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村镇经济发展历程

建国初期,全镇粮食平均亩产40公斤,总产量80万公斤;1978平均亩产3 00公斤,总产700万公斤。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提倡科学种田,开垦中国的山地、丘陵、荒地,挖掘河塘。并对浍河进行了多次清淤和综合治理,使水害变废为宝。实现旱能灌涝能排农田稳产高产,占耕地面积的96%,实施平原农业综合开发和山区精品园林建设。按照平原综合开发“四高八化”的建设标准,孔村镇打造了一批精品工程。整个项目涉及孔村镇5个行政村,改造中低产田600公顷。低压管道开发面积600公顷,铺设光伏C塑料管道3.2万米,新钻电机井3口,修建辅助电机井7口,修建桥涵65438座,修建道路77公里,修建排水沟97.76公里,建设林网600公顷,植树6万株,秸秆还田333.3公顷。红梯产业结构调整333.3公顷。累计完成石方70.97万立方米,在山区开发种植红荷包杏、日本甜柿、金太阳杏、冬枣等优质果树近65438+万株,建成精品园林66.67公顷。2000年被评为济南市农田综合开发先进集体。粮食亩产量突破1000公斤大关,总产量达到22021吨。

从1990开始,大力发展高产田和低产田。现有耕地面积2235公顷,其中有效灌溉面积1960公顷,粮食种植总面积3592公顷。其中夏粮播种面积1567公顷,秋粮播种面积2025公顷。其中油料作物135公顷,棉花107公顷,蔬菜459公顷,总产量34623吨。近两年果园746公顷(包括蔬菜、水果、葡萄等。),水果270吨,桑园48公顷,香椿芽200吨。同时,大力发展畜牧业。2000年,有28,654,38+0,000头猪、24,800只羊、265,438+0,500只家禽、3,589吨肉和2,569吨蛋。

在1997期间,红葡萄、绿葡萄和黑葡萄被引进孔村镇栽培成功。为确保红缇产业持续稳定发展,孔村镇注册成立了“济南红缇发展公司”,制定了规范的管理制度,完善了服务网络,按照“公司带基地,基地接农户”的行动机制,成立了红缇协会,现拥有会员2000余人。经过五年的发展,面积已达15000亩。1999期间,省市专家对孔村镇红葡萄进行了鉴定,一致认为孔村镇红葡萄占据了全国连片规模最大、管理最好、效益最高的三个第一。因此,孔村镇被中国优质农产品示范园区建设办公室命名为“中国红提第一镇”,被中国果蔬专家委员会命名为“中国果蔬国外种苗引种推广示范基地”。2001,1,在北京举办的中国人民最喜爱的果王大赛中,红提葡萄被授予“中国果王”;8月,孔村红葡萄被授予“中国名优水果”称号。

为进一步拓宽国内外市场,孔村镇制定了“东扩西扩、北扩南扩”的发展战略,在新疆等西北省区建立了5万亩优质红葡萄干生产基地,与全国大中城市水果市场建立了业务联系,市场占有率逐年提高。同时,为打造国内知名品牌,孔村镇红葡萄干已正式注册“孔村村”商标,并获得国家绿色办颁发的绿色食品证书。

2065438+2002年7月,一串灯泡泛着柔和的黄色,从洞顶向内延伸,这就是全国最大的反季节鸡腿菇生产基地——平阴县孔村镇食用菌特色品牌基地。满地都是营养袋,一簇簇白嫩的鸡腿菇正在茁壮成长。在这里,你不仅可以欣赏到土洞的美景,还能享受到“仙洞藏宝”的乐趣,品尝到不一样的“鸡腿”盛宴。几年时间,30个村建成了1596个食用菌大棚,近3000个土洞。一大批食用菌经纪人也应运而生。

在食用菌种植过程中,先后投资500多万元在北毛峪、李沟、大井山、鞍子山、孔庄等15个食用菌专业生产村基地,实现了水、电、路三通。在政策扶持的同时,还积极与农村信用社合作,推广农户小额贷款,保证农业正常生产。到2011年度,基地食用菌生产洞3000个,占地200多万平方米,年产鲜菇3万吨,产值近1.5亿元。

