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出版集团的标准化转型
2004年底,辽宁出版集团进一步规范转型,事业单位身份被彻底抛弃,成为一家名副其实的现代企业。集团一次性剥离分流不适应人员近1,000人,数量之多在国内出版界前所未有。思想政治工作到位,社会保障到位,政策到位,感情到位,形势相对稳定。改制后,集团实行全职用工制度,变过去的“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出于职业发展的需要,集团还在全日制院校公开招聘了200多名急需的硕士、博士等专业人才。集团提出“出版资源要向高产出单位流动”的口号,图书结构从数量规模向质量效益转变。同时,辽宁出版集团还率先打破期刊社和出版社“只生不死”的局面,主动向两家经营多年亏损严重的期刊亮出“红牌”。
按照中央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精神,辽宁出版集团正在规范经营性资产上市。为确保文化安全,集团做了相当周密的制度安排,确定了国有资本绝对控股、保持法人治理结构统一、编辑业务与出版社经营业务分离、出版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制等原则。考察结束后,中央领导同志评价说,辽宁出版集团建立了一系列具有出版业特点的现代企业运行机制,有成效,水平高,非常规范。
重组是产业发展的需要,深化改革给辽宁出版集团带来了巨大的变化。遵循以下原则:不求先大,但求先强,以知名品牌展现现代出版业的全新形象:建成了中国第一座将数字化和网络技术应用于现代出版业的智能大厦,这里的专用光缆设备与三颗卫星直接相连。从编辑稿件到摆上书店柜台,最短只需7天;全国首个现代化出版物发行中心已投入使用,面积4.5万平方米,品种60万个。中国第一个涉足电子书的出版集团在这里诞生,并推出了中国第一代标准中文电子书——《掌上书房》;中国第一家由新闻出版总署和商务部正式批准的中外合资图书发行公司——辽宁贝塔斯曼图书发行有限公司在此成立,旨在让中国的出版物更方便地借助世界传媒巨头的“船”进入国际市场。全集团转型以来,每年出版新书近2000种,其中荣获“五个一工程”奖的《中国读者》发行量达10万册,创下近年来中国图书发行量的最高纪录。该小组策划出版的冯其庸《红楼梦》受到了中央领导的赞扬。在北京一年一度的图书订货会上,团版的图书订货量连年名列全国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