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科研人员
1,基础阶段
这一阶段的研究应满足以下三个要求:
(1)熟悉所分管行业的基本特征,包括:行业的整体供求状况和市场对现阶段供求水平的一致预期,了解行业的主要技术经济特征,如是否具有规模效应,主要竞争手段(如技术、品牌、渠道、管理等);
(2)熟悉行业估值的历史区间(纵向),与当时的经营(盈利)情况有大体对应,或了解行业的生命(景气)周期;
(3)熟悉目前行业内主要公司估值的横向比较,对主要公司的经营状况有一定的了解。
在这个阶段,行业一般从业一年左右,应该经历过对行业基础数据和竞争特征的详细梳理,对行业和各大公司的纵向和横向估值有清晰的认识。推荐标的往往以估值为主,尤其是横向比较。
2.高级阶段(信息主导阶段)
高级阶段研究所的主要特点是:
(1)以及多家上市公司(董秘或证券代理,甚至总经理或董事长)和同行(买家& amp;卖方)保持密切联系,能够及时获取上市公司或行业的最新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业绩大幅增长或下滑、资产重组、交割信息、技术突破、再融资、股权激励、增持或减持等。;
(2)能够判断信息的价值并给出合理的建议(强、一般、持续、短期),及时跟踪长期信息的进展;
(3)如何判断信息的价值很重要。这里有几个原则可以帮助识别信息的质量和价值,可能不完整。欢迎补充:
l公司高管的利益与投资者一致:比如再融资前、股权激励行权后(解禁前最好有一段时间)、公司大股东或高管大比例增持股份后、前期发行即将解禁前(这个力度稍弱,看公司的责任感)。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公司发布好消息的动机不同,即使是同样的消息也会有非常不同的结果。比如可能是高管持股的股价在解禁前被抬高,可能会出现大量抛售;
l信息与行业、公司基本面没有逻辑偏差:比如有大量投资但公司实际上资金短缺(当年大龙地产巨额土地拍卖被证明是“土地信托”),号称技术突破但缺乏足够的技术积累, 且号称业绩大增(大比例送转)但大股东或高管在减持,号称业绩大增但同行业管理不善,缺乏足够的个性化因素;
l理性比较信息的收益和风险:经过前面的分析,假设信息是真实的,也要理性比较信息可能带来的收益和风险。我们经常会面临股价上涨到一定程度,然后通过努力掌握上涨原因的情况。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做决定?这个问题很难给出单一确定的答案,我们可以通过计算“预期收益”和“战略保障”来平衡收益和风险。具体来说,就是估算信息变现的可能性和收益,并与失败的概率和风险进行比较。比如重组信息完全没有现值支撑,一旦股价已经有所表现,失败风险巨大,投资需谨慎,而其他由于细分行业持续向好导致业绩超预期的消息,即使短期低于预期,只要行业景气度持续向好,还是有希望的。另外在运营策略上有一个保护动作,比如对赌重组的操作。一是要确定资金的分配不能超过一定的比例,二是要制定严格的止损纪律,这样就给自己加了一层保护膜,使得最终的推荐更容易成功。
l关注信息兑现的时间,在兑现之前的时间里,从整体上综合考虑与市场的互动:有时信息是真实的,但由于兑现时间过长,期间市场疲软,可能造成提前止损,或者信息释放的刺激低于预期,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广泛了解信息,还要密切及时跟踪信息进展,给出(或调整)相应的投资建议。
目前绝大多数买家的研究都是以超前为导向的,他们总是以此为荣。尤其是在市场活跃时期,这些研究往往能创造可观的收入。因此,作为一名研究人员,与上市公司和同行进行深入接触,建立自己的人际网络是非常重要的,这是研究人员无法配置的无形资产。
如果信息覆盖面能够达到一个不错的水平,并且你有很好的判断能力,那么高级阶段就可以是研究努力的终极目标,而事实上大部分的研究也是针对这个的。一般来说,入职一年后,研究所开始从基础阶段向高级阶段过渡。过渡期的时间与研究者的努力和个人性格有很大关系。大概需要2-3年完成过渡,给投资经理很好的支持。但是如果想对运营策略和风险控制有很好的理解和建议,就需要和投资结合的非常紧密。比如有的基金公司把银行研究当成行业基金经理,或者交易部门目前试图把少量的仓位让给成熟的银行研究。这个过程至少要持续2-3年,银行研究经历了一个完整的行业本身和市场的周期,才能对实际操作和风险有更深更全面的了解。后来,他把这个行业的经验复制到其他行业,经过实践锻炼,成为一名组合投资经理。当然这几个时间段都是我个人的经验判断,具体的过程可能会有很大的不同,但是我相信这个大致的整体过程应该是这样的。
3.晚期
研究的成熟高级阶段已经是很高的要求了,但是如果研究有一个终极目标,我个人认为是有高级阶段的(其实我个人认为是大师要求,还是继续看吧)。其特征在于:
