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管理企业的失败案例?

某软件公司过去很红火,市场发展很快,销售很好,现在却令人堪忧,业绩大幅下滑。公司本身不在北京,但其光盘代理厂商在北京,公司却把母盘留在北京。更令人费解的是,公司和光盘生产厂家之间没有严格的协议,没有书面合同,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公司里任何一个业务员只要一个电话就可以让厂家生产光盘。

由于缺乏规范的票务管理系统,该公司很快出现了许多严重的问题。症结何在?窥一斑而知全豹,从以下两件事可以看出当时公司问题的严重性。

事件一:公司会计接到CD代理厂家电话:你们公司有人来我们公司压板,请把制作费用发过来?会计说:没有,我们没按板!光盘厂商说:怎么没有?什么时候有人来这里压碟,欠了多少钱?会计自然觉得很奇怪,但是一查确实是这么回事:公司的一个业务员按了,不给钱。

事件二:是贷款过户的问题。按照正常操作流程,公司要让业务员把贷款转到指定账户。据说当时有个老板说:把账还给公司的账吧,这样能更好管理!但是另一个老板说:嗯,转个身也是麻烦,反正也不会有事。

后来公司的一个业务员在公司不知情的情况下跳槽到了另一家公司,离职的时候在账户里拿了一笔公司的贷款。当时一个老板对商家说:你进我们贷款为什么现在不给我们退款?商家说:我们已经给了,某一天汇到某业务员的账户上了。

但是业务员已经离职,根本无法调查。这件事不仅给公司利益造成了损失,也败坏了员工的风气。再多的一笔报酬,就是几十万几百万,对公司来说可能不算什么,但对个人来说不是小数,诱惑很大。

最后,搞开发的科研人员对开发不再感兴趣,觉得还不如看书找个赚钱的捷径。销售人员也会觉得这么辛苦地站在柜台前毫无意义。他们为什么要这么诚实?不如学学XXX,快一点。其他人现在在另一家公司做销售做得很好,也许在另一家公司也会成功。

药品批发零售商b

药品批发零售无疑是一个暴利行业,这个行业真的没有亏本的理由。但就是在这样的行业里。短时间内,公司损失了报社投入的50万元。1999,财务报表毛利只有1%,这对于一个做药品零售的公司来说是不可思议的。当时他们花了100元聘请了一名会计。总经理的妻子负责会计的实际工作,总经理的妻子还兼任公司的出纳。

公司是名副其实的夫妻店,没有外人,外人根本不知道卖多少,也不知道怎么卖。没有权力制衡机制,这家公司不仅没有给投钱的母公司带来利润,还在很短的时间内损失了大众和母公司投入的50万元。

具体分析

票务管理贯穿于公司发展的始终。无论是最初的艰难创业阶段,还是后来的蒸蒸日上阶段,甚至是没落时期,票务管理都是公司的命脉。当我们思考一个又一个悲伤的商场故事时,往往专注于老板们在关键时刻做出的错误决策,却忘记了票务管理等细节,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作为企业,我们无法回避票据管理等细节问题。然而,当我们把目光停在上述两家公司身上时,我们会发现,它们最终的失败是票务管理系统的失败。可以说,千里之堤,溃于票务。

就A公司而言,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公司不在北京,光盘代理厂家在北京。这种情况下,母盘不应该留在北京。如果要留在北京,也要和厂家有严格的约定,没有相应的合同和票务管理系统是不行的。

第二,内部票务管理系统不完善,任何人打个电话就可以在这个机构制作光盘。光盘出厂价和市场价相差很大,其中有很大的利润空间。我们不难想象,一定是有业务员压了碟片,只交了压板费,和发票一起放在仓库里,而不是向会计报账。这样一来,公司前期开发成本很高,但是公司的收入却被业务员截留了,这对公司是很大的损失。

第三,就是贷款转让的问题。没有正常的操作流程和票证管理。公司没有要求业务员把贷款转到指定账户,也没有对业务员贷款的监控。人脑的记忆是有限的。事情很多,时间长,任何人都可能记不清楚,甚至忘记,这就给投机者提供了机会。

第四,老板不了解票据管理的重要性。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公司没有严格的票据管理。没有付款的票据,也没有业务员给印刷厂付款的票据,更没有贷款付款的票据,使得公司的营销情况连会计都不知道,甚至连查都没地方查。

2.对仓库管理了解不够。贷款是仓库的,你要在收条上签字,你要找仓库经理签字。仓库管理员得找仓库主管签字,然后你得去找会计挂账。收据和会计凭证是链接的。但公司可以随发票入库,这不仅扰乱了票据管理的规范,也使现有票据成为无用的摆设。

3,没有和光盘厂的书面合同,需要和光盘代理厂家有健全的票据管理制度,而不是只靠一个电话就能生产光盘,这对于一个懂管理的老板来说简直不可理喻。

4.如果不了解发票的作用和意义,可以入库或者凭发票贷款。我国目前的税制尚未建立,很多公司和个人可以凭借关系开具发票,显然不能作为凭证。

5.我不明白会计的重要性。我用100元雇了一个只会加减乘除的人做会计。如果他是一个懂账单管理的老板,就不会做出这么糟糕的决定。

对于B公司来说,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夫妻一个是总经理,一个是司库。我国现在明文规定,公司主要负责人不能兼任财务主管。民法上将夫妻视为一个整体,两个人同时分管这两项工作,显然不符合现代企业管理的规范。夫妻串通,混淆票务管理,是非常容易的。

