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实的名人故事

关于诚实的两个名人故事

诚信往往是商人成功的秘诀之一,诚信的品质会帮助商人在业内树立良好的口碑。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两个关于诚实的名人故事。欢迎阅读参考。

橡胶大王李光前李光的创业故事李光生前是世界十大华商之一,尤其是他创立的橡胶王国,对世界橡胶行业产生了特别重要的影响。李光前是新马乃至东南亚杰出的华人企业家、教育家和慈善家。李光前被马来西亚大学授予法学博士学位。

1962年,新加坡政府聘请他为新加坡大学首任校长。

1967年6月2日,狮城新加坡沉浸在悲伤的气氛中,似乎失去了所有的精神。与此同时,所有的市民自发地出来为一位老人送行。商界人士惊闻一代巨擘离世,教育界哀悼失去一位优秀的教育家。全世界的中国人为失去一位领袖而哭泣。新加坡总理李光耀也在唁电中表达了深切的悲痛和遗憾。李光是一位著名的中国实业家,他在去世前引起了许多惊奇。这位一生致力于文化教育事业的橡胶大王的去世,不仅是新加坡商界的巨大损失,也是新加坡华人社会的巨大损失。

1893,李光前,福建南安县梅山芙蓉乡人,原名李玉坤。他小时候家里特别穷。然而,难得的是,他的父亲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虽然他经济困难,没有多少钱,但他仍然不得不省吃俭用,供孩子读书。

1903年秋,李光前年仅10岁时,跟随父亲从福建出国到新加波谋生。出航不久,气温变得极低。当时船上的人大多是福建人,大部分是从内地来南洋谋生的。因此,他们穿得少,冷得瑟瑟发抖。

陈嘉庚也在船上。他是一位著名的爱国华侨。他见大家都冻成那样,就对仓库保管员说:“你通知船上所有人,每个陈姓的人都发一条毯子。”车上乘客不管张三李四,都报名说姓陈,真的冻着了,先拿个毯子御寒。

之后,陈嘉庚参观了小木屋,看到每个人都收到了毛毯,他松了一口气。但是当陈嘉庚走到小屋的一个角落时,他看到一个孩子在那里瑟瑟发抖。他觉得很奇怪,问:“你怎么没拿毯子?”孩子说:“我不姓陈,不敢冒充。”这个孩子就是李光前,他诚实的行为给陈嘉庚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

当李光前来到新加坡时,他进入了当地的英印学校。他牢记父亲的教诲,在接受英语教育的同时,坚持在郑阳学校学习中文。

65438年至0909年,由于工作努力,成绩突出,李光前被当地中华总商会主席吴寿珍资助回国,继续在暨南学校学习。两年后考入北京清华学校(预科),后转入唐山路矿特校。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局势非常动荡,中断了李光前的学业。他不得不回到新加坡,不久他被当地政府办的测量学院录取,同时在美国一所大学学习函授工程。三年后,生活所迫,我再次中断学业,开始谋生。

李光前精通汉语和英语。经朋友介绍,他来到爱国华侨庄希全创办的中国国货公司做英文文书和涉外工作,他开始进入商界。

当时,民国初,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分别出版了* * *和“中文版”新教材。东南亚的华侨学校很多,但还是用晚清的旧课本。李光前眼光敏锐,觉得机不可失,于是联系国内出版社,购买了大量新教材转售给海外华文学校,为公司赚了一笔可观的收入。

1916年的一天,下着雨。李光前下班后在一个街边小摊上吃了顿饭。这时,陈嘉庚也冒着雨去买菜了。当陈嘉庚买食物包时,雨越下越大。陈嘉庚的车停在附近。他没带雨具,所以不能开车。他很匆忙。李光前认识陈嘉庚,递给他一把伞。陈嘉庚匆匆忙忙,拿了伞头就没回来。“去我橡胶公司,明天拿回来。”

第二天晚上,下班后,李光前去陈嘉庚的办公室拿伞。陈嘉庚叫他坐下,并感谢他借了他的伞。两人在办公室里一边喝茶一边聊天,李光前刚刚说起陈嘉庚在从厦门来新加坡的船上给他一条毛毯帮他御寒的事,他现在还很感激。陈嘉庚刚想起来,笑了。

