃离洛阳。不久之后,又有人打出了打击董卓的旗号,一片声讨声。虽然大量地方官员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响应,也没有尽力帮助董卓阻挡联军,而是在一旁观望。董卓控制的朝廷陷入了彻底的孤立状态,威信扫地。

董卓就像一个简陋的蒙医。他急于证明自己的医术。他用土以毒攻毒给一个病重的病人开了一剂砒霜,加速了病人的死亡。

董卓死后,他的部下李珏郭汜打了胜仗。虽然他们的态度比董卓低,但也派大臣到关东,希望挽回朝廷的声誉。然而,水在桥下的汉朝声誉,已经跌到了谷底,已经很难约束地方统治者的行为。被军阀割据的地方官员所做的只是表面意思,他们不会真的听李郭的。而且两人很快陷入内斗,派出的使节最终被袁术扣留。这个世界真的到了他们不知道怎么当国王,怎么当皇帝的地步。

当鲁肃告诉孙权,汉室不能昌盛,并不是说刘氏不能再当皇帝,而是说天下不能回到过去的秩序。当地暴虐势力的崛起破坏了旧秩序,新秩序必须容纳这些人。与豪强相互排斥的中央集权帝国对他们没有吸引力,所以他们不想回汉朝事实上大家都没有条件回汉朝。只有能与专制权力共存的新制度才是他们所期望的。谁能做到这一点,谁就有资格进入下一个时代。苏灿看到这一点是因为他自己就是一个强人。

曹魏的创始人曹操是一个重视效率的人。他自然不喜欢强人的存在。他一度重拳出击,试图设置决斗。结果被大半个兖州的豪强出卖,只剩下三县的地盘。这时他才意识到自己并不具备抵抗时代的能力,开始探索与强人* *之路。

曹操欢迎冯取得权威,封他为大将军或中郎将,并指定两三县为郡县作为自己的势力范围。通过官职收编强人,赋予其合法的军政权力。

这无疑是曹操对现实做出的妥协。后来老师说,长霸曾经五次反叛曹操,在《三国志》上至少有三次记载,但是曹操还是选择了原谅他。刘,关中人,两次落入曹操之手,都受到很好的对待。幽州名将田畴多次拒不服从曹操的意愿,曹操不敢怠慢。黄华,酒泉人,曹丕继位初期绑架太守谋反,投降后仕途依旧红火。对于这种遥不可及的叛乱,曹操控制的朝廷很难像汉朝那样亲自出兵平定,而且高度依赖强大的甚至是外国的入侵。如果对方愿意主动投案,自然会得到优待。

曹魏地方官在治理疆域时,在内政军事上也高度依赖权贵的配合。甚至还有一个极端的例子,王陵为了治理疆土,拒绝派人进京,最后被弹劾。

但是,曹操不仅仅是妥协。他通过直接招贤纳士的方式安定田地,并设定极高的税率充实国家使用,并在此基础上组建中外军队。至于地方官与豪强勾结招募的州县兵,虽然军费不完全由朝廷负担,但曹操建立了都督制度,派心腹官员管理这些军队。为了遏制新军阀的出现,建立了质押制度,把地方将领和军户家属作为人质,以增加他们造反时的后顾之忧。曹操的后人也不断完善都督制度,严格限制都督的权限。

毫无疑问,中外军队才是曹魏真正的基石。如果失去了他们,曹魏朝廷就没有控制四方的资本了。从记载中可以看出,曹魏的中外军队地位优越。司马昭伐蜀时,专门颁布了义海圣旨,规定州郡总督的赏赐不能与中外军队相同。邓艾招募的凉州兵马和胡强建尔虽然屡建奇功,却很少得到奖赏,而钟会手下的钟君将领则会因其功绩而得到奖赏。

与此同时,曹魏费了很大的劲才把这支军队养大。诸葛亮抵抗北伐的时候,因为中国军队经常出动,为了后勤补给,专门把冀州的农民调去屯田。司马懿远征辽东时,每年四万大军的开销给朝廷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在司马昭时期,由于陈泰不轻易向朝廷请求派遣中外军队,他还得到了司马昭的私下表扬。

主要原因是随着战争的迁移和豪强的隐蔽,朝廷本身能掌握的人数很少。东汉鼎盛时期,朝廷账本有5647万,而曹魏灭蜀时,曹魏的账本只有443万,不到东汉的十分之一。但三国统一20年来,全国户籍翻了三番,可见各国人口少得可怜,户籍隐匿现象严重。

