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财务指标有
1.营业利润率: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营业利润与营业收入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营业利润率=营业利润/营业收入×100%。营业利润率越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越强,发展潜力越大,盈利能力越强。在实践中,经常使用销售毛利率和销售净利率等指标来分析企业经营的盈利能力。计算公式如下:销售毛利率=(销售收入-销售成本)/销售收入×100%。销售净利率=净利润/销售收入×100%
2.成本费用利润率: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利润总额与成本费用总额的比率。计算公式为:成本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总额×100%。其中:总成本=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成本费用利润率越高,说明企业为获取利润所付出的成本越小,成本费用控制得越好,盈利能力越强。
3.盈余现金保障倍数:是一定时期内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与净利润的比值,反映了现金收入在企业当期净利润中的保障程度,真实反映了企业盈余的质量。其计算公式为:剩余现金保障倍数=经营现金流量净额/净利润。一般来说,当企业当期净利润大于0时,剩余现金保障倍数应大于1。该指标越大,经营活动产生的净利润对现金的贡献越大。
4.总资产收益率: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报酬总额与平均资产总额的比值,影响企业资产的综合利用效果。计算公式为:总资产收益率=息税前盈利总额/平均总资产×100%。其中:息税前利润总额=利润总额+利息费用。一般来说,总资产收益率越高,企业的资产利用效率越好,整个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强。
5.净资产收益率: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净利润与平均净资产的比率,反映自有资金的投资收益水平。其计算公式为:ROE =净利润/平均资产×100%。其中:平均净资产=(年初所有者权益数+年末所有者权益数)/2。一般认为,净资产收益率越高,企业自有资本获取收益的能力越强,经营效益越好,对企业投资者和债权人利益的保障程度越高。
6.资本回报率: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净利润与平均资本(即资本投入及其资本溢价)的比率,反映企业实际获得的投资回报水平。其计算公式如下:资本回报率=净利润/平均资本×100%。其中:平均资本=(年初实收资本+资本公积+年末实收资本+年末资本公积)/2。以上资本公积仅指资本溢价(或股权溢价)。
7.每股收益:又称每股利润或每股收益,是反映普通股股东持有每股可享有的企业利润或企业亏损的业绩评价指标。每股收益的计算包括基本每股收益和稀释每股收益。基本每股收益的计算公式为:基本每股收益=当期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当期发行在外普通股加权平均数。其中,当期已发行普通股加权平均数=初始期已发行普通股数量+当期新发行普通股数量×发行时间/报告期时间-当期已回购普通股数量×回购时间/报告期时间(发行时间、报告期时间、回购时间一般以天为单位计算,也可以在不影响计算结果的情况下按月简化)。稀释每股收益是在考虑潜在普通股稀释效应的基础上,调整基本每股收益的分子和分母后计算的每股收益。每股收益越高,公司的盈利能力越强。
8.每股股利:是上市公司本年度已发行普通股的现金股利总额与年末普通股总数的比值,反映上市公司当期利润的积累和分配情况。其计算公式为:每股股利=普通股现金股利总额/年末普通股总额。
9.市盈率:是上市公司每股普通股价格相当于每股收益的倍数,反映投资者愿意为上市公司每股净利润支付的价格,可用于估计股票的投资收益和风险。其计算公式为:市盈率=普通股每股价格/普通股每股收益。一般来说,高市盈率说明投资者看好公司的发展前景,愿意为公司股票支付更高的价格。但是,某只股票的高市盈率也意味着这只股票的投资风险高。
10.每股净资产:是上市公司净资产(即股东权益)与年末普通股总数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每股净资产=年末股东权益/年末普通股总数。
法律依据:
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
第二条企业(含公司,下同)对外编制和提供财务会计报告,应当遵守本条例。本条例所称财务会计报告,是指企业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的文件。
第九条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在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报表。资产负债表应按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或股东权益,下同)列示。其中,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界定和列示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和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在资产负债表上,资产应按其流动性分类列示,包括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银行、保险公司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资产具有特殊性的,应当根据其性质分类分项列示。
(2)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和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计将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在资产负债表上,负债应按其流动性分类列示,包括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银行、保险公司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负债具有特殊性的,应当根据其性质分类分项列示。
(3)所有者权益是指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在资产负债表上,所有者权益应当按照实收资本(或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分项列示。
第十条利润表是反映企业一定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的报表。损益表应当按照收入、费用和利润构成项目分项列示。其中,收入、费用和利润的定义和列报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收入,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转让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收入不包括为第三方或客户收取的钱。在损益表中,收入应该根据其重要性分项列示。
(2)费用,是指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中经济利益的流出。在损益表中,费用应该根据其性质分项列示。
(3)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在利润表中,利润应按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的构成分类分项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