二、一个人做不了会计和出纳,会计和出纳不能一个人兼任,所以在票据管理中极易作弊和违规,即使在传统企业也是违法的。

三、仓库管理和销售由一个人完成,这完全是奇迹,正常情况下,公司的仓库管理和销售应该严格分开,这样才能使票据管理规范化。做小公司的兼职可以发生,但是在这种高度冲突的岗位上是做不到的。在公司还比较小的时候,有些岗位是可以兼职的。比如会计也可以兼任办公室经理,但是会计和出纳、仓库管理、销售等矛盾岗位是大忌。权力需要制衡,这是一个很明白很简单的道理。

解决办法

其实任何公司或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会遇到这样的困难,这并不可怕。这很正常,没有挫折和困难才是不正常。重要的是正视困难,解决困难,让失败成为成功之母,否则,失败只能是失败之母。

对于A公司,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不能把主盘留在北京。即使为了生产方便需要把母盘留在北京,也要和公司、厂家有严格的约定,制定一套规章制度互相约束,有一套相应的票据管理规定。

某软件公司过去很红火,市场发展很快,销售很好,现在却令人堪忧,业绩大幅下滑。公司本身不在北京,但其光盘代理厂商在北京,公司却把母盘留在北京。更令人费解的是,公司和光盘生产厂家之间没有严格的协议,没有书面合同,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公司里任何一个业务员只要一个电话就可以让厂家生产光盘。

由于缺乏规范的票务管理系统,该公司很快出现了许多严重的问题。症结何在?窥一斑而知全豹,从以下两件事可以看出当时公司问题的严重性。

事件一:公司会计接到CD代理厂家电话:你们公司有人来我们公司压板,请把制作费用发过来?会计说:没有,我们没按板!光盘厂商说:怎么没有?什么时候有人来这里压碟,欠了多少钱?会计自然觉得很奇怪,但是一查确实是这么回事:公司的一个业务员按了,不给钱。

事件二:是贷款过户的问题。按照正常操作流程,公司要让业务员把贷款转到指定账户。据说当时有个老板说:把账还给公司的账吧,这样能更好管理!但是另一个老板说:嗯,转个身也是麻烦,反正也不会有事。

后来公司的一个业务员在公司不知情的情况下跳槽到了另一家公司,离职的时候在账户里拿了一笔公司的贷款。当时一个老板对商家说:你进我们贷款为什么现在不给我们退款?商家说:我们已经给了,某一天汇到某业务员的账户上了。

但是业务员已经离职,根本无法调查。这件事不仅给公司利益造成了损失,也败坏了员工的风气。再多的一笔报酬,就是几十万几百万,对公司来说可能不算什么,但对个人来说不是小数,诱惑很大。

最后,搞开发的科研人员对开发不再感兴趣,觉得还不如看书找个赚钱的捷径。销售人员也会觉得这么辛苦地站在柜台前毫无意义。他们为什么要这么诚实?不如学学XXX,快一点。其他人现在在另一家公司做销售做得很好,也许在另一家公司也会成功。

药品批发零售商b

药品批发零售无疑是一个暴利行业,这个行业真的没有亏本的理由。但就是在这样的行业里。短时间内,公司损失了报社投入的50万元。1999,财务报表毛利只有1%,这对于一个做药品零售的公司来说是不可思议的。当时他们花了100元聘请了一名会计。总经理的妻子负责会计的实际工作,总经理的妻子还兼任公司的出纳。

公司是名副其实的夫妻店,没有外人,外人根本不知道卖多少,也不知道怎么卖。没有权力制衡机制,这家公司不仅没有给投钱的母公司带来利润,还在很短的时间内损失了大众和母公司投入的50万元。

具体分析

票务管理贯穿于公司发展的始终。无论是最初的艰难创业阶段,还是后来的蒸蒸日上阶段,甚至是没落时期,票务管理都是公司的命脉。当我们思考一个又一个悲伤的商场故事时,往往专注于老板们在关键时刻做出的错误决策,却忘记了票务管理等细节,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作为企业,我们无法回避票据管理等细节问题。然而,当我们把目光停在上述两家公司身上时,我们会发现,它们最终的失败是票务管理系统的失败。可以说,千里之堤,溃于票务。

就A公司而言,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公司不在北京,光盘代理厂家在北京。这种情况下,母盘不应该留在北京。如果要留在北京,也要和厂家有严格的约定,没有相应的合同和票务管理系统是不行的。

第二,内部票务管理系统不完善,任何人打个电话就可以在这个机构制作光盘。光盘出厂价和市场价相差很大,其中有很大的利润空间。我们不难想象,一定是有业务员压了碟片,只交了压板费,和发票一起放在仓库里,而不是向会计报账。这样一来,公司前期开发成本很高,但是公司的收入却被业务员截留了,这对公司是很大的损失。