魏、蜀、吴总户籍人口为767万,而士兵总数超过90万,比例接近八比一。东汉时期,户籍和兵数最多只能达到100比1,无法长期维持。可以知道,魏、蜀、吴只有少部分常备军是完全由朝廷资助的。

曹魏大臣高说,大臣的俸禄不到东汉的五分之一,西晋三大臣的俸禄只有东汉的一半左右。这说明曹魏乃至西晋朝廷在经济上并不是很宽裕。但是史书上有很多记载说,魏末金初的官员过着奢侈的生活,所以他们用于奢侈享受的钱当然不是来自他们的薪水。除了贪污受贿的部分,其他的都是来自合法收入,比如美食城,奖励,土地财产。甚至被认为是穷人的单涛也占据了这个国家的官方土地。

即使用了很多方法来制约地方长官,但这种只建立在中国军队基础上的制度无疑为新军阀的出现提供了土壤。朝廷权威下降,他们迟早会冒出来,这是来自权贵的诅咒。然而,在那一天到来之前,曹魏被司马家族篡夺。

孙吴的制度比曹魏更进了一步,因为孙策兄弟早期兵力不多,名气不足,又是汉奸袁术的老部下。他们很难用官方的号角声招募像曹操这样的豪强,于是双方发生了极其激烈的冲突。孙策对叛军采取了非常残酷的手段。他甚至对那些拒绝接受自己或者威望可能超过自己的人变得有点神经质,他的死也与此分不开。孙权上台后,也贯彻了孙策的路线。然而,随着孙氏兄弟逐渐在江东站稳脚跟并接受朝廷封爵,越来越多的江东宗族愿意加入孙氏兄弟,如吴军的鲁谷·张著。

面对反对者的声音,孙权和哥哥一样毫不留情。出生于吴县一个大家族的沈悠,在表达了对孙权的强烈反对后,立即被处死。申时家族在孙权时期没有一个人身居高位。直到孙吴末年,才任命丹阳刺史申英,成为东晋南北朝的一等堂。

尽管几经周折,孙权最终还是与江东宗族,尤其是来自吴郡的豪强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这些豪强在孙吴政权中身居各种要职,拥有相当大的特权,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垄断了人事投票权。

但因为享受了那么多特权,所以对孙吴的政权有相当的认同感。当孙权归顺曹丕,接受吴王封爵时,孙权的文武百官表现出极大的不满,他们对北方的政权不再向往。这种独特的自我认同感一直持续到晋朝末期。陆家后人陆机,生前依然怀念家乡的华亭鹤。顾家后裔也拒绝了东海之王司马越的征服,在中原战事日趋激烈的情况下,选择回到家乡江东。

但在江东宗族之外,孙策隔河相望的旧本部也是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孙策当时没有条件和资源形成至高无上的话语权,所以采取了为下属划分专属军队和领地的方式,即部制和封建制。孙吴的武将们只好自己经营地盘招兵买马,筹集军费。也就是说当时孙吴的将领都是小军阀,然后大家都会听命于大军阀孙策。

孙吴政权中能出人头地的人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必须上马,管理政府,所以孙吴的武将、谋士大多以文武双全的身份出现在各种记载中。早年做县令的时候,像何吉这种曾经靠实力强行铲除地头蛇的人,很对孙权兄弟的口味,在孙吴政权下相处融洽。

孙权也把掠夺山越人口资源作为基本国策。有关记载表明,孙的将领直接获取被掳掠的人口。据《三国志》记载,孙吴在历次对山越的突袭中,收获了13万户、3.08万人、10.4万士兵,这还不包括没有具体数字的行动,而孙吴在全国的户籍也不过50多万户、20多万士兵。

所以孙吴的暴虐势力极其强大,甚至可以说,孙吴的朝廷本身就是一群支持它的暴虐势力。何吉的孙子何绍在担任吴郡太守时,因地域纠纷,前往搜寻谷谷、陆家等吴郡羌人的非法藏匿人口,直接惊动了鲁抗和孙皓,最终事件不了了之。孙吴政权和豪强氏族之间有一种不成文的默契。何绍不可能没有察觉,他应该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不会有什么实际作用,只是想警告对方不要骑在自己头上。

然而,权贵的权力越大,法院本身的权力就越受到影响。因此,孙吴政权是与孙家和的几个大家族一起掌权的。皇帝要给这些世家大族世世代代丰厚的俸禄,认可他们的势力范围,甚至在皇帝缺乏威望的时候看他们的脸色。所以当皇帝软弱的时候,大家族之间必然会有内斗。孙权失去了训练有素的接班人孙登后,对这位大臣产生了怀疑。他扶植鲁王的势力,大概是想让各大家族互相攻讦,削弱自己的实力,但最后还是失败了。

