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六个城市成了一线城市?
建设新一线城市的战略意义
首先,功能和设施齐全的新一线城市有助于缓解北上广深现有一线城市的城市压力;其次,一线城市在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具有资源集中的优势,第三产业占比相对较高,创造的就业岗位较多。明确新一线城市的地位和建设方向,有利于吸引人才和资本;最后,根据姚玉栋-管清友的梯形城市化理论,只有建设一批新一线城市,走“梯形”城市化道路,既能提高城市化人口容量上限,满足我国城市化发展需要,又能在城市化进程中防控楼市泡沫。
其次,建设新一线城市有助于打破现有一线城市的人才和资源垄断格局,通过辐射效应促进区域均衡发展。新一线城市形成后,将成为区域增长极,打破现有四大一线城市的竞争优势,符合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形成的“四大经济板块+三大支撑带”的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基于新一线城市的都市圈和城市群发展将释放巨大需求,有利于进一步拉动消费增长和调整经济结构。同时需要强调的是,建设新一线城市绝不是放弃二、三、四线城市的发展,而是要发挥新一线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重要核心作用,促进二、三、四线城市进一步发展,形成更加合理高效的发展格局。
而且建设新一线城市,首先可以帮助弥补短板。新一线城市的建设将汇聚人才和资源,增加服务供给,让更多人享受到更高水平的公共服务。这也有助于降低生产能力。在短期内,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升级将增加对上游产品的需求,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产能过剩的局面。从中长期来看,新一线城市经济活力的释放和周边地区的发展可以扩大总需求,提高相关产品的产能利用率。
要在新一线城市实施共有产权房、租售权等房地产和社会服务新政策,确保更多人在新一线城市生活。这不仅能稳定目前一线城市的房价,还能促进二三线城市的发展,对建设新一线城市意义重大。
建设新一线城市的核心理念
建设新一线城市,需要创新现有的中央与地方关系。中央政府将向地方政府下放更多权力,并在吸引外资、土地制度、价格体系和税收方面提供更多优惠政策。
一是将潜在的一线城市纳入计划单列,使其拥有更大的经济管理权限,甚至高于计划单列市。
二是基于经济、历史、自然等因素,综合考虑未来发展,合理规划潜在一线城市的发展空间,进行必要的行政区划调整,为一线城市发展预留空间。
第三,在现有立法领域的基础上,扩大潜在一线城市的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的立法事项范围,赋予其更大的立法权。
四是在户籍、教育、医疗等方面做出制度安排。,并及时做出调整,解决人才进入的后顾之忧,吸引人才长期落户。
第五,在建设新一线城市时,要抓住我国养老产业改革发展和养老体系逐步完善的重要时间窗口,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的方式,加快养老产业的培育和繁荣,迎接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第六,规划交通、物流、能源等的时候。,考虑相关城市未来需求的增长空间,提前布局,向潜力一线城市倾斜。
第七,在符合金融监管原则的前提下,适度放松对金融业的监管,大力发展民营银行,鼓励直接融资,加大对实体企业的金融支持。
第八,在国企改革“1+N”文件体系的指导下,加快潜在一线城市国企改革进程,激发经济活力。
九是通过采取加大对创新的财政支持、对创新活动支出给予税收优惠等一系列措施,鼓励创新,加大对创新的支持力度。
建设新一线城市的实施路径
一线城市最重要的考虑因素分为定量的经济、金融、人口、创新和房价指标和定性的节点指标。
经济指标,有三个经济指标可以选择:一是GDP,经济体量大是成为一线城市的必要条件。第二,人均GDP。人均GDP越高,居民所能享受的物质生活水平就越高。第三,第三产业比重越高,吸纳就业能力越强,通常经济发展越可持续。
从2016的GDP来看,GDP超过1万亿的城市有12个。除了一线城市,天津、重庆、苏州、成都、武汉、杭州、南京、青岛紧随其后。从人均GDP数据来看,深圳、苏州、广州、无锡、南京、长沙、杭州、佛山、天津、北京、上海、武汉、青岛、宁波等城市发展水平较高,已突破654.38+万大关。从产业结构来看,北京、上海、广州、杭州、Xi、深圳的第三产业占比超过60%,服务业相对发达,吸纳就业能力较强,其次是济南、南京、厦门、哈尔滨。
对于金融指标,我们选择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来衡量城市的富裕程度,选择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量来衡量资本市场的活跃度和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
截至2016年末,存款余额最大的十个城市分别是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成都、重庆、天津、南京、苏州。2016,10年末沪深两市前十大a股上市公司分别为北京、上海、深圳、杭州、苏州、广州、成都、南京、宁波、武汉。北京、上海、深圳的财务指标遥遥领先。此外,杭城和苏城表现出色,上市公司数量仅次于贝尚深市,总市值超过万亿。
