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该公司超范围经营的最新处罚

对公司超范围经营行为的处罚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1,《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1988年5月3日国务院第4次常务会议通过,65438年6月3日国务院令第1号发布)。

第十三条企业法人应当在核准登记的经营范围内从事经营活动。

第三十条第一款第(二)项和第(四)项:

企业法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登记主管机关可以根据情节给予警告、罚款、没收非法所得、停业整顿、暂扣和吊销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的处罚:

擅自变更主要登记事项或者超出核准的经营范围从事经营活动的;(四)超出核准登记的经营范围或者经营方式从事经营活动的,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3倍以下的罚款,但最高不得超过3万元。没有违法所得的,处654.38+0000元以下罚款。同时,违反国家其他有关规定,从事非法经营的,责令停业整顿,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三倍以下的罚款,但最高不得超过三万元。没有违法所得的,处10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

《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第三十条第一款第(四)项:企业法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登记主管机关可以根据情节给予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停业整顿、暂扣和吊销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的处罚:

超出核准登记的经营范围或者经营方式从事经营活动的,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3倍以下的罚款,但最高不得超过3万元。没有违法所得的,处654.38+0000元以下罚款。同时,违反国家其他有关规定,从事非法经营的,责令停业整顿,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三倍以下的罚款,但最高不得超过三万元。没有违法所得的,处10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

2.《公司登记管理条例》(1994年6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156号发布);根据2005年2月8日《国务院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的决定》(国务院令第451号)修订。

第四十三条第一款:分公司变更登记事项的,应当向公司登记机关申请变更登记。

第七十三条、第八十五条:公司登记事项发生变更,未按照本条例规定办理的,由公司登记机关责令限期登记;逾期未登记的,处以654.38+0万元至654.38+0万元不等的罚款。其中,变更经营范围涉及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决定规定须经批准的项目,未经批准从事相关经营活动,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

3.《私营企业暂行条例》(1988年6月3日国务院第七次常务会议通过,1988年6月25日国务院第4号令发布,自1年7月起施行)。

第十六条私营企业分立、合并、转让、搬迁、变更经营范围等,应当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变更登记或者重新登记。

第四十一条第一款第(二)项:私营企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根据情节给予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责令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二)超出核准登记的经营范围从事经营活动,或者未按规定办理变更登记、重新登记或者注销登记手续的;

4.《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实施细则》(1988 11,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令[1988]第1号,10月3日)颁布;1996 65438+2月25日工商总局令第6 6号修订;65438+2000年2月1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令[2000]第96号)

第六十三条第一款第(四)项:超出核准登记的经营范围或者经营方式从事经营活动的,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三倍以下的罚款,但最高不得超过三万元。没有违法所得的,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同时,违反国家其他有关规定,从事非法经营的,责令停业整顿,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三倍以下的罚款,但最高不得超过三万元。没有违法所得的,处10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2.预警控制指标体系的建立。

建立指标体系的原则

(1)综合原则。反映一个企业的经营状况,不仅要看其经济发展速度,还要看其经济效益和未来发展潜力。既要看绝对水平,也要反映相对水平,全面反映经营状况。

(2)全面性原则。企业的生产经营中有大量的信息,一个企业有很多统计指标,要选择能综合反映某一方面经营状况的主要指标。

(3)可比性原则。各指标反映的统计范围和口径要一致;同一指数的内容、计算方法、计量单位和价格应保持一致,有变化时应及时调整,使指数具有可比性。

(4)可操作性原则。在设定所有指标时,应尽可能采用现有的量化统计指标,以便于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汇总以及历史统计数据的分析。

(5)敏感性原则。必须能够从某一方面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通过指标值的波动来把握企业生产经营的情况。

2.2预警控制指标体系的设置

企业运营

(1)反映偿付能力的指标

(1)资产负债率:是衡量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指标。

(2)流动比率:是反映企业用营运资金偿还负债能力的指标。

(3)速动比率:是反映企业快速偿还流动负债能力的指标。

(2)盈利能力指标

①销售利润率:反映企业单位销售额中所赚取的增值部分。

(2)资产收益率(=销售利润率×资金周转率):是衡量全部工业资产盈利能力的指标。

(3)成本费用利润率:是反映企业投入生产成本和费用获取利润能力的指标。

(3)经营效率

(1)存货周转率:是产品销售成本与平均存货成本的比值,反映企业销售能力的强弱和存货是否过剩。

(2)应收账款周转率:是反映企业流动资产周转率的指标。

③劳动生产率:是反映劳动者劳动效率的指标。

(4)发展能力指标

①资本保值增值率:它不仅反映了企业目前的经营状况,也表明了企业未来的发展潜力。

②产销率:它不仅反映了销售能力与生产能力的对比,也反映了企业未来的发展能力。

2.3预警控制综合指标的构建

前述11指标在各自领域具有代表性和全面性,但对于企业的整体评价和预警控制,需要设定或构建综合性指标。

(1)资本利润率

资本利润率指标反映了投资者通过投入资本获取利润的能力,也反映了企业利用财务杠杆获取利润的能力,是企业需要追求的最高、最根本的指标。

(2)运行安全率

该指标是从企业相对利润的角度来评价企业的经营状况,其大小反映了亏损的可能性。

相关信息:对公司超范围经营行为的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