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巨头全一落幕:1.2万员工,这次两次易手,成了炮灰。
就在各大快递巨头都在想尽办法抢占市场先机的时候,很多在夹缝中挣扎求存的二三线快递公司,因为抵挡不住欠薪和停工的寒冬,突然退出了历史舞台,快速繁荣,全高峰。
不久前,被称为中国大陆老牌快递公司的全一快递也停止了运营。即便如此,在集佳快递成为过去之后,看客们对于这家内地老牌快递公司倒闭的态度,其实更多的是迷茫而不是震惊。
旁观者的疑惑:年纪最大的人知道的最少。谁是全一?
集佳快递成立于2000年,是中国大陆最早的快递公司。集佳快递作为中国大陆快递行业的第一批“吃螃蟹者”,拥有全国最全面的客户资源和配送渠道。
原本可以一举成为中国大陆一线快递企业,却一路坎坷艰辛。它始终徘徊在二三线,为了解决自身的困境而委身于DHL、友和道通。最终没能抓住机遇发展自己,成为快递行业的炮灰。
不久前,全一发出了一封致客户的信,信中提到集佳快递即将停止服务,并提醒客户做好将邮件转移到其他快递公司的准备。在快递飞速发展的今天,快递公司倒闭绝对是一个爆炸性新闻。但直到集佳快递公司停运的消息传来,人们还是表示没听说过这个快递品牌。
甚至有人开玩笑说,“全一是全峰快递的兄弟公司吗?”也有很多人感叹,第一次听说Unitop Express是在它的公司倒闭的时候。与此同时,成立于全一快递多年后的顺丰快递,顾名思义成为了快递行业的先行者。
不得不说,全一这些年辛辛苦苦得来的成果,都因为公司倒闭而输给了别人,颇有“身先士卒”、“给别人做嫁衣”的苍凉感。
回顾:在衰落之前,Unitop Express曾是行业老大。
从成立到历史回顾,集佳快递在我们身边默默存在了19年。在这19年,集佳快递从17家小型民营快递公司合并而成的综合快递公司,逐渐发展成为鼎盛时期拥有12000名员工的大中型快递公司。
公司成立之初,电子商务的尝试还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快递市场竞争并不激烈,这为集佳快递的发展壮大提供了绝佳的机遇。毕竟,在17位大佬的全力支持下,全一在短时间内密集编织了一张覆盖全国的营业网,并在这张营业网中设立了100多个营业网点。
也许这在现在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事了,但在十几年前的快递行业绝对是件大事。
经过几年的发展和积累,集佳快递的业务范围不断扩大。除了成立之初的国内车辆长途运输,国内快递业务的发展还涵盖了次日达快递、国际干线快递、零担快递等。
为了拓展国际航空快递业务,集佳快递公司购买了10架运输机投入航空快递的派送运营,在国内外多个一线城市建立了快递分拨中心和转运中心,逐步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快递综合服务网络,从而集佳快递真正做到了一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并迅速成为国内快递行业的佼佼者。
不足为奇:无论行业对手多么强大,他们都无法与漏洞百出的全一竞争。
不进则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时代洪流教给我们的生存法则。你怎么能从一开始就预测到你的行业领袖将会死去呢?在全一快递时代,电商的红利还没有被挖掘出来,全一快递的用户大部分是群体而不是个人。
由此看来,Unitop Express不被大多数人所知也就不足为奇了。但说到Unitop Express为什么会因为后劲不足而没落,从其运营模式分析可以看出,没落的实体都有自己漏洞百出、犯错误的经历。
17股东17红心
如前所述,集佳快递公司是由17家小型民营快递公司整合而成。某公司有17个老板,都是公司的股东。每个人都可以行使决策权。一个大蛋糕被分成17份,但是尾巴太大了,掉不下来。责权利的分散,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公司上层判断和决策的准确性。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甚至在开始的时候,大家都是有目标的努力成立一个大公司,但是苦尽甘来之后,却是不能同甘共苦的尴尬局面。每个人都想分一杯羹,每个人都想成为最大的受益者。所以毫无疑问,在用自己的血和肉来充实自己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之后,全一快递公司本身成为了这场权利游戏中最无辜的受害者。
这17的股东都是精英。谁没当过老板,拿过主意?但仅此而已。我本以为UniExpress可以在17风云人物的带领下蓬勃发展,却在未能完成之后,成为衰落的开始。每个人对公司的经营管理都有自己的看法,谁也说服不了谁,所以不同意就不干了。
久而久之,大家都只想给自己多赚点钱。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公司的高层都在想着如何快速收回自己的分红份额,而自己又不能组建核心团队来谋求公司的未来,那么离分崩离析就不远了。
果然,公司成立不到六年,17的股东中有几个坐不住了。2004年,公司开始整合股东,由原来的65,438+07人,增加到9人。然而,整合股东并不能解决全一的根本问题。不到两年的时间,两个股东成立了自己的快递公司,并将快递的全部资产转移到自己新成立的公司名下。
所谓“墙倒了,人推了”,其他股东也想撇清自己,开始抛售所持Unitop Express的股份,于是庞大的全一岌岌可危。
缺乏发展规划和错失机会
集佳快递的高管们纠结于如何为自己抢到更大的红利,而不考虑公司的未来规划。公司成立以来最大的决策失误就是错过了抓住电商红利的机会。2003年,马云的淘宝迅速崛起,电商红利潜力不可估量。
当时有远见的三通一达抓住机会,牢牢抱住电商的大腿,转向快递,并成功与淘宝合作,达到日进斗金的巅峰,成功扎根电商快件,实现跨越式增长。此时的全一深陷股东利益之争,整体业务仍停留在整车快递运输,和普通运输队一样。他不能怪对手太强,只能怪自己太粗心。
错过了电商的红利高铁,全通快递每况愈下。在委身于友和道通之后,我又一次犯了一个决策错误。在不清楚企业基本情况的情况下,很容易得出结论,主打高端航空快递,势必与顺丰形成竞争。所谓的市场份额,只是谁更有钱而已。
显然,为了登顶,顺丰已经使出浑身解数,仿佛不打败对手绝不罢休。相比较而言,全一就没那么乐观了,看着篱笆下的人。他缺乏自信和力量,却坚持打脸和胖,没有比这更好。他直接冲回家,差点倒闭。
直营快递的定位让全一吃了大亏。的确,快递直达可以有效控制服务质量,但也是建立在雄厚的资金实力基础上的。友和道通的盲目决定再次将全一置于不利地位。
希望金主力挽狂澜。
全一快递在经历了股东濒临破产的噩梦后,开始了一波盲目自救。首先,它把自己卖给了DHL快递。作为接盘者,DHL在接手的烂摊子后不久就放弃了挣扎,随后将自己托付给金和道通。全一快车强烈的求生欲望迫使它放下姿态,迅速攀附权贵。
但是,在主人身边,并不容易。得到主人关心的前提在于你能给主人带来多少价值和收益。但集佳快递显然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一味的执着于主人让主人不知所措,两次易主,未能自救,集佳快递只好消失在时间的洪流中。
集佳快递的案例发人深省。一手好牌被砸了。本来可以找准定位,抓住机会一飞冲天,但是最后因为种种不得已,不得不说这样一次失败的尝试真的是得不偿失。
一个企业无论大小,都需要先明确自己的定位,而识时务的人就是接君。要么它早早找到一个稳定可靠的靠山,以最佳状态被收购,以谋求更长远的发展,要么它发挥自身优势,提供精细服务,形成一个稳定的可以自己掌控的生态圈,而不是一个头重脚轻,到头来两头不讨好,最后只能被市场淘汰的芦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