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辽宁蝶变|大数据+智能制造,大洋集团打造全球最强服装定制企业。
大杨集团总经理胡冬梅说:“我们最快可以在4个工作日内发货。一个非常快速的闭环生产让消费者可以将定制服装从昂贵、长期、负担不起的产品变成容易获得、随时可用的产品。”
大杨集团,成立于1979,现有员工4000余人,主要从事各类高端服装产品的设计、生产和销售。服装年综合生产加工能力11万件(套),西服年出口量600万件(套),服装年定制生产量200万件(套)。其85%以上的产品用于出口,是全球最大的定制服装制造商。
01.2亿元打造服装全球智能柔性定制工厂。
个人裁缝,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西服发展的比较成熟。在大杨集团的西服订单中,定制西服占了很大比重。对于传统服装厂商来说,私人裁缝一直存在生产成本高、制造周期长、难以量产推广的痛点。为了解决这一瓶颈,企业必须改革和创新生产流程,通过发展信息技术和智能化改造来优化供应链的柔性。
从2016开始,大杨集团开始对生产系统进行智能化改造。目前已累计投资2亿元打造大杨集团全球智能柔性定制工厂。
大杨集团以深度定制、即时体验为目标,打造了定制服装行业互联网服务平台Ustyylit。通过平台开发,打通服装消费与服装设计、生产、材料、物流、客服之间的数据链接。根据消费者的个性化定制需求,驱动服装设计、面条辅料采购、选版、生产组织、生产计划、仓储物流、运营管理,汇聚全球面条辅料供应商、制造工厂、贸易商、品牌、零售店等资源。通过数据互联和协同生产,基于该平台,“支持深度定制和即时体验的全品类服装个性化定制项目”入选2020年工信部新型信息消费示范项目。
智能化和数字化贯穿生产和销售的全过程。
大洋集团应用自主研发的高效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基于动态数据管理的数字化车间,对上层数据进行整合分解,对下层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实时更新生产流程。通过加强基础信息系统平台的开发,保证数据信息交换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实现产品生产过程的高效运行。
智能生产设备组建的大规模柔性定制生产线,可以满足单订单系统业务的生产工艺要求,解决产能问题,提高生产效率。实现了大批量生产和单数量单订单生产的柔性组织,满足了大规模单数量单订单生产能力的需求。
大杨集团数字化转型营销管理模式,不断提升对全球客户和消费者的数字化服务能力,满足客户的差异化需求,提供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通过自主研发测量标准和数据系统、千万级版本数据库和字典编码统一物料管理系统,构建了基于服装定制的基础数据平台,为智能制造和智能服务奠定了坚实的数据基础。通过构建高效的营销服务信息系统,实现营销终端、生产工厂、供应商的协同数据管理,实现全面紧密的合作。
通过逐步完善智能生产系统,提高智能化、数字化水平,面向客户、供应商、生产、物流配送各个环节,将个体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模块化,组合后实现规模化生产,全面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定制服装的产品质量,缩短生产周期。
智能制造让小众高端消费成为流行时尚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作为高端消费的定制服装数量成倍增长。80后、90后的消费者追求个性化、时尚化的服装,对服装定制的需求更加强烈。
同时,人们的体型不同,对更合身的定制服装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个人裁缝对服装的需求大大增加。据测算,目前国内服装定制市场规模约为2000亿元。
大数据+智能制造突破量板制作关键环节,柔性供应链实现定制服装批量生产,降低制造成本,缩短定制周期。技术的进步让私人订制的高端消费成为大众的时尚选择。
胡冬梅说:“定制衣服的价格越来越亲民。早些年定制一套西装可能要三五千元,但目前纯羊毛面料的西装2580元就能定制好。然后通过一些网上的促销,这样的定制服装甚至可能不用1000元就能买到。”
大杨集团的全球营销网络遍布2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数千家合作门店。定制服装产品品类从西装拓展到衬衫、裤子、大衣、女装、休闲装,产能、交期、产品质量全球领先。2019年,大杨集团生产1304000件(套),出口创汇7000多万美元,成为全球最大的定制服装生产企业。定制产品的销售收入占集团2065,438+06年总业务收入的65,438+04.1%,2065,438+09年增长至36.2%。企业产品结构调整初见成效。2021年,受全球疫情和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影响,大洋集团海外服装业务出现断崖式下滑,但定制服装生产仍实现销售654.38+0.2万件(套)。