第三,就是贷款转让的问题。没有正常的操作流程和票证管理。公司没有要求业务员把贷款转到指定账户,也没有对业务员贷款的监控。人脑的记忆是有限的。事情很多,时间长,任何人都可能记不清楚,甚至忘记,这就给投机者提供了机会。

第四,老板不了解票据管理的重要性。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公司没有严格的票据管理。没有付款的票据,也没有业务员给印刷厂付款的票据,更没有贷款付款的票据,使得公司的营销情况连会计都不知道,甚至连查都没地方查。

2.对仓库管理了解不够。贷款是仓库的,你要在收条上签字,你要找仓库经理签字。仓库管理员得找仓库主管签字,然后你得去找会计挂账。收据和会计凭证是链接的。但公司可以随发票入库,这不仅扰乱了票据管理的规范,也使现有票据成为无用的摆设。

3,没有和光盘厂的书面合同,需要和光盘代理厂家有健全的票据管理制度,而不是只靠一个电话就能生产光盘,这对于一个懂管理的老板来说简直不可理喻。

4.如果不了解发票的作用和意义,可以入库或者凭发票贷款。我国目前的税制尚未建立,很多公司和个人可以凭借关系开具发票,显然不能作为凭证。

5.我不明白会计的重要性。我用100元雇了一个只会加减乘除的人做会计。如果他是一个懂账单管理的老板,就不会做出这么糟糕的决定。

对于B公司来说,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夫妻一个是总经理,一个是司库。我国现在明文规定,公司主要负责人不能兼任财务主管。民法上将夫妻视为一个整体,两个人同时分管这两项工作,显然不符合现代企业管理的规范。夫妻串通,混淆票务管理,是非常容易的。

二、一个人做不了会计和出纳,会计和出纳不能一个人兼任,所以在票据管理中极易作弊和违规,即使在传统企业也是违法的。

三、仓库管理和销售由一个人完成,这完全是奇迹,正常情况下,公司的仓库管理和销售应该严格分开,这样才能使票据管理规范化。做小公司的兼职可以发生,但是在这种高度冲突的岗位上是做不到的。在公司还比较小的时候,有些岗位是可以兼职的。比如会计也可以兼任办公室经理,但是会计和出纳、仓库管理、销售等矛盾岗位是大忌。权力需要制衡,这是一个很明白很简单的道理。

解决办法

其实任何公司或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会遇到这样的困难,这并不可怕。这很正常,没有挫折和困难才是不正常。重要的是正视困难,解决困难,让失败成为成功之母,否则,失败只能是失败之母。

对于A公司,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不能把主盘留在北京。即使为了生产方便需要把母盘留在北京,也要和公司、厂家有严格的约定,制定一套规章制度互相约束,有一套相应的票据管理规定。

2.贷款转账按照正常操作流程,公司应该要求业务员将贷款转账到指定账户,贷款必须有账单为证。业务员将账单支付给印刷厂,与商家进行贷款支付,同时拿到账单。贷款归仓库,你要在收条上签字,你要找仓库经理签字。仓库管理员得找仓库主管签字,然后你得去找会计挂账本和单据号。这种情况下,你就有了有没有付出的依据,便于会计盘点和审计。不能凭发票贷款,要有更规范的手续,更规范的票据管理。

第三,必须与光盘厂有书面合同,生产光盘必须有票据证明。仅仅通过一个电话是不可能生产光盘的。

第四,就老板而言,管理素质有待提高。要更严格的要求自己,抽出时间学习财务管理和票证管理的知识,建立董事制度,对总经理进行考核。如果业务水平提高了,业绩提升了,可以继续担任这个职务。如果我们做不到这一点,请另请高明。我们现在正在考虑这样做的好处。也就是说,为什么要这么做?它有两个优点:1。比如你的业务员印了100盘,你报价200盘,那么你就不能入库,因为仓库保管员在那里负责。2.就算销售和库管勾结,还是有会计的,因为单据挂钩的话每个月都有盘点。如果你报价150,那么你就亏了50,所以这个亏是仓库保管员的,所以你要三思而后行,形成权力制衡体系,一环扣一环。

五、建立规范的市场运作体系和信息流通体系,建立业务员考核制度。任何企业的行为都被用作存档信息。即使你离开了公司,另一家公司也可能知道你做了什么。在这种情况下,销售人员首先想到的是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目前国内还没有这样的信息流通体系,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业务员评价体系的建立,人才选拔的手段和理念更加规范,更有利于公司的发展。

对于B公司,我们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专门请一个人负责业务,规定一定时间内的库存,并请专家建立一套相应的业务规范。

第二,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尤其是在药品出入库制度上,不能随便拿,要看收据和出入库。那里有一套很好的规定,管理者应该用制度而不是人来管理人。从仓库管理的角度来说,如果拿药的时候别人不注意,那么盘点的时候你就要负责,所以不管谁拿,你首先考虑的是后果谁来负责。

第三,要有权力制衡机制,保证关键岗位不矛盾不重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