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恒星崩溃后

郑爽、吴秀波、翟天临、罗志祥、柯震东...近年来,明星“人为崩塌”的案例屡见不鲜。

这些案件,对于普通人来说,无非就是几部情景剧,只能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娱乐人和自己。但是,对于明星的合伙人来说,明星的“出事”意味着真金白银的损失:品牌必须紧急寻找新的人选,经纪公司必须迅速裁掉,更别说拍了一半的影视剧,要么直接下架,要么一帧一帧地换脸...

“娱乐行业是一个高风险行业,一个公司过于依赖单一项目。一部剧反响好,公司就能‘一步登天’;但如果出了问题,直接破产也是正常的。”一位娱乐投资人这样评价中国《新闻周刊》。

在不确定性高的行业,往往会引入一些金融工具来对冲风险。为此,一种被称为“人为坍塌险”的保险开始在业内悄然流传。

这个保险的名字挺有娱乐性的。真的能管用吗?在实践中会遇到哪些问题?

人为坍塌

最初的“人设崩塌”还停留在比较幼稚的阶段,比如“知性男星”念错诗,说出别的话;“邻家男人”街头吸烟;“玉女”通宵酒吧...基本是小报式的内容,观众和粉丝只负责吃瓜。

对于这样的小事,艺人本身通过成熟有效的危机公关手段,依靠一两个横向的作品,维持人气,取得新的成功并不困难。

但如今,当艺人卷入吸毒贩毒、家暴、偷税漏税等涉及公序良俗的犯罪时,这个层面的人想要崩溃,想要轻描淡写的面对,就没那么容易了。

3月16日,国家广电总局发布通知,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视法(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对广播电视节目的播出、转载、合拍、进出口等要求作出了明确规定。“主创人员因违反相关法律法规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相关节目传播将受到限制。”

当艺术家的设计崩塌到这种程度,人们习惯称之为“劣等艺术家”。

此时,对于劣迹斑斑的艺人来说,他们将面临真金白银的损失,自身的演艺事业将受到限制,这也将使其合作的行业内的相关企业在单位时间内遭受巨大损失。相关案例并不少见:

当黄海波因嫖娼被北京警方拘留时,她主演的电视剧《绝望的爱》正在拍摄中。据业内某制片方透露,该剧至少亏损2000万,占投资的30-40%;

李吸毒事件爆发后,中国好声音背后的股东上市公司浙富控股股价5个交易日暴跌30%,市值蒸发超过465438+亿元。

据业内估计,柯震东代言的品牌造成的直接和间接商业损失将高达数十亿元...

在一系列案例中,最极端的一个是《巴青传》及其背后的唐德电影。男女主角双双丧生,男主角高云翔被曝性侵丑闻,女主角范冰冰陷入“阴阳合同”漩涡,导致这部电视剧于2016开拍,2018预定,制作成本超过5.8亿元。即使投资方唐德影视想尽办法通过改片名、重拍演员来补救,最终也没能播出。

此役之后,唐德的影视产业遭到极大削弱,至今仍未恢复元气。虽然尚未披露2020年全年年报,但据《全国商报》预计,其2020年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亏损665.095亿元,三年累计亏损预计超过654.38+0.1亿元。

有行业分析师表示:“两颗星连续几年拖累上市公司业绩,这在2018之前是不可想象的。”

这样的话,如果当年有人成功把上面提到的“人为崩塌险”卖给唐德影视,或许就能安然度过风险了。

但是一份保险,效果真的有那么神奇吗?

律师:“尚未成熟”

中国《新闻周刊》咨询了几家保险公司的业务专员,他们都表示不清楚他们公司有“人为塌陷险”。

即便如此,中国《新闻周刊》联系了一家声称在网上销售这种保险的公司。官网称其公司是专业的影视保险服务和影视风控管理机构,与各大权威保险公司一起,为国内影视行业提供专业的影视保险解决方案。

这家企业的一位业务经理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人为坍塌险”确实存在,但很少公开出售。后来又说,目前已经有五六家影视公司和剧组为他们正在拍摄的项目购买了这个保险。由于保密等原因,相关买家信息不方便透露。

随后,业务经理给中国《新闻周刊》发来一份套餐价目表,上面显示“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分为A-E五种方案,针对参与人数和适用场景,不同方案的保费从20万到654.38+0万不等。另外,也可以根据剧本身的情况,设置有针对性的保险方案。

