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服装的发展

20世纪20年代末到40年代,是海派服装的辉煌时期。作为当时远东最大的城市,海派服装主要以欧美时尚为导向。这期间,巴黎的时髦服装,三四个月后才会进口到上海。再加上上海人娴熟的改进,上海的时髦服装形成了与巴黎同步、风格独特的海派服装时尚。作为全国服装中心,全国各地都以上海的流行趋势为范本,一衣一扣,一鞋一袜,四方效仿。

至于男人平时穿的衣服,少数达官贵人、贵族、知识分子穿西装、中山装、学生装,像鲁迅、郁达夫这样的人更喜欢汉服。普通人更多的是长袍外套,或者加马甲。北伐后,很多男人改穿中山装,夏天白色,给人清爽干净的感觉,其他三季以黑色为主。

女性时装倾向于刻意展现女性的玲珑曲线和美妙身材。当时的时尚女装主要有三种:旗袍、洋装、洋装。二十年代中后期,越来越多的时尚女性使用西式服装,西式礼服成为一些时尚女性的夏季时尚。西式晨衣和舞衣也很常见。外套和裙子下的传统连衣裙正在减少。与此同时,旗袍开始流行,轮廓扁平,装饰风格华丽精细。20世纪30年代,上海是女装最流行的地方。

这是一个辉煌和繁荣的时期。旗袍作为主要的流行女装,已经取代上衣和裙子成为最常用的时尚。其款式变化多,领、袖、驳头随着摆线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外观风格。他们非常重视细节的描写,在质感和做工上都很精致。西式服装的使用者大多是欧洲时尚女性,但这种形式并不是时尚的主流。淞沪抗战后,女性时尚趋于简约。上世纪40年代,正值抗日战争时期,大部分市民的衣着变得朴素,甚至富裕阶层也因为战争的氛围而无意奢侈化妆。抗战胜利后,女性时尚再度繁荣。西式服装,尤其是美式时装,在时尚女性中有一定的市场,完全采用西式结构的改良旗袍穿着者与日俱增。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上海就有穿男式西装裤的时髦女性,40年代末也有穿男式夹克的时髦女性。西式大衣和裘皮大衣一直很受欢迎。

这一时期,从欧美进口的纺织品,如英国的法兰绒、人字呢、女式花呢、格子呢绒面料、美国的“花旗布”(平纹布)等,非常受欢迎,对国产面料起到了示范和指导作用。纺织印染机械的广泛使用、新型化学染料的引入以及西方艺术流派对图案的影响,使国内纺织品呈现出新的面貌:仿古缎、织锦等新的丝绸品种常被用于流行的女装中;缎、丝、绉、丝绒应用广泛;印花布的光谱更广,在时尚中被广泛使用;单色面料占比越来越大。例如,阴丹士林布(一种用化学染料染色的蓝色棉布)曾被广泛用于旗袍。国产呢子面料也是时尚女装的常见面料,外观和欧洲进口的呢子面料几乎一样。针织品开始进入时尚行列;抗战初期,用国产白色或羊毛蓝色棉布(又称“爱国布”)制成的旗袍,一度风靡上海的时尚女性。格子布料在20世纪30年代特别流行。染织图案趋于简化,除传统内容外,还有“地考艺术”等西方艺术风格的图案;色彩流行,经常翻新,配色优雅和谐。现代上海女装最大的特点就是普遍穿旗袍。旗袍最初是满族妇女穿的长袍。它的特点是宽、直、足长。所用材料以丝绸为主,袍上绣有花纹,三百年来未变。20世纪20年代初,上海很少有女性穿旗袍。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旗袍在上海妇女中流行开来,并逐渐传播到其他地方。但是旗袍的样式并没有脱胎于晚清的旗服。到了20世纪20年代末,受欧美服装的影响,旗袍的样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比如缩短长度,收紧腰部。上海旗袍的变化反映了海派时装的演变。

