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特征

财务舞弊是指财务舞弊主体在会计信息处理和报告过程中,为了获取不正当的经济利益,采用欺骗手段,故意对重要的、实质性的财务事实撒谎的违法违纪行为。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经历了从公开到隐蔽、从单一到多样、从期末集中舞弊到持续、均匀、系统舞弊、从做假账到做假账的过程。

1.使用不恰当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进行欺诈。由于同一交易或事项存在多种可供选择的会计方法,而我国具体的会计准则尚未涉及企业会计核算的各个方面,许多上市公司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选择和变更来操纵利润,粉饰经营业绩。(1)借款成本核算方法选择不当。根据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借款发生的利息支出、汇兑损益、金融机构的相关费用,以及准备期内与购买长期资产无关的借款费用,可以予以资本化,计入这些长期资产的成本,在长期资产投入使用后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然而,许多上市公司通过滥用借款费用的会计处理来调整利润。(2)股权投资会计方法选择不当。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对长期投资的核算做了详细的规定:当对被投资企业的投资满足一定条件时,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应当采用权益法;反之,采用成本法。但是,很多公司都在这两种方法上做了文章。当被投资公司盈利时,不应采用权益法核算的投资也应采用权益法核算。当被投资公司亏损时,应由权益法改为成本法核算。(3)折旧方法选择不当。延长折旧年限,由加速折旧法改为直线法,甚至不提折旧等虚增利润,在实践中屡见不鲜。(4)选择不当的方法确认收入和费用。上市公司为了利润最大化或平滑,通常在产品或资产的风险或报酬完全转移之前,确认销售业务和其他资产的转移收入。(5)选择不当的并购政策。对应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纳入合并报表的合并范围,所以上市公司往往通过变更合并范围来调整利润。

2.利用剥离、模拟等“会计创新”造假。剥离和模拟是伴随着企业改制上市的。在行政审批制度下,由于实行“控制规模,限制报纸数量”的政策,股票发行额度成为非常稀缺的资源。企业通过激烈竞争发行的股份数量往往与其资产规模不匹配,不得不剥离部分业务和资产,或者进行局部重组,将原本不具备独立市场化能力的一条生产线、一个车间或者几个业务拼凑成一个上市公司,通过模拟手段编制这些非独立核算单位的会计报表。剥离和模拟在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果不允许剥离和模拟,很多企业(尤其是国企)将没有上市资格,无法通过股份制改革和上市摆脱困境。另一方面,剥离和模拟就像“梳理”。通过剥离劣质资产、负债及相关成本和潜在损失,亏损企业很容易被模拟为盈利企业,剥离和模拟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3.利用资产重组和关联交易进行欺诈。从理论上讲,资产重组、关联交易与财务造假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如果资产重组和关联交易确实以公允价格定价,并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在报表和附注中适当披露,就不会误导信息使用者。但实际上,我国上市公司的很多资产重组和关联交易都是采用协议定价原则,定价的高低取决于公司的需要,这样就可以在关联方之间进行利润转移。这样,资产重组和关联交易就成了非常重要和常见的财务造假手段,如广电股份、陕西长岭、波导股份等。

4.地方政府“援助”诈骗。目前,利用上市公司筹集资金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很多地方政府往往不忍心目睹上市指标失效,让上市公司失去宝贵的融资资格。于是一些地方政府向上市公司伸出了“援助之手”,利用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来帮助上市公司实现一定的利润目标。这些补贴往往数额巨大,而且缺乏正当理由。这种地方政府的“援助”,为很多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粉饰财务报表打开了方便之门。

5.虚构的经济业务欺诈。(1)虚构销售。虚构销售业务是最严重和最难审查的欺诈方法之一。比如以银为代表的上市公司,为了虚构销售业务,往往从原始销售合同开始就进行全套造假;黎明有限公司的虚构行为更为隐秘,即通过与关联企业或非关联企业虚开增值税发票的方式虚构购销业务,在逃避增值税的同时虚增收入和利润。(2)虚拟资产评估。虚假资产评估包括没有正规程序的资产评估、虚无的资产评估和不恰当的评估。琼民源对没有完全产权的资产进行了评估,确认了巨额资本公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