孙吴的制度和后来的东晋南朝很像,所以也叫南方六朝。同时,这六朝的家族传承也很强,很多家族从汉末延续到唐朝。从这个角度来看,孙吴的体系并不能算是失败的,甚至可以说是在当前形势下达到了一种稳态,而这种稳态为研究中世纪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另一种可能。如果没有外敌入侵,就不会成为继豪强蚕食政权之后的又一次大规模六朝。

蜀汉资料较少,难以深入研究该制度。据《九州春秋》记载,诸葛亮通过荆州流民的户籍获得了刘备的重视,给了刘备争夺霸权的资本。所谓“如鱼得水”就是这个意思。根据《杨红传·马忠传》的记载,至少在刘备时期,蜀汉政权仍然保持着汉朝相当程度的军事制度。

但显而易见的是,94万的账面人口表明,蜀汉的隐户问题并不比魏国和吴国轻,而且一些线索也证明,即使在蜀汉北部,也有不少军队是豪强养的。

至于华南,这里的豪强在北伐中承担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至于乔舟在劝说刘禅投降,警告他小心华南的背叛时,最后也提到了这一点。

马谡建议诸葛亮南下最好。诸葛亮还特意命令在当地百姓中威望很高的孟获活捉他,不仅让他去视察军队,还要七擒七纵。目的是让孟获认识到蜀汉军队的强大实力,让他害怕蜀汉的“天威”,不敢发动叛乱,阻止当地人民造反。此外,孟获等南方豪强由蜀汉朝廷任命,南方官员也任命了大量的地方豪强——曲帅,以求最大限度地扩大自己的特权,使他们愿意为朝廷出力,而不是陷入平叛和叛乱的泥潭。

因为执法严格,投降的总指挥张仪导致当地部落再次造反,很快被诸葛亮取而代之。蜀汉朝廷并没有把南方汉人的叛乱和平造反当作小事,而是尽量挑选能安抚当地百姓的官员。

除了华南,蜀汉还重视北方的羌胡少数民族,这些洋帅也在很大程度上支持了蜀汉的北伐。从某种角度来说,姜维可以得到蜀汉朝廷的重用,因为他在异族中有相当的威望。蒋琬不仅建议朝廷让姜维接触异族,姜维在北伐时也有意识地使用这些人。

在巴蜀豪强、南中豪强和周边异族的帮助下,蜀汉得以用一个角落支撑大量军队。但即便如此,蜀汉的大量兵力仍给朝廷造成了相当大的负担,而由于北伐的国策,蜀汉长期拥有两支以上的常备军,进一步加重了负担。所以诸葛亮在建兴六年(228)到建兴九年(231)的三年间四次北伐之后,还需要三年的时间来积蓄力量。姜维重开北伐后,不到十年就把国家打残了。

好在诸葛亮、姜维等身居高位的人,鉴于国家的困境,以身作则,约束自己,以保持清正廉洁的官场风气。作为一个骑着车的将军,邓骘靠自己的薪水生活,家里难免饥寒交迫。我们可以看到蜀汉官员的待遇有多低,我们也可以更好地看到普通人的生活水平。

蜀汉制度是特定环境下的非常制度,把对外战争的胜利放在第一位。它要求政治家德才兼备,前线将领百战百胜,君臣内部相安无事。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带来巨大的内部矛盾。这就注定了蜀汉制度非常脆弱,难以维系。甚至可以认为,即使蜀汉真的顺利完成了北伐,他也会逐渐抛弃以前的制度,以谋长远。于是,蜀汉脆弱的体制下一触即溃,崩溃得最彻底。

所谓三国,就是中央集权的帝国遭遇统治危机,无法再维持这种存在形式后,不同的人寻找不同的道路的时代。有些人感觉不到时代的变化,想维持秩序。有些人看到了时代的变化,想利用它。有些人跟着时代的变化,随波逐流。有些人不想顺应时代的变化,梦想恢复过去。在千千也有人完全没有选择。他们是自己追求道路的垫脚石。

当长江面上沉重的铁链消失在西晋浩浩荡荡的船队面前,时代似乎给出了答案。但是,五湖四海的敌人,从头发到骨髓的力量大小,说明这并不是历史的真正出口。对于此时的人来说,他们无法预测未来的帝国会走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