我们选取常住人口数量和常住人口净增数作为人口指标。存量人口的大小决定了城市的总需求,人口集聚是一线城市的重要特征之一;净增长反映了这座城市的吸引力。
从2016的常住人口来看,10城市常住人口超过10万,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分别位列第二、第三、第六、第七。人口集聚是一线城市的重要特征之一。重庆常住人口最多,达3048.43万人。成都和天津的人口分别为1.596、5438+0.80万人和1.562、1.20万人,分别位列第四和第五。石家庄、武汉、苏州刚刚超过1,000,000。从增量人口来看,2016一线城市中,北京、上海人口控制相对严格,增量不大,广州、深圳相对开放,各有50多万常住人口。非一线城市中,成都是最宜居城市,增加654.38+0.26万常住人口。重庆、长沙、杭州、武汉、郑州、天津等非一线城市为了吸引人才,已经开始“抢人”。
特别是,我们选择新增专利数量作为衡量城市创新能力的指标。
通过2016年新增专利数量排名,北京、深圳、上海、广州分别排在1、2、3、5位,这与一线城市的资源集聚对人才的强大吸引力有关。非一线城市中,苏州达到5.4万,排名第四,这与外资经济发达有关;重庆、成都、Xi、天津、杭州创新能力突出,新增专利超过3万件。
我们选取新建商品住宅的成交均价和房价收入比作为价格指数。新建商品住宅成交均价是衡量一个城市发展水平不可或缺的指标,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竞争力。整体来看,房价与城市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关系,在一、二、三、四线城市之间逐渐降低。房价收入比反映的是买房的压力,是房价总额与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比值。住房总价格等于新建商品住房平均成交价格与城镇居民家庭平均居住面积的乘积。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按国家统计局2016公布的36.6平方米计算。家庭可支配收入等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城镇家庭人均人口的乘积。城镇家庭人均人口按国家卫计委公布的2015年3.02人计算。
2017上半年,深圳新建商品住宅成交均价以54606元/平方米排名第一。上海和北京分别为47623元/平方米和43427元/平方米,分列二三位。厦门以35271元/m2遥遥领先非一线城市。其他超过2万元/平方米的城市还有珠海、杭州、南京、苏州。广州是唯一一线城市,均价17115元/平米。大部分一线城市房价高,一方面是因为经济发展水平高,另一方面也和资源集中下人才涌入有关。房价收入比与新建商品住宅成交均价排名高度相关。前四名分别是深圳、上海、北京、厦门,房价收入比超过20。
综上所述,杭州、天津、南京、苏州、成都、武汉等城市在经济、金融、人口、创新、房价五个量化指标上表现突出,具备成为一线城市的潜力。
建设新战线要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相结合
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将给重要节点城市带来发展机遇。2015年3月,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21世纪愿景与行动》,明确了重要节点城市。丝绸之路经济带:Xi、兰州、西宁、重庆、成都、郑州、武汉、长沙、南昌、合福;265438+20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海、天津、宁波-舟山、广州、深圳、湛江、汕头、青岛、烟台、大连、福州、厦门、泉州、海口、三亚。
长江经济带也是重要的国家战略。2016年9月,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11省市。按照城市等级划分为一级中心城市:上海,二级中心城市:重庆、南京、武汉、苏州、杭州、南昌、成都、无锡、宁波、长沙、合肥。
京津冀一体化作为国家战略,致力于打造第三大增长极和城市群。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的逐步明确,“两核三轴一带三重点”的格局基本形成。“两核”指京津双核,“三轴”指京津塘主轴、京唐秦拓展轴,“一带”指沿海经济带。三个重点发展区域包括中关村、天津滨海新区和曹妃甸工业区。廊坊、保定、唐山、沧州、天津、石家庄等城市将从中受益。
高铁线路和站点的普及,增强了相关城市的交通通达性和辐射效应。2065438+2006年7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明确建设“八纵八横”高速铁路主通道。从已公布的主要经过城市的“八纵八横”来看,京沪可以到达除西藏以外的所有其他省市,而合福、Xi安、郑州、重庆、长沙、杭州、福州、深圳、南昌等城市的枢纽地位有所提升。
综合评估上述量化指标和节点城市,我们认为具备成为一线城市基础的城市为杭州、天津、南京、苏州、成都、武汉,重庆、宁波、青岛、厦门、Xi安、无锡、长沙、郑州、合肥有望成为准一线城市。
大家加油,努力把自己的城市打造成一线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