聊天中,陈嘉庚得知李光前通晓中文和英文,他的公司目前正处于发展阶段,于是邀请李光前到他的橡胶公司任职。

李光前来到陈嘉庚的钱乙公司,在那里他主要负责处理中英文信件和对外联络。这一次“跳槽”成为他商业生涯的重要转折点,之后他开始在商界崭露头角。

工作期间,李光前不要脸,勤奋好学,很快掌握了橡胶生意的知识,还打通了欧美市场。由于他的能力和精明,熟练的业务和自律,他很快被提升为钱乙公司橡胶贸易部经理,受到陈嘉庚的高度重视。

陈嘉庚的大女儿陈爱丽已经17岁了。她看到李广年轻有为。后来,陈嘉庚打算把她的大女儿许配给他。被人求婚后,李光前觉得陈爱丽端庄贤惠,平和稳重,但她已经27岁了。是时候结婚了。所以他同意了这门亲事。

从此,李光前全身心地投入到钱乙公司的事业中,而陈嘉庚也尽力发挥自己的才能。他在钱乙公司工作了11年。在此期间,他学到了很多商业和管理知识,积累了很多经验,并与中外贸易界保持了良好的关系。这一切都为他日后开创自己的事业铺平了道路。

1927年,李光前准备自己创业,但他没有足够的资金。这时候有个英国商人准备回国,想把麻坡的1000亩橡胶园以65438+万元的价格卖掉,这个价格在当时已经很低了。经过调查,李光前决定买下它。

然而,陈嘉庚非常谨慎,所以他强烈反对。他认为橡胶种植园的价格如此之低是因为老虎经常在花园里伤害人们。如果现在买,如果工人不敢割胶,即使橡胶园再便宜,也会冷清。

然而,李光前有他自己的想法。之前,他在英文报纸上看到政府打算在这附近开道,发展麻婆的事业。只要道路开通,车来车往,老虎自然会消失,橡胶园的价格也会翻倍。他坚持自己的意见,明知山有虎,也倾向于去虎丘。他筹集资金买下了橡胶园,并将其命名为“芙蓉园”,以纪念他在福建的出生地。

很快,李光前的预言实现了。政府在这个橡胶园附近修路,橡胶园价格暴涨2 ~ 3倍。1928年,李光前以约40万元的高价卖出了这块橡胶园。这样,仅一年时间,李光前就净赚了约30万元。正是有了这笔钱,李光前终于在麻坡创办了他的第一家企业——南义橡胶公司,他的勇气和远见甚至让陈嘉庚对他赞不绝口。

公司开业第三年恰逢世界经济大萧条,生意特别难做。在资本薄弱、经营惨淡的情况下,李光前凭借在钱乙公司时与工商界建立的良好关系勉强养活自己,在同行的激烈竞争中始终没有被压垮。

1931年,经济危机即将过去。李光前抓住各国经济复苏的机遇,扩充资金,将公司改为南一橡胶有限公司,并出任董事长。一方面,他不断拓展业务渠道,发展对外贸易;一方面,它不失时机地进行多元化经营,包括橡胶制造、种植、运输薄膜和胶水,还种植和生产黄梨。几年后,李光前的企业扩展到泰国和印尼。到30年代末,他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已经家喻户晓。

尽管李光前在商业上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但他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继续进入金融行业。他首先投资并共同创立了中国商业银行。

1933年,华商银行与华侨银行、汇丰银行合并,以华侨银行命名。合并后的华侨银行是新加坡四大中资银行中最大的一家。李光曾任该行董事会副主席,后接任董事长。

李光前把他多年的经验带到了金融领域。凭着敏锐的眼光和精明的头脑,在他的带领下,华侨银行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新加坡设立了20多家分行,在东京、大阪、马来西亚、香港、上海等地也设有分行。华侨银行已成为东南亚最重要的金融机构之一,也是李氏集团最重要的企业。

新加坡华侨银行现在是国内银行业的领头羊,在新加坡有25家分行,在马来西亚有30家分行,在全球有60家分行。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李光前已经是国内外著名的中国实业家和金融家。

