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如何降本增效?

转载以下信息,供参考。

企业如何降低成本?

1.通过现代管理降低成本

为了降低成本,我们必须掌握管理原则。各企业要把成本目标管理与经济责任制结合起来,加强成本核算,加强产、供、销、财管理,把生产成本中的原材料、辅助材料、燃料、动力、工资、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等每一项细化到单位产品成本,做到成本核算到车间、班组、到人。变原来的静态控制为动态控制,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成本控制格局,使降低成本落实到每个员工的具体行动中。在此基础上,一是加强供应管理,控制材料成本。企业要制定原材料采购目录,控制价格,实行比价采购法,货比三家,优中选优,做到同样的材料低价买,同等价格就近买,同等价格使用,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二是加强物资管理,降低物化劳动消耗。材料储备和消耗的水平直接影响产品成本的升降。因此,所有企业从材料消耗定额的制定到材料的发放都要实行严格的控制。对于原材料等易耗品,要实行定额分类管理,重点关注订单批次和库存储备。要按照适用性、及时性、完整性和经济性的原则下达使用计划,并与财务收支计划和订货合同相结合,纳入经济责任制考核。对影响成本的各种消耗进行系统的控制和目标管理,防止各种不必要的浪费,以达到合理储存和使用材料,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保证生产的合理需要,减少资金占用;三是加强营销管理,降低销售成本。要把增强销售人员的法律意识与加强销售管理结合起来。在每一笔销售业务发生之前,都要对客户的经营状况和承受能力进行认真的调查和审批,不能急于发货,更不能搞“感情交易”和“君子协定”,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业务人员的工资、奖金、差旅费、补贴、业务费、手续费、短途交通费、中转联程费等费用要省下来。第四,要加强资金管理,控制支出,节约成本。企业要建立健全财务监管制度,设立厂内银行,通过开展模拟市场核算降低成本、控制费用,提高经济效益,避免因资金无计划使用、支出不规范、多头背书和资金流失现象严重而无成本使用资金的做法,严格加强资金管控,让全体员工感受到市场竞争的压力,从几个账户向个人财务管理转变,特别是要加强行政费用和部分业务费用的核算,包括管理。这方面要根据所承担工作的不同性质,计算出每个负责人的成本基数进行控制考核,每支铅笔、每张稿纸都要从合同金额中支付。

2.通过技术改造降低成本

近年来,原材料和能源价格的上涨对成本的上升有很大的影响。在这些不利因素存在的情况下,如何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企业必须树立技术改造是降低成本的重要途径的观念。通过技术改造,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开辟降低生产成本的途径。一是抓好技术改造,积极采用节能降耗的新技术、新工艺,从根本上降低原材料消耗,在实现产品质量目标的同时,确保成本控制目标的实现;第二,在实施技术改造项目时,要注意降低项目建设成本,以较少的投资获得较多的回报。一方面要采取短、平、快的技术改造方式;另一方面,采取非常规的基建和技改管理,为项目选择合适的时机,准确立项,快速实施。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要千方百计加快技术改造工程的进度,降低工程建设成本,争取早日收回投资。

3.通过深化改革降低成本

深化企业改革,不断激发职工劳动积极性,提高职工素质,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精干高效的运行机制,也是降低成本的重要环节。所有企业都要把深化改革作为降本增效的重要任务。首先要改革人事制度,打破干部职工界限,体现“愿、能、善”的原则,实行招聘与聘任制相结合的人事制度,优化劳动组合,竞争上岗,优胜劣汰,从而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企业干部职工的责任感和危机感,调动全体。其次,在科学测算保证最佳成本目标所必需的劳动量的基础上,相应地改善劳动组织,核定劳动定员,改革内部分配制度,减少非生产性人员过多、窝工、劳动力不足所造成的消耗。各企业可根据各部门、各车间的工作性质、工艺复杂程度、劳动强度、工作环境等因素,分别采取相应的分配形式,向苦、脏、累、险、高技能岗位倾斜,从而激发员工的劳动积极性,增加有效工作时间,降低单位产品的劳动消耗和工资成本,根据生产经营主体的需要精简合并职能部门,本着精干高效的原则配置管理人员。

4.以卓越的品质降低成本

产品质量和产品成本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谁的产品质量高,谁就有竞争力,产品就有市场,不会占用太多资金;产品质量高,无次品或次品少,可直接降低生产成本;如果产品质量高,可以按照优质优价的原则,以较高的价格销售,相对降低成本在销售收入中的比重;优质的产品可以赢得更多的用户,直接提升销量,降低销售成本;产品的高质量实际上节约了能源和原材料;高质量的产品可以节省人力和管理成本,无疑会降低成本。因此,企业应高度重视提高产品质量,千方百计严格控制产品质量。

一是要加强质量管理的领导。企业厂长(经理)要亲自抓质量,形成质量管理网络,每天反馈质量信息,进行质量分析,控制质量成本;二是制定严格的工艺标准,在供应、生产、销售等影响产品质量的各个环节实施系统的质量管理,使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原材料不采购进厂,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半成品不流入下道工序,不合格产品不出厂;三是要充实质量管理力量,完善质量管理制度,建立专职检验队伍,制定自检、互检、专检相结合的质量检验制度和标准,严把产品质量关,同时把质量管理纳入经济责任制考核,实行优质优价、劣质废品罚款工资的分配原则,严惩各种原因影响产品质量的人或事,增强企业质量意识,提高产品质量;四是开展群众性质量管理小组活动,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质量调研。对于影响产品质量、一时难以发现的质量问题,要作为QC小组的重点研究课题落实到车间、班组,开展群众性QC小组研究活动,使群众性QC小组活动在有组织领导、有主动课题、有计划安排、有检查实施的受控状态下进行,从而提高产品质量。

5.通过优化结构降低成本

首先是优化产品结构。企业的产品是否受到市场的欢迎,能否在市场上占有一定的份额,是降低成本的基本前提。如果企业的产品卖不出去,导致积压,就没有办法降低成本。只有产品多样,产品结构合理,才能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才有稳定的市场,减少库存和产品资金占用,加快资金周转。只有合理的产品结构,才能加速产品扩散,实施多元化经营,加速市场渗透,提高市场占有率,从而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因此,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必须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认真分析和评估形势,及时改变生产经营策略,对市场形势不好、产成品大量积压的产品进行限产和转产,并采取先进技术、提高生产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加强生产指挥和调度等措施增加产量,以降低产品成本中包含的折旧和利息等固定成本。同时,要不断创新优化产品结构,采取“你有无,你有多,你更精,你更精”的策略,增加花色品种,开发新产品,跟踪世界发展趋势,结合不同地区、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形成不同的产品结构,逐步扩大产品市场。

二是优化资本结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下,企业应不断发展,以增强参与市场竞争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但发展要靠大投入,而在目前整个市场低迷的情况下,大投入必然会给企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企业应通过兼并、租赁等形式,加大资产的流动和重组,优化资本结构,实现资本的扩张,从而扩大生产规模,降低成本,提高市场份额和竞争力,达到降本增产、增加销售、增加利润的良好效果。要靠大投入,在目前整个市场低迷的情况下,大投入必然会给企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企业应通过兼并、租赁等形式,加大资产的流动和重组,优化资本结构,实现资本的扩张,从而扩大生产规模,降低成本,提高市场份额和竞争力,达到降本增产、增加销售、增加利润的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