(1)对行业的发展规律有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除了需要行业本身的特点外,还需要对行业的宏观环境和长期因素有深刻的理解,甚至对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当前特点和发展方向有准确的判断。最典型的例子体现在资源和品牌消费行业。目前,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过去5-10年中国的产业有两个特点:一是资源价值重估:上游资源产业的谈判能力越来越强,侵蚀了中游的大量利润,自身利润呈几何级数增长;二、消费升级:品牌消费,尤其是具有一定垄断性质的高端消费品(如白酒),经历了近10年的“旺季”。如果我们能对这样的大趋势做出准确而坚定的判断,那么即使不依靠消息(甚至避免一些消息的噪音),我们仍然可以赚取巨额财富。即使放到更小的周期,比如09年初的煤炭,10上半年的航空,10下半年的工程机械和水泥等等。,如果判断准确坚定,收益还是挺理想的。
(2)对公司的估值和风险有清晰的纵向和横向把握,对公司经营的拐点有准确坚定的判断。这主要是指非周期性行业。典型的例子有2003年前后的烟台万华(也就是万华应该是不定期的)、贵州茅台和CIMC,近几年的洋河、山西汾酒和中恒,大部分时间的张裕和三一重工。
能达到这个阶段的研究公司很少,因为不仅需要判断能力,还需要强大的自信,而自信的积累肯定需要成功的实践。所以成长到这个阶段的研究公司数量少,需要的时间更长。但这类研究机构对投资经理乃至机构整体的贡献是巨大的,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可以改变自己甚至一部分人的人生轨迹,所以是每一家研究机构努力的终极目标。
二、如何成长为更好的科研?
根据个人经验和观察交流,我个人认为研究的成长要注意以下三点:
1,夯实基础
不要以为基本功对应的是商业研究的基础阶段。其实商业研究的高级阶段是基于对行业和公司分析最重要的基本点的深刻理解。我们会看到很多报告中频繁出现“长尾”、“博弈”等新词,但最终我们发现,决定行业景气度和公司价值的,是最基本的竞争优势、财务和公司治理分析。我们对行业供求和公司治理的忽视,往往是导致毛利率和企业信誉误判的原因,就像篮球比赛中,决定比赛成败的往往不是拉杆扣篮,而是接近本能的挡拆和三分远投。
(1)行业分析与企业管理:我推荐波特的《竞争优势》,多年后发现这个经典模型最全面,最好用;
(2)金融学:推荐CPA教材中的会计和财务管理,也推荐罗斯的《公司金融》。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在面对任何投资和M&A行为时,能够熟练运用“杜邦分析”以便快速反应相关财务指标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经常会发现,业绩的高估来自于经济下滑时对毛利率弹性的低估,或者是对清理库存损失的低估,或者是我们把分析的重点放在了收入和毛利率上,但最终的误差出现在不断膨胀的管理和财务费用上。有多少人可以理直气壮地说,他们已经为行业景气度和周转率、存货、现金流、毛利率、管理费率建立了清晰的分析框架或模型?
(3)投资:
投资与前述价值分析的区别在于引入了与股价的对比,这是我个人最难的。价值相对稳定,但价格波动较大。研究存在的基础是假设“价格围绕价值波动”。虽然有时候波动幅度有点太大,但这不能作为动摇前者的理由,否则我们的存在就没有价值了。
投资必备技能(skills)包括:
l如何分析公司价值,这个我们之前讲了很多;
l如何衡量和利用市场情绪,在股价低于最深值时买入,在股价高于最值时卖出,比如很多现象和指标来判断市场情绪;
如何优化(保护)我们的投资,比如集中还是分散,止损止盈。
但遗憾的是,除了经典的巴菲特、费希尔和少数技术分析书籍,我对后两者没有合适的推荐。南方基金投资总监邱国禄在微博里有一些很好的总结,可以借鉴,但不是很系统完整。我建议你也可以看一些行为金融学和决策的基础书籍,比如一些非常简单的决策方法,比如“最不后悔法”,可以帮助投资者保持心态稳定。行为金融学的经典是Fox的,金融心理学可能也有帮助,推荐Tweed的,但是有人说很一般。
2.建立投资盈利模式的基本框架。
借鉴前人的总结和个人经验,投资的盈利模式有以下四类:
(1)持续成长:成长投资的关键在于选股,要考虑市场空间、公司竞争力(技术、规模、管理、品牌、渠道等。)和公司治理,其中公司治理尤为重要,因为成长型投资一般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无论它对行业和公司的跟踪有多紧密,航研依然是“局外人”,被列为“局内人”。
