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的传统戏剧曾经兴盛一时,现在却在衰落?怎么盘活?

原因:如今的传统剧都面临着同一个问题:很难在年轻人中扩大观众群,因为高度程式化的表演、过时的剧目、缓慢的节奏、单一的视觉效果,让如今的传统剧很难“俘获”那些看惯了视听电子表演的年轻人。

方法:现在国内越来越多的传统戏剧都在尝试改革。编排新剧,化繁为简,将时代特征融入经典剧目;演员更多的使用新人的漂亮面孔,用感情丰富演唱,同时使用更丰富多彩的舞台特效。比如前段时间在沪上演的新编历史京剧《破晓故宫》,首次赋予了老聃情感戏,摒弃了程式化的表演。紧凑的节奏,人性化的刻画,大量的英式唱腔,现代的剧场舞台布景,都让该剧凸显出与传统京剧截然不同的元素。

扩展数据:

川剧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但目前的发展形势并不乐观。据记者了解,除了重庆川剧院发展较好外,重庆各区县的川剧团大部分已经倒闭,仅存的基层川剧团主要以唱歌、讲笑话为主。

重庆綦江县川剧团书记唐有明告诉记者,现在几乎每个员工都在从事“第二职业”,他本人也在綦江县开了一家童装店。团里的川剧演员排练完才回来。没有节目的时候,他们就各奔东西,甚至去外地打工。由于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创作和排练,加上剧团为了维持日常运转,经常将排练场地出租作他用,演出质量普遍较低。

相比之下,安徽黄梅戏团却是如日中天。作为黄梅戏参加正在重庆举行的第十二届中国戏剧节的剧目,由享有黄梅戏之乡美誉的安徽省怀宁县黄梅戏表演中心创作的《独秀山下的女人》受到了观众的追捧。

《独秀山脚下的女人》优美的舞蹈设计,运用现代光影技术,模拟雷雨天等各种场景,效果逼真,震撼人心。配乐融入了现代弦乐等元素。演员们穿着的古典服饰,中国戏曲特有的锣乐,高亢悠扬的唱腔,充分展示了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

这些别出心裁的创新得到了观众的认可。演出剧场座无虚席,连过道和走廊都挤满了观众。黄梅戏用的安庆话和普通话差别不大,观众很容易听懂歌词。随着剧情的发展,人们时而鼓掌,时而大笑,气氛十分热烈。当这位演员谢幕时,许多观众情不自禁地起立,长时间鼓掌。

安庆黄梅戏剧团经理陈说,黄梅戏的影响力不仅日益扩大,观众也在逐步扩大。尤其是借助科技手段和新媒体手段,黄梅戏的传播更加深刻,发展趋势更加迅猛。

陈说,每天晚上在安徽安庆市的大街小巷,可以说是“黄梅遍地,没有人不唱黄梅戏”。据不完全统计,安庆民间黄梅戏剧团有200多个,福建发展起来的安庆黄梅戏剧团有40多个。黄梅戏深厚的群众基础,在很多地方剧种日渐式微的情况下,显得与众不同,发人深省。

针对中国传统戏剧的生存现状,一些专家和艺术家认为,中国传统戏剧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但这种支持不是简单的“输血”,而是“造血”。

中国国史学会理事、重庆社科院文史研究所所长张凤岐表示,戏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个性和民族审美习惯的体现,是民族精神的载体,政府应该保护。但这种保护不是为它建造一个特殊的“温室”,而是为它创造一个更好的文化环境和市场环境,促进它的健康持续发展。

上海越剧院导演李莉表示,剧院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在主题和内容上不断创新,通过市场化运作来尝试生存,剧院本身无力承担的人才培养,政府可以提供资金支持。这不仅为剧场解决了后续人才问题,也促使他们不断创新。

中国新闻网-传统戏剧《放下身段》的现代演绎吸引年轻人

中国新闻网-中国传统戏剧为什么是“冰与火的两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