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并购ibm的背景、过程、意义及影响

背景

IBM: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IBM进行了战略转型,为集团客户提供IT服务成为IBM新的利润增长点。鉴于戴尔和惠普在商用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上的积极定价策略,IBM个人电脑的销售受到了严重影响。2002年,IBM将硬盘业务出售给日立,将PC制造业务出售给Sanmina-SCI,个人电脑逐渐退出IBM的生产领域。前IBM的个人电脑业务占其总销售额的10%,但利润很低,对公司每股收益的贡献不到1%。放弃低利润的硬件业务,走出不盈利的PC市场,将更多精力投入到盈利的服务器、软件和服务业务。

联想:

国外市场进展缓慢,国内市场竞争激烈,是联想和很多中国企业面临的困境。联想缺乏创新。该公司之前的主要战略是追随行业标准的制定者——芯片巨头英特尔和软件霸主微软。不久前,联想开始在收入较低的中国农村地区销售搭载AMD处理器的低价电脑。在成本结构上,联想与戴尔等国际巨头也有一定差距。联想最近一个季度的库存周期是22.7天,而戴尔在中国的库存周期只有4天。由于PC零部件的快速降价,缩短库存周期对PC厂商来说非常重要。此外,联想的领导人还缺乏一些国际经验。目前,联想只有3%的收入来自中国以外,主要是东南亚地区。因此,联想收购IBM的PC部门,将大大提升其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以及在欧美市场的物流支持和供应链。

流程:

收购协议于2004年2月8日公布,2005年10月27日获得联想股东批准,联想于2005年5月01日下午3点正式宣布完成对IBM全球PC业务的收购。

意义和影响:

中国:

实现了中国品牌战略的重大突破,是中国在实现后现代主义过程中走向世界的新选择。其特点是在技术力量不足的国情下,将市场力量转化为资本力量,再将生产力与资本力量融合,以企业力量的方式走向世界。

联想:

IBM的计算机R&D实力、先进的管理和文化是联想最缺乏的东西。收购IBM对于联想进入国际PC高价值品牌产品领域非常重要。合并后,新的联想将以6543.8+03亿美元的年销售额成为全球第三大PC厂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