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你自己的资本结构比例。
可见,资本结构涉及到企业筹资、经营、利益分配等各个方面。它是反映企业财务实力的重要指标,是衡量企业偿债能力的重要尺度,是测试企业财务风险的重要依据,进而涉及企业的整体风险。它是企业进行融资决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二、资本结构的“标准参考值”——资本结构模型。在进一步研究和确定资本结构的标准参考值时,可以建立一个定量分析模型,然后结合相关因素的定性分析,找出其相对合理的区间。公式是:总负债, 权益资本的预期收益-预期收益=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理论上,当企业的负债总额等于净资产、权益和资本时,企业就有偿还债务的能力。 因此,西方金融书刊要求资本结构为1: 1,或资产负债率为1: 2,但在实际操作和运用中往往是灵活的。如日本1965之后,授予发行可转换公司债的基准之一是:企业担保基准、发行基准、自有资本按纯资产的差异分别为40%、45%、52%;4月1984后,折合净资产减少5%。也就是说,在有担保的情况下,公司可以发行负债65% ~ 85%的债券,在无担保的情况下,公司也可以发行负债50% ~ 60%的债券。见《企业债券评级》表1-4,中国金融出版社1965438。根据对42家深市上市股份公司负债率的调查,其中15家公司负债率高于60%,占比30%;低于40%的有7个,占17%;剩下的20个是40%
-60%,相对温和。这15家超过60%的公司并没有因为负债率高而在股市表现不佳,比如叶榛、盛达、赵刚、中昊。天地、民源、吴尚、川天歌等7家40%以下的公司,自有资金比例高,风险不一定小,股票也不一定很活跃。可见,财务风险是与行业风险、经营风险等企业整体风险结合在一起的。
根据对某省国有企业资本结构的调查,不同行业的资产负债率差异较大,如工业为73.12%,商业、餐饮、物资供销和仓储业为29.33%,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为42.86%,农牧渔业和水利业为43.76%,而金融保险业仅为25%。在1979之前,我国国有企业的资金来源全部是国家拨款,只有少量的借入资金。但两次改革都让国企的负债和权益变得模糊不清。一是1979年基建投资由“拨款改为贷款”,利率远优于银行信贷资金,而且还款周期很长,使得这部分投资形成的资产产权关系非常不清晰。严格来说应该是国家所有,现行的会计制度也是如此。但在贷款还清之前,这部分资金仍然作为长期负债出现在企业中。二是从1983年6月65438+7月1开始,国家分配的固定流动资金全部改为向银行借款,使企业原来的“自有资金”以流动负债的形式出现。事实上,企业所需的营运资金是要长期占用的。把它当成流动负债,借新账还旧账,永远是“长期负债”。上述两部分资金性质的变化,扩大了企业的负债率,特别是高流动负债率,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至于商业、餐饮、物资、供销和仓储,负债率特别高,是历史原因造成的。过去,国家对这些国有企业的拨款一直较少,采取“借转拨”和“存贷结合”的会计方法,导致这类企业的负债率较高。因此,笔者认为,研究一个适度的资本结构“标准参考值”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但不能把负债率在50%以上的视为高风险,负债率在50%以下的视为低风险。各企业应综合考虑行业特点、企业历史水平、企业收支现状、商业周期和特定时期的宏观信贷政策,确定企业资本结构标准参考值的“弹性区间”,以便在此范围内根据形势变化随时调整。三、资本结构的相对合理性二、财务杠杆原理。杠杆是一种物理现象,其基本原理是:作用力乘以臂长等于反作用力乘以臂长。如果将这一原理应用于企业融资决策,债务加权益资本可以视为企业资本的“臂长”。在经营实力相同的情况下,臂长越长,企业获得的经营效益越大。在企业权益资本一定的条件下,加强其“臂长”的唯一途径就是增加负债比例。这种以负债方式获取企业权益资本收益的现象,称为财务杠杆。它的功能可以用下面的公式来表示。公式中,如果预期收益率大于债务资本的成本率,权益资本的预期收益率必然大于预期收益率,负债比率越大,比率越高;另一方面,当预期收益率小于资本成本时,权益资本的预期收益率必然小于预期收益率,负债比率越大,比率越小。一个成功的经营者应该善于利用债务来提高企业的权益资本回报率,以实现企业收益的最大化。
