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被降薪的员工总认为公司在过河拆桥?

——归因谬误:把问题和原因归咎于他人。

雨后,一只蜘蛛挣扎着爬到墙上的破网上。因为墙是湿的,每当爬到一定高度,就会从高墙上掉下来。它一次又一次地爬上爬下...

就在那时,三个人路过这里。

第一个人看到了,他说:“这只蜘蛛真笨。它可以从旁边干燥的地方爬上来。我不能像它那样愚蠢。”于是,他开始变聪明了。

第二个人看到了,他立刻被蜘蛛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感动,并受到鼓舞,对自己说:“我要像蜘蛛一样顽强。”于是,他变得顽强。

第三个人看到了。他叹了口气,自言自语道:“我这辈子不也是这样的蜘蛛吗?忙得一无所获有什么意思?”所以,他变得越来越抑郁。

这只蜘蛛为什么一直往上爬?为什么三个人对蜘蛛的态度差距这么大?

人一定对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有很多疑问,比如为什么我没有大学同学那么成功。为什么至今没有遇到心仪的对象?为什么一个同事似乎比我更能取悦他的上级?当人们有疑问时,他们总是试图分析某些行为、事件或后果的可能原因。

如果我们对人一生中说的最多的话做一个总结,那么“为什么”一定是最频繁的。原因是人类天生就有追求事物发展精准的需求,这是我们人性中很自然的一部分,谁也摆脱不了。

在心理学中,对于“为什么”的问题有一个专业术语,叫做“归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找出问题的原因”。奥地利社会心理学家f .海德在1958出版的《人际关系心理学》中首次提出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指出,如果某个因素出现,就会看到某个行为,如果没有出现,就看不到,那么人们就会把该因素归因于行为的原因。举个例子,如果你和朋友一起旅行,一匹马来到你面前,你的朋友指着马大声尖叫,你就要确定这个朋友是不是精神病,或者危险正在逼近。

当人们试图解释一个人的行为时,要从差异性、一致性和一致性三个方面来评价协变。

差异:行为是否在特定情境下特定——你的朋友是否对所有的马都大喊大叫?

一致性:指的是该行为是否针对这种情况反复出现——这匹马过去有没有让你的朋友大喊大叫?

一致性:是指其他人在同样的情况下是否有同样的行为——大家都指着马喊吗?

归因一般分为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内部归因是指个体内部存在的原因,如个性、品质、动机、态度、情绪、心境、努力程度等个人特征;外部归因是指某一行为或事件发生的外部条件,包括背景、机遇、他人影响、工作任务难度等。

试想一下,在一个堵车的早晨,当你发现一辆车是罪魁祸首时,你通常会有什么样的反应?恐怕大部分人都抑制不住自己的愤怒,倾向于认为车的司机有问题。因为他的不当行为,每个人都可能忍受上班迟到,被扣奖金的可能。这个人会在一瞬间被我们定义为一个自私,冷漠,不体贴的家伙。

心理学家发现,当我们把别人的问题归因时,外界因素很容易被忽略。比如前面提到的汽车司机,很有可能是遇到了主观上无法克服的情况,不得不造成堵车。

有趣的是,同样的事情发生在我们身上,情况可能正好相反。大部分降薪的人都会认为公司在“过河拆桥”,很少会马上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这是因为当人的自尊心受到威胁时,我们会本能地采取利己的方式,即把降薪的原因归结于外部因素(如经济衰退),因为承认自己的能力不如其他同事是对自己自尊心的打击。但是,当我们得到加薪的回报时,我们会本能地把加薪的原因归结为自己的能力比别人强。

当我们看到有人比我们更成功时,我们会把他们的成就归因于运气好,不自觉地进行外部归因。

仅仅依据外在因素或内在因素来判断问题和事物的性质是片面的,有偏见的。只有结合内外因素进行分析考虑,才能看清问题的本质,对事物做出正确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