20世纪30年代,旗袍的款式在传统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了西服的特点,使之成为中西合璧的服装,并不断创新变化。这种变化是由上海的服装业主导的。旗袍的变化主要集中在领子、袖子和长度上。首先,高领流行,领子越高越时尚。即使是盛夏,薄如蝉翼的旗袍,也必须配上一个高到耳朵的硬领。反过来,低领流行。领子越低,越现代。太低的时候,干脆穿无领旗袍。袖子的变化也是如此,有时候长袖比较流行,比手腕还长;有时短袖很受欢迎,短至裸露的肘部,甚至无袖。至于旗袍的长度,有很多变化。曾经流行长款,你走在衣服边上扫地。后来改成了短款,短到膝盖,连大腿都露出来了。旗袍的造型结构越来越受西方服装的影响,越来越注重装饰性。

本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中国现代女装最辉煌的时期,三十年代可以说是这一时期的辉煌巅峰。也就是说,此时的旗袍已经在女装舞台上确立了不可替代的地位,成为了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旗袍,被称为中国服装,海派旗袍与西方风格,迅速从上海流行到全国各地。

20世纪30年代,上海上流社会的贵族小姐们赶时髦,过着奢侈的生活,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他们提倡西方化的生活:游泳、骑马、跳舞和打高尔夫球,这些都要求衣服更加漂亮和合身。此外,30年代欧美流行收腰,彰显女性之美,势必使旗袍更加修长紧身,高叉,从而符合30年代精致、精致、开放、活泼的理想形象,30年代旗袍的款式有“中西合璧,多变”两大特点。当时爱美的女性穿旗袍的方式多种多样,有西化的,也有在旗袍外面穿西式外套的。局部西化是指衣领和袖子采用西式服装的做法。如西式翻领、荷叶袖、开叉袖,以及荷叶边下摆或不对称蕾丝,但这些只是部分明星、名媛的社交着装,大部分人还是喜欢穿旗袍搭配西式服装。比如穿西装外套、裘皮大衣、毛衣、背心等。旗袍外面,围一条围巾在脖子上,或者戴一条珍珠项链看起来大方别致。

四十年代,旗袍的流行趋向于简约。四十年代初,受抗日战争影响,旗袍简单实用,面料不讲究。40年代末,旗袍的造型强调人体曲线,暴露程度更大。旗袍的摆线从小腿上部移到膝盖,变短了。

当时,烫发的细长收腰旗袍、透明丝袜、高跟鞋、项链、耳环、手表、皮包是最时尚的装扮,女性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强调。后来出现了改良的旗袍,就是在裁剪上加入了很多西式的裁剪方法,让旗袍更加合身实用。旗袍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服装。

除了服装,近代上海女性使用的首饰也很有特色。有的时尚女性脖子上挂着项链,吊坠做成心形盒子,里面装着玉照;耳钉耳坠挂在耳朵里。因为当时还没有穿洞,耳环多为活动夹;他们大多手指上戴着戒指;手腕上的手镯或手表;胸口上有一枚别针。外出时,我通常会带一个小巧精致的手提包和一把制作精美的丝绸伞。

将上海流行的旗袍与同时期的西方时装相比较,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有趣的现象。旗袍的整体风格变化与西方女装的时尚几乎完全一致,但仍保持了中国传统的形制,是在西方文明影响下中西服饰结合的产物。

可以说,没有近代上海的开埠和西学东渐,就没有旗袍的西化,就没有海派旗袍。1949,枪的解放打破了上海的畸形繁荣。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上海人谱写了一曲理想主义的海派服饰新歌。

在五十年代,上海的服装仍然有丰富多彩的风格,但主导时尚已经转向平民。民主、艰苦奋斗、集体主义等时代精神在服装上的体现,是简单实用的时尚。20世纪50-70年代,上海是全国纺织基地和服装中心,上海的服装代表了中国的最高水平。

上海的纺织印染行业是计划经济体制下最成功的行业之一,这为上海的服装行业领先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上海的纺织印染工业实力最强,技术力量和生产设备最先进,产品质量最好,品种最花式,开发了许多新的面料和花样,为全国服装工业提供了最好、最齐全的面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