财务杠杆的量化指标是财务杠杆比率,即权益资本收益率增长率与总资本收益率增长率的比值。为了便于运算和计算,公式可以加强为:可以看出,在企业利润固定的情况下,资本结构中的债务和利息费用越大,财务杠杆率越大,但由此带来的财务风险也越大。资本结构相关因素分析。企业的财务风险主要表现为无法偿还到期债务、无法运作资金以及无法偿还债务导致的信誉危机,从而难以再次借款。根本原因是不合理的资本结构和高负债率,以及管理不善,偏离预期收益太多。因此,在研究资本结构的合理性时,不仅要根据前述公式1计算负债权益比,还要通过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计算预期收益和收益的标准差率。1.企业偿债能力分析。除了常用于分析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指标——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外,分析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指标还有:1利息偿还倍数。它是息税前收益与债务利息的比率。如果这个比例等于1,说明收益刚好够支付利息支出。在西方金融书刊中,数值应该是1-3。但是,利息偿还倍数不能反映企业能否偿还债务本金。当然,在债务偿还中每期都必须还清利息,但如果到期无法还清本金,还是要承担法律上的违约责任。因此,在进一步分析时,应计算以下指标:2。还本付息比率。计算公式为:显然,这个比率越高,企业的偿债能力越强。公式中债务本金的调整是基于公式中的分子是税前收益,债务利息可以在成本中列支,债务本金必须在税后利润中偿还。因此,如果将原金额除以“1-所得税率”,这个数字就可以调整为税前收入。3 .固定费用倍数固定费用报销率。为了充分反映现金流入和支付固定费用的比较价值,可以将租赁费用等固定费用加到上述公式4的分子和分母上,以反映所有固定费用的偿还情况。2.预期收益的风险分析。上述确定资本结构及其相关指标的公式中涉及到“收入”这一关键因素。虽然与经营风险有关,但直接影响企业的财务风险和资本结构。因此,研究必须涉及收入风险的衡量。
如果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偏差过大,将直接影响未来现金流入进而影响其偿债能力,因此要求预期收益的偏差不能过大。偏差通常用变异系数或标准偏差率来衡量。变异系数是一个相对数,是标准差率与期望值的比值。计算公式为:其中σ代表标准差,Ex代表期望值。它们的计算公式如下:其中:X[,i]表示各种自然状态下的收益,P[,i]表示对应的概率。当预期收益不变时,标准差越大,变异系数越大;变异线越大,收益达到预期值的风险越大。研究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进行。即在预期收益的置信水平上进行区间估计。四、资本结构的良性循环资本结构是一种动态组合。目前合理的资本结构可能会因为新增资金的加入而导致负债过多或权益资本过多。财务管理的任务之一是通过筹资管理调整不合理的资本结构,通过经营和投资管理调整不合理的资产结构,使其趋于收益和风险适当的最优结构。否则,如果不加强事前预测和规划,实施积极的财务管理,就会形成两个恶性循环:一是过度负债→高风险→投资者望而却步→负债融资→负债加重→利益损失和净资产收益减少;二、权益过大→低效运营→招商引资低→
效益不好。研究资本结构就是要找到实现资本结构良性循环的途径。从建立合理的资本结构入手,基于企业的高效率和适当的风险,实施新一轮的筹资结构、投资结构和资产结构组合,实现新的合理资本结构。为此,管理层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结合企业历史数据研究企业的行业风险、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确定企业当前资本结构的“标准值”,并在实践中不断检验、修正和完善。确定本企业的融资策略,选择最佳融资结构。即使新募集资金成本较低,也要注意在新增募集资金后保持总资本结构的合理性。融资策略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稳健型、积极型和保守型。稳健融资策略一般是对企业的固定资产和永久性流动资产采取短期融资手段。积极融资战略是对企业的一部分固定资产和永久性流动资产采取长期融资措施,利用易变流动资产的波动来弥补另一部分永久性流动资产的不足,因而具有一定的风险。保守的融资策略不仅是对固定资产和永久性流动资产采取长期融资手段,而且对部分易变的流动资产采取长期融资方式,使其有稳定的资金来源,确保万无一失,但这种策略会使部分资金闲置浪费。
调整资本结构的三项措施1。及时清偿短期债务,降低负债率,尤其是流动负债率;资金富余时,要及时进行短期投资,加快资金运转速度,尽量避免资金闲置和短期“沉淀”。2.发行债券提高负债率。当企业需要大量资金,负债率较低时,可以通过发行债券来筹集资金,可以利用税收优惠,降低企业的总资金成本。3.积极吸收投资,提高股权比例。虽然发行股票的资金成本高于发行债券,但其融资风险较低。许多投资者和企业共同承担投资风险,企业在债务到期时没有支付压力。现在很多企业把第二种和第三种方式结合起来,先发行可转债,待时机成熟再转股,这是一条双行道。4.收回投资,减少境外股份流失,这不仅减少了利益分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