2021,10 6月,胡冬梅作为课题主席,在“智能制造与人机融合”平行会议上做了开场演讲,基于大杨集团数字化转型实践,与与会者分享了服装行业智能制造的经验。
2021,11,工信部每两年评估一次的第五批“国家工业设计中心”公布。大杨集团凭借领先的设计研发能力和科技创新与工业设计的深度融合,赢得了评审专家的高度认可,从众多参评企业中脱颖而出,成功荣获“国家工业设计中心”。
20211 2月,在中国服装协会主办的第三届中国服装制造大会上,全国12家企业获得“2021中国服装产品创新基地”称号,其中大杨集团旗下大连大杨服装定制科技有限公司榜上有名。
大杨集团加强了技术中心、设计中心、信息中心、检测中心四大创新主体建设,加强了与海外专家和国内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加强了科技人才的管理和培养,形成了以创意设计为导向,以市场需求和客户满意为目标的产品和服务创新体系,全面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同时,坚持以信息化和数字化建设为核心,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截至目前,大杨集团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家,国家工业设计中心1个,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1个,国家产品创新基地1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科技创新服务机构1个,跻身世界服装企业500强和全国服装行业百强企业。大洋集团近年来获得了“辽宁省省长质量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等多项荣誉。
“十四五”期间,大杨集团将积极推进“双循环”战略,在稳定国际市场的基础上重点发展国内业务,围绕“品牌大杨、定制大杨、数字大杨、资本大杨、文化大杨”五个方面全面提升集团综合竞争力。
大洋集团将秉承“一人一生一物”的企业精神,继续打造以全球服装定制业务为核心的产业发展之路,通过提升智能化、数字化水平,推动大型服装定制业务发展,为中国服装产业发展、大连区域经济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做出新的贡献。
大洋集团有限公司服装厂内。(简称大杨集团),我们看到工人在电脑上接到远程订单,完成智能排版,选定服装面料后,一分钟内完成一件服装的裁剪。
“我们可以在4天内交付这套衣服。大连服装集团总经理胡冬梅说:“通过这种方式,定制服装对于以前要花更多钱和时间的消费者来说变得触手可及。”。
大洋集团成立于1979年,现有员工4000人,业务范围包括设计、生产、销售中高档服装产品。年产量达1100万台。它出口600万件或套西式服装。其年定制服装200万件或套。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定制服装生产商,其85%的产品用于出口。
自2016以来,大洋集团对人工智能生产体系进行了改造,投资2亿元将企业打造成柔性定制的国际人工智能服装生产商。
通过优化其人工智能生产系统,集团将重点放在了智能化和数字化上,以满足客户、供应商、生产商和经销商的需求。它的客户的个人需求在大规模生产之前已经模块化。现在它的总生产能力已经提高并实现了现代化。提高了产品质量,缩短了生产周期。
自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一代年轻消费者已经将他们的兴趣转移到个性化的时装上。他们对定制成本有更强烈的需求,因此顾客的需求很大。
据胡冬梅介绍,价格越来越亲民。如果过去是定制的,一套西装几乎要花5000元,而即使是纯羊毛面料的,它的价格也下降了一半,只有2580元。如果是网上促销订购,价格可以进一步降到1,000以内。
今天的大洋集团市场网络遍布20多个国家和地区,合作裁缝店超过1,000家。其产品包括衬衫、裤子、大衣、女装、休闲服7大类。就生产力、交货和质量而言,它已成为世界领先的服装生产商。
截至目前,大杨集团拥有6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个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1个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1个国家级创新基地、1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科技创新机构。集团是世界500强企业,中国服装生产100强龙头企业,辽宁省省长质量奖获得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状获得者。
(转。由G. Q .)
摄影:董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