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康张黎刚的传奇创业故事

“看不到灯塔也没关系。只要心中有光,就能走过黑暗。”多年前,爱康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黎刚就说过这样的话。

时至今日,他似乎还在寻找梦想的灯塔,还在快速而敏锐地行走在黑暗中。他心里当然有光——那是中国的健康管理行业!"继互联网之后,下一个金矿将是健康产业."他说。

1998年毅然回国与张朝阳并肩作战。他是一个重要的官员,也是搜狐的英雄。然而,在事业的快速上升期,他悄然离开了。第二年,我和几个合伙人创立了eLong.com,把eLong.com拉到了在线旅游服务行业第二的位置,并在eLong.com登上纳斯达克的半年前再次选择离开。他的解释是希望成为一家伟大的公司,能够更好的体现自己的价值观和愿望。他不愿意做配角。

张黎刚的新兴奋点在家庭健康管理领域。成立于2004年,通过几次并购实现,今天的艾康郭斌公司承载了张黎刚所有的梦想和雄心。“希望它能成为一家改变人们对健康认识,深刻影响人们生活的公司。”他平淡而平静的语言透露出太多的期待。

爱康的旅程

“美国最大的产业是医疗保健,占GDP的15%以上,欧洲平均8%,中国现在不到6%。健康管理在中国刚刚起步。”张黎刚说。盯上这个市场后,他并没有用传统的方式切入,而是试图用IT的方式来改变这个行业。首先,他建立了艾康。作为连接客户和医疗实体资源的中介平台,艾康。com提供健康档案管理、体检、健康评估与预防、健康专家咨询、就医绿色通道、专家预约等服务。

2007年,艾康。com和上海郭斌合并成今天的爱康。除了线上平台,在全国一二线城市拥有20多家体检和医疗机构,在全国100多个城市拥有数百家医疗合作机构。今年将服务200万客户,业务目标5亿元。

如此庞大的客户需求和众多的第三方合作伙伴,对爱康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压力。张黎刚说,数据和服务的过程对这个行业来说是一个挑战。公司总部一半以上的员工从事IT,在同行业中是最高的。张黎刚正在将IT思维嫁接到传统医疗行业,规范医疗信息管理和服务流程(博客)——爱康的创建和成长始终渗透着他曾经在互联网创业中凝聚的智慧。

张黎刚认为,基于IT模式的健康管理是对传统医疗模式的突破。过去医疗服务主要由公立医院提供,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各大城市三甲医院,但每家医院几乎都是单点。优秀医生的生产力没有得到释放。其次,越来越多的企业客户是跨区域、集团化的。他们希望一个公司能全面管理企业内所有员工的健康,国有医院没有连锁经营无法满足需求。爱康的信息化标准化、连锁化运营,为阿里巴巴、ge等大型企业的集团体检提供了优秀的服务,线上平台释放优秀医生的生产力。

从“轻”到“重”

当然,爱康的发展也经历了艰难的抉择。在公司成立之初,张黎刚一直试图走轻资产的道路,希望成为一家纯线上公司,以整合医疗行业资源、连接客户为核心竞争力的平台服务商。如今,爱康的资产越来越重。接下来会在二三线城市设立更多的线下机构。

张黎刚说,从“轻”到“重”的转变是由中国医疗资源的稀缺性决定的。无论是医疗机构的资源,还是医生的资源,在今天依然稀缺。如果不控制上游,只拥有客户,资源商不需要你,不控制行业,企业永远成长不起来!

与上海大使合并是企业大力推线下的标志,这与张黎刚最初的想法背道而驰,但他仍然坚定地表示:“我们的立场没有改变,我们仍然是平台厂商。国内形势逼着我们往上游控制资源,线上资源整合将是未来方向。”

孰轻孰重,张黎刚一定吃了不少苦头,这和他在鳄龙遇到的方向选择惊人的相似。这一次,他带领游行队伍走向了线下。爱康也在快速成长!

资本的双刃剑

爱康的快速扩张离不开资本的强大。从最早的上海创投到美中商业合作,再到后来的美林和清科,爱康前三轮融资总额已经超过4000万美元。张黎刚说,创业离不开资本的帮助,但也容易被资本操纵。一个公司成功的关键点是找到匹配的投资人。找有远见的投资者,而不是短期套利者。

也许当我在eLong.com时,我经历了合伙人之间的巨大分歧,这导致了张黎刚的最终离开。在资本运作方面,他讲了更多的经验教训和融资箴言。

张黎刚说,对于创业公司,不提倡让资本过早进来。初创公司有很多不确定性,方向和团队还不清楚。这时候可以向国内老一辈的创业者学习,就是借钱创业。换句话说,拿少量种子钱,给小比例,不要很早就放弃公司的股份。

关于公司的控制权,他说:一种是创始人通过股份的安排实现对公司的绝对控制;第二种是,云,他在公司的股份不到10%,股权上没有担保。维护自己的话语权只能靠表现。当创始人不再绝对控股时,大多数创始人都是通过业绩为股东创造价值来决定自己的话语权。股权的选择是一把典型的双刃剑,考验着创业者和资本家的沟通和掌控局面的能力。

今天,由张黎刚控制的爱康公司正以每年50%的速度增长。虽然有无数的问题考验着这位连环创业者的勇气和智慧,比如线下扩张、重资本、过度依赖体检业务等。,他平静的眼神总是充满坚定。

他说:“企业家和创业者是两类不同的人,大部分只是其中之一。如果这个企业家想继续领导公司未来的发展,就必须成功转型为企业家。这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但一定要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