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是哪里人?
吴(1870 ~ 1961),江阴市东街人。当我年轻的时候,我从我的家庭中学习。我年轻的时候读的是南京书院,学的是经史。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与安、朱丹青创办华成染织公司,光绪三十四年(1908)参与纱厂的建立和利用,宣彤元年(1909)任江阴商支宰相,民国二年(1965433
中文名:吴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苏江阴
出生日期:1870
死亡日期:1961年。
职业:实业家和商人
毕业学校:南京学院
主要业绩:江阴商会第一任会长,江阴纺织行业第一人。
代表作品:81号江阴游戏写故事史。
人物体验
江阴市人民中路附近有一个名人馆,是国民党堡垒总部旧址。原是江阴市近代实业家吴先生的故居,建于1923。著名学者在《吴先生简介》中介绍了吴先生。“王先生常说,强邻虎视眈眈,中国弱小无应变能力,而愚昧贫穷是百病之源,不启民智,不图生存;非工业发展无以言表。所以教育人才,发展工商业是我们的责任。”
传记
致力于当地工业
吴生于清同治九年,本名曾源。果然言出必行,江阴人是吴的儿子。吴自小在家学习,年轻时就读于南京大学,学习古典文学和历史。虽然曾经理科状元,但由于乡试运气不佳,未能入榜,从此再也不想参加科举考试。
吴在1904担任江阴商会首任会长。当时他看到江阴土布由于生产设备简陋,产品尺寸狭小,难以与进口洋货竞争,于是决定从本地纺纱织布入手。1905年,他与谢晗安、朱丹青等人集资成立华成织造有限公司,用一台先进的织布机取代了老式的双手梭织机。布的宽度从九英寸扩大到两三英尺,长度从一英尺增加到三英尺。华成生产的“路飞格”、“提花”、“条纹布”色泽鲜艳,坚韧耐用,可与进口产品媲美,不仅畅销国内,还远销东南亚各国。工厂也扩大到10总支。
华成布厂作为江阴的第一家织布厂,也是江阴县的第一家工厂。吴以实业救国为己任,筹集9000银元创办实业。由于产销两旺,产品供不应求,工厂规模不断扩大。最多时有7家分公司,2000名员工。华成厂的成功,带动了江阴纺织业的异军突起。到1937,全县有织布厂134家。
华成公司成立后,所需的原纱必须从外地购买。为就地解决原料,避免纱线利益外溢,1908年,吴伙同钱等9人集资成立并利用纱线厂。产品打上九狮烙印,日产棉纱30多包,三年纯利润300万两,是总投资的4倍。1909期间,任江阴商业分会总理,组织南洋劝导会江阴展、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史静国货展。1910年棉纺厂建成投产,生产久事牌棉纱,避免了本地棉花到其他县厂纺制,促进了江阴织造业的发展。
普及教育,热心公益
吴在致力于发展工业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当地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当时,江阴市只有1所李燕小学,因为种种原因面临辍学的局面。吴是铁了心要办学校的。于是在光绪三十年,他在栖霞巷三公祠的帮助下,开办了一所正规的小学,命名为严复小学,意在延续仪式,推广仪式。此后,吴先后捐资创办了通惠义务小学和郑村中学,并担任各校和南靖中学的校董。他所办的学校对启迪民智、传播文化、普及教育有着积极的意义,为江阴人民所称道。
对家乡江阴有着深厚感情的吴,还办过许多地方公益事业,如建通惠厂布办、消防协会、医疗局、红十字会等,支持沙春家开办江阴医院。1915年,吴与友人合资成立了黎城内河轮船有限公司,开通了江阴至无锡、武进、常熟、周庄至无锡四条水上客运专线,为江阴的水路运输做出了贡献。1916年,吴集资5万银元成立华明电气有限公司,标志着江阴公用电力事业的创立和崛起。此外,吴还积极创办丰泰源票号,经营白银汇兑、银洋汇兑和店铺汇兑,方便了当地商人的资金融通,促进了江阴企业的迅速发展。
1937年,日军侵占江阴,吴创办的华城布厂被烧毁,电话局、电灯公司也严重受损。吴在乡下避难,日军威胁他去伪满洲国就职,但他严词拒绝。
新中国成立后,吴继续关心家乡的工商业建设。1954年,85岁高龄的他撰写了《江阴八十一天游戏写故事史》一书,颂扬民族气节。1961年,吴病逝,享年92岁。去世前,他仍不忘教育后代,关心国家建设,为祖国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