孔村的食用菌分别注册了“孔村”和“腾龙山”商标,并通过了有机认证。平阴县孔村镇食用菌协会、平阴县香菇专业合作社相继成立,引进成立了占地2万平方米、投资近500万元的济南远东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充分发挥这些中介组织和农业龙头企业的作用,注重市场调研和无公害生产资料的统一供应。生产过程中定期发技术论文,请技术人员解决生产中的问题。同时,设立了食用菌生产技术服务热线。做好发货后的销售服务,协调和规范广大生产者,确保食用菌生产者的整体利益。孔村镇食用菌产、供、销产业链已经出现,形成了“合作社+基地+农户+公司+市场”的独特生产经营模式。孔村镇已经成为鸡腿菇生产第一镇,在全国鸡腿菇市场上也是一枝独秀。。建国前只有红炉、白铁、砖窑、石灰窑等零星的私人手工业。建国初期,所有的手工业作坊都关门了。1962年,公社、队工业开始发展,先后建立了农具修理厂、打井队、石料站、榨油厂、砖厂等小企业。全镇职工300多人,固定资产50万元。1978后设面粉厂、印刷厂、建材厂、塑料厂、粮油加工厂、运输队、江沟。1985将社队企业改为乡镇企业,形成了乡镇、联户、个体户等多种形式的办企业。炭素厂1988投产,随后一批铝厂配套企业脱颖而出,包括水箱厂、铸钢厂、铝带公司、碳块厂、焙烧公司、氟化盐厂、装卸队等。一些村庄还建立了铆接和焊接厂、铸造厂、石材厂、家具厂、水泥制品厂和木材加工厂。其中,尹庄村建了20多座白石灰窑。该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提高效益为目标,走炭素强镇之路,优化产业结构,深化企业制度改革,逐步形成了以炭素制品为龙头,以铸钢、化工建设、安装、运输、装卸为骨干,协调发展的企业格局。炭素厂已通过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炭素厂1998开发的万吨阴极炭块生产线正在建设中。2000年,全镇共有工业企业15家,从业人员1600人。产品主要包括碳、铸钢、氟化盐、木制家具等8大类200多个品种。年产值3.8亿元,利税0.35亿元。现在,镇党委、政府提出的全镇经济建设新格局基本形成。特色产业:孔村镇乡镇企业主要产品有阳极糊、预焙阳极、阴极炭块、冰晶石等。

炭素产业快速发展孔村镇是全国重点炭素生产基地之一,呈现出企业规模大、产品产量大、产品质量高三大特点。拥有4家炭素生产企业,年生产能力40万吨,年销售收入超过6543.8+0亿元。拥有国际先进的炭素制品技术检测中心,炭素制品符合国际生产标准。产品出口俄罗斯、美国、德国、挪威等国家,是平阴县仅次于马钢的第二大出口商。

(1)炭素企业发展:1989年,孔村镇投资建设了第一家炭素企业——平阴县孔村镇炭素厂。建厂初期,固定资产600万元,员工186人,年产炭素制品8000吨,产值12万元。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为适应市场经济和市场需求的要求,自2001以来,孔村镇先后成立了济南万方炭素有限公司、济南澳海炭素有限公司、山东平阴丰源炭素有限公司、平阴龙山焙烧有限公司四家股份制民营炭素企业,截至2006年底,全镇炭素行业年生产规模30万吨,工业产值7.8亿元, 工业销售收入6543.8+0.8亿元,工业利税6543.8+0.6.7亿元,对地方财政的贡献超过90%。

(二)碳素工业园情况:园区总面积1.200亩,可入驻企业20家,现有企业8家。园区主干道四条,水电设施齐全,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形成了产业聚集的工业园区。

