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飞烈的战略转移
“我真的是从资本市场开始的。”在芜湖,李飞烈对本报记者微笑,毫不避讳。
市场所熟知的是其对几家上市公司的强大所有权。从高价拍卖获得东百集团(600693 SH)股权,间接拥有新科材料(600255 SH),参股新大洲(000571 SZ),以及坚持了近两年却仍未完成股权转让的芜湖港(600575 SH),这些大动作都引得一向敏感的资本市场一声叹息。因此,资本新贵“商飞系”经常出现在各种报纸上。
“投资股票和期货只是商飞集团快速积累原始资本的战场。我们在创业之初,就确立了以产业为基础的发展战略。”李飞烈说话很快。在资本运作经验丰富的李飞烈眼中,2000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据其介绍,2000年年中,由于国内资本市场的高市盈率、法人股即将流通、创业板的建立等相关因素,特别是海外同仁创业之初在海外证券市场经历多次大起大落的教训,商飞股东大会得出结论,未来几年中国证券市场将是中国各行业的高风险区。自2000年以来,商飞集团不断参与国有大中型企业的重组,并开始全面转向产业投资。短短几年,收购了多家大中型国企,迅速完成了从资本市场到产业领域的转型。
在大量的收购中,李飞烈表示,商飞严格要求收购对象必须符合整体战略需求。“我们有明确规定:年回报率低于20%、负债率超过50%的企业不予考虑。”
至于商飞实业为何频繁买入上市公司股份,李飞烈认为,商飞看中的是公司的垄断资源,并不在乎它是不是上市公司。好的资源比上市公司更有价值,上市公司在商飞眼里和普通公司没什么区别。不过,商飞内部人士告诉记者,如果两类公司的条件相同,商飞更愿意收购未上市公司。这其中的原因相当令人费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