(2)景气反转:景气投资的关键是判断景气,选股的重要性相对较弱。特点是弹性大(无论是业绩还是股价),容易产生利润惊喜(可能高也可能低)。关键是要非常紧密地选择和跟踪景气指标。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但世界上哪种钱容易赚?成长型投资要有千里眼,从成千上万的股票中选出最有能力最可靠的。旺财投资要见多识广,随时做好惊弓之鸟的准备。
(3)事件驱动:事件投资的关键是信息和判断,缺一不可,对运营的要求也比较高。事件驱动投资的基础是要有广泛的信息来源,很多都是“诗外功夫”,研究人员可能会抱怨自己又成了“护花使者”,那就接受吧,j .但是只有信息没有判断是判断不了的。没有理性判断的信息有时会成为“噪音”甚至“毒药”,判断标准有两个:一是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如其披露信息的动机和历史上信息的准确性;第二,信息真假对股价的影响有多大,可以用前面提到的“预期收益法”来分析。另外,时间因素也很重要,就不赘述了。
(4)主题投资:主题投资容易与价值投资混淆。很多时候“先成功后失败”的价值投资就是主题投资。主题和价值的区别在于狂热和舞台。热情是指主题受到广泛追捧,龙头股可能与主题有关,而边缘股可能只是一个概念,比如产品刚刚开始成立或者只有少量孙公司参与等。另外,狂热也意味着有时候炒作概念不需要业绩,至少短期内不需要业绩,长期来看还不明朗;阶段性是指题材炒作往往集中在某个阶段。过了这个村,就算你持有纯龙头股,甚至出了点成绩,股价也不会再进那个店了。当然,也有少数主题投资转化为成功的价值投资,比如网络股时代的三大门户。虽然泡沫破灭时股价都跌到了几毛钱,濒临退市,都远远超过了泡沫顶峰时的最高价,但这样的例子太少,不能自圆其说。主题投资不仅要对热潮投资敏感,对事件投资也要有广泛的信息,但最重要的是要敢于“弃乱为初”。胆子大了就狠了。撤退的时候,不要让一夜情发展成永恒。唉,真的有点分裂,一般人真的做不到这么彻底。
这四种模式都很好理解,但人最难的是自知之明,就是清楚自己在玩什么游戏,游戏规则是什么,什么时候该忠贞,什么时候该逢场作戏,这样才算得心应手。
3.能力建设和持续改进
以上,我们已经给出了研究院发展的三个阶段和一些技能要求,那么研究院如何建立和提升自己的能力呢?除了勤奋和拓展人脉,我还要推荐一些我个人认为有益的思维习惯,可能有些抽象,但每句话都是基于经验(或教训)的。
(1)打造自己的主播
有一句网络流行语,“你伤不起一个逻辑研究者”。我帮你整理了一个基本的盈利模式框架,同时反复强调基本功的重要性。希望你能建立自己的行业、公司、投资建议的分析框架,并且在框架的每一个节点,你都非常清楚需要跟踪的重点是什么。这样才能有持续改进的基础。虽然建立一个框架并不容易,也需要时间来检验,但是一旦框架被证明是有效的,我们的投资生涯就有了“锚”。一般来说,我们不会犯太多错误,也不太可能错过重大机遇。
(2)建立定时检查机制。
靠“锚”来分析和投资肯定是正确的,但指望一套既定的“指标体系”来明确指导投资,那就一定是幼稚的,就像一艘船虽然有锚,但不可能永远停泊在固定的港口,所以要建立一套检验和不断改进的机制。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自己负责的股票每个月、每个季度、每个年度的涨跌清单打印出来,把涨跌两端的股票原因“一个一个”分析出来,和自己的“主播”对比。是你忽略了一些因素还是“主播”本身有问题?同样,如果是已经推荐给投资经理的产品,就要不定期反复查看,新的行业数据是否在向预期方向发展,新的公司公告是否在向预期方向发展。如果不符合预期,就要高度警惕。我们的假设有问题吗?行业景气是否逆转?公司管理不善吗?只是时间低于预期吗?还是管理层故意忽悠我?下一个验证节点在哪里?期望是什么?只有坚持这样的检查制度,你的投资才不会出轨,才不会被雷到。只有这样,个人框架体系才能不断改进和完善。
(3)知道自己在哪里
投资是艺术还是科学,这是一个永恒的问题。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投资很难用科学来完全解释,但也不可能像艺术一样自由奔放,再精致的系统也会有疏漏,所以我们的决策总会面临一定的不确定性。如何处理这些剩余的不确定性,我觉得这是一个决策的技术问题。就像德州扑克一样,你可以下注,但你要时刻知道你在哪里,你击败对手的可能性有多大。一般来说,我们之前建立的“锚”可以帮助我们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位置,但这还不够。我们需要使用设定好的技术策略来应对剩下的不确定性,比如在买入信号出现的第一时间不去满仓,而是等待确认甚至是第二次确认后再“研究”。再比如满仓在第一次低于预期时减仓,最重要的是坚决执行(合理的)止损策略等。这些具体策略与个人风格有关但仍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和规律性,我们将在未来继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