二战后,李光前的事业有了很大发展。

日本铁蹄下的新加坡几乎是一片废墟,尤其是华侨的事业损失严重。从美国回来的李光前看到这一切特别难过,立即着手恢复重建南义橡胶企业,以适应战后市场的巨大需求。同时,他也尽力帮助当地经济恢复,为战后新加坡的重建做出了贡献。

战后市场需要新的力量来填补。李光前不断挖掘潜在市场,兼并和创办了一个又一个企业。到20世纪60年代末,他的橡胶园总面积达到65,438+0.85万亩,南一橡胶有限公司下属机构多达35个..除橡胶企业外,他还先后办过梨厂、油厂、彩印厂、消防器材厂、木材厂、南一饼干厂、南一种植公司、南一联合橡胶公司等。***23家有限公司,加上华侨银行和东方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等。,可以说是众所周知的百万富翁。没有人知道他到底有多少钱。

陈嘉庚努力教育的故事陈嘉庚是李光前此生最伟大的导师和朋友。在先生身边工作的10年间,见证并亲身感受到了陈先生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不顾个人安危,为华侨抗日运动呕心沥血;关注家乡和当地的文化教育状况,投入社会公益事业。

同时,李光前也认为,自己年轻时之所以能够得到教育,也是因为好心人的捐助,自己的求学之路如此艰辛,不能再委屈下一代了。李光前决心用赚来的钱支持教育,兴办文化事业。

1934年接任南洋中学董事长,负责学校每年的经费、建设费用、校舍建设、新建国学院图书馆。同时还兼任南一学校、道南学校、华侨指导学校、光华学校、华侨南学校等九所中学和十几个会馆的主任。他这样做不是为了名利,而是只要能在教育上有所帮助,他总是很勤奋的。

抗日战争时期,李光前在家乡南安梅山创办了“民族小学”。

1943,国光中学成立。

1952年,他向家乡捐赠了数百万元用于眉山雪村的扩建。除了恢复他在1939创办的国专小学外,还扩建了国广幼儿园、国广中学、国专医院、国专剧场。眉山雪村也因此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学习村,建有幼儿园、小学、中学,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米,福利设施齐全。让他特别欣慰的是,民族中学和民族小学先后成为福建省重点学校,民族医院也成为福建晋江有名的肿瘤医院。

1953年,李光前的一个侄子提议创办南洋大学,这是东南亚第一所中文大学,李光前立即积极响应并赞助。他多次强调,办南洋大学的目的是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为马来西亚青年提供更多享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在办学过程中,有许多困难和传言,但李光前没有理会,继续给予大力支持。

从65438年到0952年,李光前用自己的大部分财产成立了“李氏基金会”,积极捐助文化、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直到1967年李光前逝世,基金会仍按照他“取之于一切社会,用之于一切”的遗愿,用捐款支持各种科技文化教育活动。

不管是在内地还是海外,只要是和中文、教育有关的,李光前都尽全力,不惜血本。他对教育、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巨大贡献赢得了国内外的一致赞誉。1957,马来西亚柔佛苏丹封他为拿督。次年,马来西亚大学授予他荣誉法学博士学位。1962 1,新加坡政府在公报上正式宣布任命李光前先生为新加坡大学首任校长。这是他一生中最高的荣誉。在就职典礼上,他说:“我们对国家的贡献大于教育年轻人...得天下英才而育之,其乐也。”

1985 10 10月22日,新加坡福建会馆在南侨中学李光前纪念亭竖立了李光前先生铜像,纪念他的巨大贡献。同样,今天,当我们走进著名的“侨乡第一校”——福建南安国光中学,也会看到先生的铜像..虽然他已经去世,但他的教育理念和创业精神仍将与他同在。

关于诚实的名人故事宋庆龄信守了她的诺言。

新中国诞生后,有一天,一所幼儿园接到上级通知,宋庆龄副主席要来看望孩子们。大家高高兴兴地做好了一切准备。谁知那天,天气突然变了,飞沙走石。大家都在议论:“宋副校长可能不会来了”“也许,等风停了再来……”就在这时,宋奶奶冒着尘土来到了大门外。幼儿园老师很感动。一位老师抱歉地说:“天气不好,改天再来吧!””宋副主席摇摇头,严肃地说,“不行,我不能违背我的诺言。我应该遵守我的诺言。"

