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使用机器到制造机器

佛山民营企业家大会传来一个好消息:佛山正式获批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佛山作为全国制造业重镇和民营经济大市,获批国家试点后,无疑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佛山作为全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试点,承载着怎样的使命?佛山需要回答哪些核心命题才能率先为“中国制造2025”探路?

今日,南方日报正式推出创新-2015珠三角竞争力报告。其中,佛山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中国这个制造业城市,如何从使用机器向制造机器转变?

目前,佛山正以装备制造业为重点,引领产业体系创新升级。机械的变革是制造业变革的源泉;从过去造产品、买设备、用机器,到今天造机器、造生产线、造智能工厂,佛山制造车间正在发生一场深刻的变革。解答“造机”问题,是佛山落实国家试点工作的重要一环。●南方日报记者刘佳林

制造业的变化

再造行业“新红利”

1991年,格兰仕集团引进全球最先进的东芝微波炉生产线,半年内建成投产,被国内家电行业大呼“狼来了”。

三年后,格兰仕微波炉国内市场份额达到25.1%,位居全国第一。7年后,格兰仕国内市场份额上升至67.1%。销量的快速增长也催生了格兰仕对一线生产人员的大量需求。过去最经典的一幕是,每年春节过后,格兰仕甚至去汽车站、火车站招聘员工。

格兰仕的壮举激励了众多企业纷纷效仿。家电、陶瓷、家具等佛山传统制造业,以引进各类“中国第一生产线”为荣。但同时,和格兰仕一样,先进的生产线让佛山企业很难招到工人。

时间演变到2015,我们走进格兰仕新落成的车间。“我们可以在1秒内生产1台微波炉,我们用制造汽车的设备生产微波炉。”广东格兰仕集团有限公司策划部部长游利民说。

2014年3月,格兰仕宣布斥资30亿升级自动化工厂,从而大幅提升生产效率。统计显示,新工厂的单轨人均效率比传统生产线高62%。

创造更高的生产效率,是机械设备给佛山制造带来的“新红利”。越来越多的智能设备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进一步降低了对人工的依赖,降低了工资成本。

笔者走访发现,从大中型企业到小微企业,从家电制造到各类传统制造,转型升级过程中的佛山企业正在催生新一轮机械设备应用浪潮。

不仅仅是佛山,近两三年来,国内也出现了一股发展装备制造业的热潮。在泉州,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丰富的品类、精良的产品、不断的创新,使泉州机械装备制造业能够提供价格低廉、不低于国内外顶尖技术水平的装备。从泉州、武汉、成都、沈阳再到佛山放眼全国,机械装备制造业“火了”。中国制造正在走向“机器”竞争时代。

创新思维

作为广东制造业聚集区,装备制造业已经成为佛山第一大产业。去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近4200亿元。省委、省政府对珠江东西两岸产业定位的总体安排,在目前以佛山为龙头的珠三角西岸,这种密集的制造业技术迁移每天都在发生。

“我们将首先与德国西门子合作,学习德国技术生产真空泵。后来掌握技术后,对原有产品进行了改进,开始自主制造。”广东肯福莱泵业有限公司是一家领先企业。该公司进出口部部长助理任学云表示,国内生产真空泵的企业很少,掌握核心技术的也很少。他们是这个领域的领先企业。高端产品,比如真空泵,可以自主品牌出口。

广东肯福莱泵业有限公司这一漂亮转身的背后,是佛山市政府布局下,佛山装备制造业技术在全球密集流动的一个缩影。

在引导这场技术迁移盛宴发生在企业的同时,2015年5月28日,由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共建的华南智能机器人创新研究院在顺德揭牌成立,聚焦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关键技术突破和产业应用推广。此前,省科技厅、佛山市南海区、广东工业大学已联合成立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为企业提供技术研发服务。

这些政府主导的公共技术平台也将促进中国先进技术向佛山的密集流动。

除了技术,佛山还不忘为机械设备制造业注入金融“活水”。2065438+2004年2月,佛山市政府出台《关于推进金融科技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提出构建科技金融、民间金融、政策性金融“三位一体”的金融服务模式。经省政府同意,佛山在南海区、顺德区分别建设金融科技产业融合创新综合实验区和产业金融改革实验区,吸引众多金融企业,试图以有限的政府投入引导和撬动资本和资金流动,有效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当佛山制造业的重心从“用机器”到“造机器”,从科技到金融,一个与“造机器”相对应的创新驱动城市体系正在构建。

“制造机器”的系统在哪里?