“人为坍塌保险”计划。图/受访者供图

同时,该业务经理向中国《新闻周刊》强调,表格中显示的300万-15万保额并非现金支付,只能以低于市场价的后期服务(如AI换脸技术)形式提供。

在这家企业的官网上,有一些关于“人为坍塌险”的补充说明,显示该险种在国际市场上的平均费率约为1%,最高可达4.5%;保险公司将对有不光彩历史的名人收取更高的保费,并将要求他们签署与他们的生活方式、饮酒和吸毒有关的保证书;对于没有任何不光彩历史的明星来说,由于缺乏“亏损记录”可以参考,有时甚至更难定价。比如吴秀波,在出轨事件被报道之前,形象一直很正派。

“我们与业内三家最好的后期公司有合作。至于影片需要邀请其他艺人重新拍摄的费用,则不包括在内。”面对中国《新闻周刊》对这种保险的询问,这位业务经理如此表示。

“我给你解释一下,这个业务,保险公司是有所顾忌的,我们的业务是平安和太平洋保险公司做的,但是太平洋保险毕竟是国企,担心传出去,就是艺人的艺术道德不好,所以让保险公司替艺人做。感觉明星可以零成本作恶,就怕有人上纲上线。”

在记者发稿前,中国《新闻周刊》联系了太平洋保险公司和平安保险公司的总部,两家公司均表示系统中不存在这种风险。

面对“人设坍塌险”,上海正策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李振武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知道这个保险产品,“但目前还不成熟。”

在李振武看来,本质上,“人为坍塌险”其实是美国电影成品保障体系的一个分支。所谓的电影完工保证最早出现在50年代初的好莱坞,现在在全球运作已经非常成熟。它的作用是保证一部电影或电视的制作能够按照预定的时限和预算完成。如果电影不能如期完成,电影收尾担保公司将接手电影制作,并按照承诺的保险金额对投资方进行赔偿。但在中国,目前这种保险既不成熟,技术上也不好操作——首先,什么是“人为塌陷”?这个问题很容易定义;其次,保险公司很难对明星的私德进行详细的背景调查,往往无法准确衡量风险,做出合理定价。所以目前市场上流通的这类保险的形式都比较初级。触发子句通常是纯粹面向结果的。

“不管你遇到什么事,不管是牵手还是出轨,都只是没有办法开始表演的结果。”李振武表示,如果该剧或电影正常播出,只会遭到网友的自发抵制,即使市场反响再差,也不会触发理赔条款。

由此看来,该险种的理赔责任范围难以认定,后续发生纠纷的可能性较大,风险更不可控。

保险公司没有这种风险,律师不置可否,甚至演艺圈的人对此事也持高度怀疑和谨慎的看法。一位制片人向中国《新闻周刊》表达了他的担忧。“艺人买了这个保险,做事就更加肆无忌惮,这显然不利于行业的发展,与舆论和政策的要求相违背。”

而且从业务经理的说法来看,保险理赔可能无法覆盖人员倒塌造成的损失。

“这部电影不准播出。你花钱给我换脸,我不一定能播。花这个钱难道不对吗?”

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

按照李振武的观点,为国内娱乐圈设立“人身崩溃险”尚不成熟。那么,艺人背后的产业链是否无法应对“人设崩塌”的风险?

一系列相关事件之后,很多从业者开始“自查自纠”:比如某剧组规定演员需要验尿才能进剧组。大唐辉煌影视董事长王辉曾表示,“烂艺人”政策出台后,剧组用的演员都很谨慎,连电视台都接拍,把烂艺人作为条款列入合同,大致意思是如果因为主创的原因导致该剧不能播出,制作方承担损失,买方不承担。

这被业内称为“演员道德保障条款”。在一些条款中,更详细地要求演员在合同履行过程中保持良好形象,保证不爆发负面新闻,并规定相应的违约赔偿。明星与经纪公司签订合同时,有相应的规定,即工作人员崩溃后,明星仍需赔偿经纪公司相关损失。

但是一个演员怎么付得起这么多钱呢?

如果说“道德保障条款”是不得已而为之,那么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就是通过明确界限和惩戒标准,从源头上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

2月5日,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正式发布《演出行业表演者自律管理办法》。《办法》首次明确规定了演艺人员应当自觉遵守的职业规范,包括遵守社会公德、恪守契约精神、尊重合作团队和合作伙伴等十条强制性和责任性条款,以及十五条禁止性条款。

根据《办法》规定,违反职业规范的艺人将被协会会员单位联合抵制,期限为1年至永久,抵制期满前3个月内必须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方可继续从事演出活动。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相关负责人在接受中国新闻网采访时表示,“办法只是行业自律的一种方式,不是政府规定,也不是行政管理办法。”

或许,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娱乐圈都需要从业者通过“自律”来规避风险。