(三)炭素产品:主要产品为预焙阳极和铝电解用阳极产品,产品齐全,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济南海川碳素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6月5438+10月。公司生产炼钢用碳素电极,总投资7550万元,其中一期投资4550万元。计划2007年5月1日投产,二期300万元。建成后可年产炭电极6万吨,年产值2.5亿元,利税4000万元。这样,孔村镇炭素产品的品种和用途就多样化了,市场前景更广阔。2007年,力争全镇实现碳素产品40万吨,创汇4800万美元,销售收入1190万元,利税198万元。

孔村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引导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提高热能效率、降低燃气消耗,用好“加减法”,努力做到“增产不增能、扩能不扩能、节能增能”,实现了增产降耗的双赢。“气换电”采用“加法”,碳企互利共赢。发展余热发电是孔村炭素企业的成功实践,海川炭素是全国首个炭素余热利用示范基地。炭素企业海川、澳海两家炭素企业建设了余热发电项目。2011,为解决海川炭素余热发电热气供应不足的问题,该镇正在积极协调万方炭素公司将多余热气供应给海川炭素发电,再向万方公司供电,从而增加对方电力供应,实现互惠互利,降低该镇能源消耗。

嫁接德国新技术,采用“还原”方式,大幅降低天然气消耗。天然气是孔村炭素企业的主要能源。2010年,6家炭素企业总用气量达8000万立方米,仅支出就高达2.3亿元。自2011以来,该镇引导企业引进新技术,大力进行技术改造,提高热能效率,降低燃气消耗。2011年4月,由澳海公司试探性投资建设的德国技术生产线投产,使生产一吨炭素制品的天然气消耗由70多立方米降低到40多立方米。仅这个炭素企业,每年就可以减少近900万立方米的天然气消耗。经镇上其他炭素企业推广后,每年可减少天然气用量3000多万立方米,相当于3.6万吨标准煤的能耗。孔村地处南北交通要道,商业、餐饮、服务众多。建国前就形成了市场。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发动群众成立孔村供销合作社,集体商业日益壮大。1978后,个体私营商业、餐饮、服务业日益繁荣,从业人员55人,年产值2.3万元,利税3000元。镇政府出台优惠政策,优化发展环境,第三产业发展走上快车道。先后建成铝厂市场和孔子村市场,改造镇内4条商业街,建成1肉类食品批发市场,建成4个专业村和1经济园区。2000年,全镇共有商业、餐饮、服务网点326个,从业人员1.600人,年产值1.73万元,利税1.57万元。

济南禾宝中药材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位于平阴县东南部,是一家集药材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省级农业龙头企业。现有中药材种植实验示范基地、中药材科技培训中心、中药材种植推广合作社、中药饮片加工厂,实现了“中药材种植示范+技术推广+采收加工+销售”的服务。

中药材核心示范基地占地1.200亩,位于平阴县孔村镇。基地以“龙头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订单发展模式,开发种植了丹参、桔梗等60多个品种,平均每亩收入3500多元。实验示范基地被市农业局认定为市级特色品牌基地,被省科技厅认定为“现代中药科技产业示范基地”。2010成功入选济南市重大科技项目。中药饮片加工厂占地面积16675平方米,加工车间2000多平方米。2065年6月通过国家GMP认证,438+00,年产优质中药饮片5000吨。2010 11,建成了全市首家中药材科技培训中心,拥有信息系统、培训系统、实验示范系统、农产品保障系统“四大系统”,承载了农业科技专业人员和农民技术员“两支队伍”的建设功能,不仅为中药材原料生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有效促进了中药材饮片的加工生产,促进了全过程。培训2500余人,发放技术资料6000余份,大大提高了药农的种植技术。

公司与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省中医研究院、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技术合作关系。2007年以来,公司承担了“玫瑰与中药材间作试验”、“山东道地中药材筛选与产业化”、“中药材标准示范田建设”等省市县科研项目。通过项目实施,引进和推广中药材新品种,并对新品种进行对比考察,开展相关技术研究,组装配套标准化栽培技术。通过加强领导、培训、示范和推广,完善农业技术推广网络,提高了农民种植中药材的技能,推动了中药材产业化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