供应纠纷

“与外国机器赛跑”

随着新工业革命的到来,世界发出了“与机器赛跑”的呐喊。对于佛山制造来说,“与机器赛跑”其实就是“与外国机器赛跑”。

佛山家电龙头企业格兰仕在宣布斥资30亿元引进国外先进自动化生产线的同时,也一直在借鉴经验,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动化生产线。

“目前生产的产品只是我们的副产品,主要输出是为格兰仕输出先进的生产方式。”格兰仕电器配件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黄说,在他们车间,除了注塑机、冲床等一些通用机器外,整个自动化生产都是自己生产。就这样,格兰仕获得了整个企业最大的竞争力。因为格兰仕的设备竞争对手没有。

黄说,他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实现无人车间,并最终建立一个黑光车间,所有自动化设备将被命名为“格兰仕”。

然而,黄的愿望实现尚需时日。如今,佛山工业产值超过2万亿元,其中核心装备制造业产值达到600亿元,机器人现有规模仅290亿元。本土企业多为系统应用集成服务企业。格兰仕等佛山企业仍需采用国外生产的机器人。广东科凯达智能机器人公司正在尝试制造中国自己的机器人,希望打破巨头垄断。公司首席科学家、武汉大学教授吴公平表示,公司主要致力于高压输电线路巡检机器人的研发、生产和推广,在机器人智能应用、导线跨越等多项技术上填补了国内外技术空白。预计未来3-5年产值将达到6543.8+0亿-6543.8+0.5亿元。

在全球科技涌入佛山与产业碰撞的时间轴上,在“供给侧改革”的全新视野下,佛山在完善“机供”命题上也在走出自己的路。

■延伸

《九城之问》问的是什么?

今日,南方日报刊发大型年度特刊《创新-2015珠三角竞争力报告》。由40多名记者组成的调研组走进珠三角创新一线,深入调研三个月,与数百位专家和企业家对话,探讨珠三角创新的最新动向和趋势。

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体,面对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挑战,广东率先迈出了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步伐,把创新驱动作为转型升级的核心战略和总抓手,重新构筑了新一轮发展的领先优势。

尤其是珠三角地区,拥有中国最先进的现代产业体系和相对完善的配套体系,占全国国土面积的0.5%,创造了全国9.08%的GDP。而且其研发支出约为6543.8+0500亿元,占GDP比重超过2.6%,进入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新阶段。南方日报记者深入生产第一现场和R&D,聚焦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以九大话题问珠三角创新。

记者在调查中捕捉到珠三角正在发生的变化:机器人进车间,教授进市场搞研发,“世界工厂”转“智慧硅谷”,广州南沙、蛇口、深圳前海、珠海横琴三大自贸区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创新驱动发展,释放出更强大的动能。

其实这些变化也和佛山息息相关。它们可能正在发生,可能即将发生,或者可能在未来发生。这份报告值得佛山借鉴。

特别是课题组向珠三角九个城市发出了“九城九问”:广州,当世界经济进入创新竞争阶段,广州如何为未来的城市体系重构动力机制?一个曾经辉煌的传统工业城市,如何在新经济中兴风作浪?如何避免底特律式的衰落?

创新驱动的“排头兵”深圳,能否秉承当年“杀出一条血路”的勇气,在创新驱动方面为中国和更多国内城市提供借鉴经验?

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更深程度的对外开放的珠海,如何充分与国际接轨,集聚创新要素,提升创新能力,抢占创新制高点,成为珠江西岸创新的策源地和服务者?

佛山,如何发展装备制造业为中国产业转型提供有力支撑,为加快中国制造业由快转好提供示范?

惠州,如何创新,让绿色在产业大发展的同时不褪色,避免发展中的经济和环境可能发生变化的“两难”悖论?

东莞,如何在传统制造业负担的产业结构中找到创新的最佳组合?区域创新走廊如何带动周边镇街协同发展?如何在享受广深创新资源外溢的同时,避免走“加工贸易”的老路?位于中间的城市坐标如何串联珠江口东岸的粤港创新社区?

中山,如何推动专业镇实现“二次创业”,让专业镇再次扛起“创新大旗”?

江门,如何探索创新驱动发展之路,在“十三五”时期实现加快发展、创先争优?

课题组精心准备的“大餐”,或许能为佛山寻找自身转型发展路径的差距,以及未来如何走得更好提供新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