宋庆龄从小就注重信守诺言的美德。他必须履行他的诺言,决不食言。

一个星期天,宋庆龄一家吃早饭,准备去朋友家做客。

萧庆龄听到这个消息后高兴得跳了起来。她最喜欢去这个叔叔家。我叔叔养的鸽子嘴巴尖尖的,鼻子红红的,眼睛又小又黑。它们非常漂亮!大叔还说要给她一个。想到这些,萧庆龄很开心。她急忙跑到自己的房间,找出自己最漂亮的衣服穿上,准备和父亲宋耀如一起去舅舅家。

她刚跟着父母出了门,突然想到今天早上小珍要来和她一起学折花篮,于是不自觉地停下了脚步。萧振和萧庆龄年龄差不多,所以相处得比较好。

父亲见萧庆龄站在那里一动不动,便问:“庆龄,你怎么在后面?你不想看鸽子吗?”

萧庆龄讲述了这个故事。父亲说:“不要紧,你明天可以去小珍家教她。”

她尴尬地说:“不行,我们已经约好了,到不到。我走了,会让她失望的。”

姐姐说:“小珍不会怪你的。明天见到小真再解释就是了。”

但萧庆龄还是站在那里一动不动:“爸爸说,男人要守信用。如果明天我忘了见她,我可以道歉;但我现在想起来了,我得在家等她,不然我就不守信用了。”

关于诚实的名人故事2

宋瑶和他的女儿一样,非常高兴,所以他对其他孩子说:“庆铃做得对。你们都应该向她学习,做一个守信的孩子。”

父亲去朋友家,把这件事告诉了朋友。这位叔叔还要求他的父亲为庆玲带回两只鸽子作为对她的奖励。

宋庆龄从小养成的诚实善良的性格伴随了她一生。她是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妻子,在他去世后,她一直坚持自己的政治立场。孙中山先生虽然创立了,但他所统治的东西已经脱离了孙中山先生创立时的宗旨。于是宋庆龄始终站在* * *产党一边,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被尊为“国母”。

关于诚实的名人事例永远做一个诚实的人。

在我父亲的书房外面,有一队司马光和他的妹妹。一个秋天的下午,司马光捡了很多核桃,让姐姐帮他剥。核桃皮很厚,很硬,姐姐用指甲挠破手指都没用。如果用石头砸,很容易把核桃砸在一起。我妹妹吃不下饭,就气冲冲地跑了。剩下的小司马光一个人在左右为难。

恰好一个仆人过来,看到司马光在发呆。他觉得有点奇怪,就过来问问。听到原因后,她把司马光带进屋里,用开水烫了核桃,然后用刀刮。就这样,核桃壳一下子脱落了,她把一个完整的核桃仁交给了司马光。司马光拿着核桃仁走到前面的核桃堆前,惊讶地欣赏着,恰好被走过来的姐姐看到。她奇怪地问司马光:“核桃壳怎么剥的?”司马光摇摇头,得意地说:“是我自己掉的。”

阿里云

我姐姐知道我哥哥很聪明。不久前,他砸坏了水箱,救出了落水儿童。于是他信以为真,连连称赞,说:“好兄弟,你真聪明,可是你是怎么摆脱的呢?教我。”司马光只是拐弯抹角,不愿改变主意。

我的父亲坐在书房里,可以清楚地看到房子外面发生的事情。他放下书,走到外面,看着司马光的眼睛问:“这个核桃是你削的吗?”父亲一问,司马光涨红了脸,低下了头。父亲让司马光告诉妹妹核桃是怎么剥出来的真相。司马光只好实话实说仆人是怎么帮忙的。

父亲见司马光没有说谎,非常满意,就对他说:“一个人聪明是好事,但是靠自己的聪明撒谎骗人就不是好孩子了。我希望我的儿子不仅聪明,而且永远是个诚实的人。”

父亲的教育让司马光受益终生。他后来成长为一名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政治家。即使是对皇帝的权贵们,他也没有说出自己不想说的话。他同意就同意,反对就反对。他对王朝的宰相王安石发表了许多尖锐的评论,但王安石一直称赞司马光是个老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