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城乡一体化的实际执行情况和措施有哪些?

2003年6月5438+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开发开放”的要求改革和发展各项事业。10年10月22日,地处西部的成都召开推进城乡一体化现场会。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为主题,一场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的大变革开始了——站在科学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的成都,开始了下一个五年。

经过五年的实践,成都正在形成一个城乡互动繁荣的局面。五年来,成都GDP增长91%,地方财政收入增长705%,农业增加值增长37%,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7%,城镇化率增长10%。自2003年以来,成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一直在缩小。从2003年到2007年,成都城乡居民收入比始终保持在2.5-2.6的范围内。今年上半年,尽管遭受地震重创,全市生产总值和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仍保持11%以上的增长。

以城乡规划一体化为导向,确立成都整体发展格局,用规划图纸介绍情况,是记者在成都基层采访时最常见的场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规划意识正在基层干部头脑中生根发芽,“按规划办事”正在成为一种新的行政习惯。

2003年,成都在推进城乡一体化之初,就明确提出“规划为龙头、为基础”,并将其作为“科学发展、依法行政的基础”。当年,成都开始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经建设部同意,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同时启动。成都的产业布局规划也开始从零开始编制,各区(市)县的规划陆续修订,交通、教育、医疗、物流、文化等一系列指导城乡发展的重要专项规划相继完成。根据修改后的城市总体规划,成都分为三圈:5城区和高新区为中心城市;新都、青白江、龙泉驿、华阳、双流、温江、郫县等7个城市划为郊区,与中心城区同构为主城区。远郊包括都江堰、邛崃、彭州、崇州、金堂、大邑、浦江、新津。

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布局规划等规划有机衔接,高度一致。城乡一体化的目标已被纳入成都市城乡空间规划管理的公共政策。城乡规划体系彻底重构,城市的城镇体系规划进一步完善,整个城市的规划和新农村建设从无到有,而且是对比一致的。成都的城乡规划,从市到区(市)县,到乡镇,到村、社区和农民集中居住区,实现了城乡规划全覆盖。

成都市规划局局长张乔说,我们现在的工作量是过去的几倍,我们的成绩受到的尊重是无与伦比的。

2008年6月65438+10月1实施的《城乡规划法》,把城乡建设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工程。现在回想起来,成都将“城市规划”改为“城乡规划”的举措,并不是心血来潮,而是顺应城乡发展规律的及时之举。

2007年7月,成都首次提出“全域成都”的概念,将1.21.000平方公里的区域作为统筹发展的现代化都市圈,并以此为基础初步规划了“一区两带六廊”的“全域成都发展格局”。

以“三个集中”为核心,共同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三集中”是指产业向集中发展地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是成都城乡一体化的核心。

邛崃市羊安镇位于成都远郊。前几年,其经济实力在邛崃24个镇中仅排在中游。在成都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羊安镇先后实施了大庆高宇磷酸一铵项目、中冶美利莱山纸业项目、四川品牌家具产业园项目等一批重点项目,集中53家企业在羊安工业集中区发展。2007年,全镇工业增加值达到315万元,比2004年增加195万元,增长16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25亿元,比2004年增加15万元,增长218%。

依托工业的集中集约发展,带动了城镇和二三产业的发展,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有效解决城乡居民就业、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创造了条件。三年来,羊安镇投入5.5亿元,全面推进羊安新城、2个二级镇、4个新型农村社区、5个弱势群体集中救助中心建设。目前,羊安新城居住着2500多户近万人,其中165,438+065,438+06户3900人。

同时,农民向城镇集中,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为农村腾出土地进行规模化经营,发展现代农业创造了条件。在羊安镇唐颖村,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成立了唐颖农业有限公司,由农民以承包土地经营权入股,村集体以新增耕地入股,国有独资农业开发公司以风险投资654.38+0万元,集中耕地由公司统一规模种植,股东自愿转为公司员工。

目前,唐颖农资公司已经精耕了全村80%的耕地,经营土地规模从1.060亩增加到2070亩,入股农户增加到总户数的77%。土地产出效益从平均每亩500元提高到1 . 6万元。今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有望超过7000元,比公司成立前增加一倍。

土地规模经营带来了农民生产和收入模式的变化。村民闫树清算了一笔账。作为公司的股东,一亩地一年有400斤大米的保底收入,他在公司上班每个月有550元的工资。年底了,每亩还有分红。他说,“现在我有三份收入,一年能挣65438+10万多,是三年前的两倍多。”

羊安镇是成都实施“三个集中”的缩影。五年来,成都大力实施产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化经营集中,促进了城乡资源空间整合和产业发展。一是加快了工业的集中化发展。通过产业布局规划调整和产业政策引导,将原116规模较小、布局分散的工业开发区优化调整为21工业集中开发区。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49家,工业增加值集中度达到63.5%。二是引导农民向城镇转移。五年来,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和新型农村社区22491万平方米,改善了37.8万农民的居住条件。城市化率从2002年的55.7%提高到2007年的63%,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三是推进土地规模经营。五年流转耕地235.6万亩,其中耕地654.38+0.70.8万亩,全市2000亩以上粮食集中经营面积达到2.6万亩。建成标准化特色农产品基地152个,建立新型农村专业组织11个,培育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15家,联动带动农户135.2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